小米SU7在高速路上撞护栏后爆燃致三人当场死亡一事,终于进入了公共媒体的报道视域。

事情发生在3月29日晚上,安徽铜陵到池州的高速上,先是网上有相关视频和图片,接着是自称家属的网民发声控诉。



直到4月1日,小米汽车客服人员正式回应。此事进入主流媒体争相“转发报道”的射程,从一个“网曝”事件,转变为一个事关新能源汽车安全性的公共议题。

从目前网络呈现的逝者信息看来,是三个二十来岁、正准备去考编的女大学生。青春年华猝然消逝于熊熊大火中,事业梦想也戛然而止,给人带来的心理冲击很大,也更容易引起大众的同情,对小米汽车的拷问也将更加强烈。

这并不是小米SU7第一次起火。比如去年九月,南京一辆小米SU7因驾驶失控,冲入绿化带并发生电池起火;年初的时候,也有小米SU7相关的起火新闻。但是这一次,直接造成了三人死亡,事故严重性不可同日而语。



近年来,关于新能源汽车起火、自燃的讨论不断。诸多统计数据也开始普及。比如,新能源汽车的起火率低于燃油车。

据国内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和火灾数量统计显示,新能源汽车的火灾发生率从2021年的1.85/10000,降低到了2023年的0.96/10000。而燃油车的起火率则在1.5/10000左右。在世界上新能源汽车销量比例最高的国家挪威,汽油和柴油汽车的火灾发生率是新能源汽车的四到五倍,特斯拉更是表示自己只有燃油车的八分之一。

新能源真正的痛点从来不是起火,而是“起火后”。

从近年来的新闻报道看,几乎每个新能源汽车品牌都会面临“着火+死亡”的事故舆情考验。因为电池起火速度很快、温度更高、比汽油起火更难扑灭、复燃率也较高、甚至还会挥发有毒气体,驾乘人员逃生的概率更低。

在这方面不只有大众的观感,也有相关数据为支撑。根据武汉理工大学副校长吴超仲的研究数据(2020年),新能源汽车的万车事故率为12.47%,万车死亡率约为2.1%。而燃油车的万车事故率为5.51%,万车死亡率为1.46%。

2024年,光明网也曾报道,新能源汽车从车辆外部见到明火到驾驶室起火,平均间隔时间仅有64秒。

鉴于新能源汽车的这一bug,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征求意见稿),其中提出,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一旦发生热失控引发的起火,中间间隔时间至少达到五分钟。新《安全要求》将于2026年正式实施。

还有就是,所谓的“智驾”也常常引发争议。



这次,据初步了解,事故发生前,涉事车辆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以116km/h时速持续行驶。事发路段因施工修缮,车辆检测出障碍物后发出提醒并开始减速。随后驾驶员接管车辆进入人驾状态,持续减速并操控车辆转向,随后车辆与隔离带水泥桩发生碰撞,碰撞前系统最后可以确认的时速约为97km/h。

目前,小米公司表示会全力配合警方和家属对事故进行详细的还原调查,将根据后续实际调查情况在官方渠道公布。

每个围观者都在等待着一份权威且详实的报道或通报。网传家属表示“车门锁死”的细节,也是一个关键点。

雷军本人会不会对这起事故表态,也是一个公众期待的问号。毕竟,能不能在正面营销中胜出,考验的是一个营销者的亲和力和服务意识;但是能不能在负面舆情中胜出,将考验更多的真诚、耐心与责任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