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等教育的赛道上,科研资源就像一辆车的引擎——马力越足,越能载着学子们奔向学术的星辰大海。但究竟什么样的高校能称为“好学校”?或许答案就藏在那些既能夯实基础、又能点燃创新火花的资源沃土中。

最近,一个名为粤港高校“1+1+1”联合资助计划的项目悄悄刷屏学术圈,据了解,这个项目正是由广东省科技厅牵头,北师香港浸会大学与香港浸会大学联手,而北师香港浸会大学也就是之前的‌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近日正式更名。



它们所联合的项目之所以能引起如此高的热度,原因之一是该项目三年投入近9000万元真金白银,专门扶持数据科学、人工智能这些硬核领域的研究,首批15个项目刚通过评审。更难得的是,这个"科研朋友圈"不仅打通了粤港两地的创新资源,还专门设立了跨境科研人员流动专项,让学者们可以带着课题自由往返粤港实验室。



让人忍不住好奇:这所2005年才诞生、名字里带点“混血感”的大学,到底藏着多少科研家底?

其实从改名就能看出端倪。近日,“北师香港浸会大学”的新称谓正式启用,不仅延续了北京师范大学与香港浸会大学的基因,更透露出扎根粤港澳大湾区的野心。该校官网数据显示,学校近年来光是国际合作项目就拓展到世界各国、地区的78所高校,师资来自于40多个国家和地区,还建成了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这些数字背后,是一所大学对教育资源的“疯狂囤积”。



在教育资源配置上,北师港浸大堪称"隐形实力派"。所有教师均具有境外学习或工作经历,推动港校"导师制"与内地高校"辅导员制"的有机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双轨育人"模式。在这里,学生不仅能获得国际期刊论文作者的亲自指导,还能在各类创新工坊里把理论转化为实践。

在此基础之上,北师港浸大在科研产出方面正在书写属于自己的"创新故事",据官网科研动态专栏披露,近三年学校师生共同发表的SCI/SSCI论文数量连年增长,其中不乏刊登在《Nature》子刊上的重磅研究成果。这种"师生共研"的学术氛围,让很多本科生早早就体验到了科研工作者的职业状态。



当然,家长和学生最关心的升学前景,北师港浸大同样给出了漂亮答卷。该校最新数据显示,选择继续深造的毕业生中,进入QS世界前100强高校的比例达到84.3%,这个数据直接印证了其国际化培养模式的成功。

从"联合国际学院"到"北师香港浸会大学",这场更名不仅是学校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更是其办学实力进阶的宣言书。或许正如校园里那面刻着"博文雅志,真知笃行"的校训墙所昭示的:真正的好大学,不在于名头是否响亮,而在于能否让每个学子都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