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虽是阳春三月,但四川的天气却如过山车般。早晚最低气温回落10℃左右,中午前后艳阳高照。

这种气温状态,专盯捂着不透气的人群,肥胖人群因自身脂肪较厚,高温、高湿工作、锻炼人群、体质较差的小孩、产妇、老年人等人群。

3月26日,最高气温上升至30℃一位88岁高龄女性患者被120紧急送医入院时陷入昏迷状态全身发烫、呼吸急促体温高达40.3℃经检查确诊“热射病”!

急诊科立即给予物理降温,遂转入重症医学科测得患者肛温40℃,继续予以冰敷,全身擦浴,经鼻饲管喂给冰生理盐水等物理方式给予患者降温,患者于入院后一个半小时体温降至38.3℃,两小时降至37.8℃,意识恢复。

经重症医学科及神经内科医务人员共同努力,患者于3月27日转回临床科室继续治疗。

高温杀手在春天就要登场了?!热射,通常与夏日高温联系在一起其实热射病的发生并不是简单的“高温导致”而是一个复杂的身体调节失衡过程

下面,就由重症医学科护士长谯岭为大家科普:捂出来的"高温杀手"--热射病背后的致命误区与科学预防。

烈日炎炎的夏日,我们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老人穿着长袖长裤"避暑",家长给发烧的孩子裹上厚被子"发汗",传统的“月子保暖”方式,户外工作者在高温下坚持不休息"拼搏"...这些看似平常的行为,实则暗藏杀机——它们都是热射病的典型诱因。热射病作为最严重的中暑类型,死亡率高达50%以上,而"捂热"正是其主要发病机制之一。我们将从科学角度剖析这一"高温杀手",揭开那些被我们长期忽视的致命误区,并提供切实可行的预防方案,帮助您和家人在这个夏天远离热射病的威胁。

一、热射病:被严重低估的致命急症

热射病究竟是什么?
医学上将其定义为因高温引起的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调,体内热量过度积蓄,导致核心温度迅速升高(通常超过40℃),并伴随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严重中暑类型。

与普通中暑不同,热射病是真正的医疗急症,其病情发展迅猛,从发病到死亡可能仅需数小时。流行病学数据显示,热射病在夏季高温期间的发病率显著上升。
约68%的病例发生在看似"安全"的室内环境,且多数与"捂热"行为直接相关。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因认知误区而破碎的家庭。
热射病的临床表现具有典型的三联征:高热(核心体温>40℃)、意识障碍(如谵妄、抽搐、昏迷)和皮肤干热。
但公众常常忽视的是,热射病还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经典型和劳力型。经典型主要发生在老年人、慢性病患者、产妇、婴幼儿等脆弱人群,多因环境高温和通风不良导致。
劳力型则常见于健康人群,如运动员、军人、户外劳动者等,因高强度体力活动产热过多引发。
无论哪种类型,"过度保温"都是重要的诱发因素。
二、致命误区:这些"捂热"行为你中招了吗?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诸多导致热射病的危险行为,其中不少甚至被误认为是"养生之道"。让我们揭开这些致命误区的真面目:
1."发烧捂汗"的育儿陷阱"孩子发烧了,多盖被子发发汗就好了"——这句代代相传的育儿经,实则是危险的医疗误区。
当孩子发烧时,捂热不仅不能退烧,反而会导致体温调节中枢超负荷工作。儿童的汗腺发育不完善,体温调节能力仅为成人的1/3,过度包裹会使核心温度在短时间内急剧上升。临床案例显示,夏季儿科接诊的热射病患儿中,近40%有"捂汗退烧"的病史。

2.老年人的“怕风”心理老年人常有“怕着凉”心理,即便在高温天也穿厚衣、关门窗、不开空调。
但随着年龄增长,体温调节能力下降,65岁以上老人对高温的感知比年轻人迟钝30%-40%。环境温度超过32℃时,过多的衣物会阻碍汗液蒸发,散热机制受阻,使老人易患热射病。
3.特殊人群的防护过度孕妇、婴幼儿、慢性病患者等群体常被建议"注意保暖",但过度防护反而危险。
例如,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会减少排汗,心血管疾病患者循环系统效率降低,肥胖者皮下脂肪隔热效果过强——这些生理特点加上过度穿衣,会形成致命的"保温层"。劳动者的"硬扛"文化建筑工人、运动员、快递员等户外劳动者中普

遍存在"坚持就是胜利"的工作文化。
研究显示,80%的热射病劳工在发病前都有"再坚持一会儿"的念头。人体在高温环境下工作,每小时可产生600-900千卡热量,相当于一台小型电暖器的功率,此时若穿着不透气的防护装备,热量积蓄速度将远超散热能力。
三、科学预防:构建全方位的防护体系

预防热射病需要建立科学、系统的防护策略,以下措施经临床验证可降低90%以上的发病风险:
1. 环境调控的黄金法则
• 室内温度应控制在26-28℃(对老人可适当调高至28-30℃),湿度保持在60%以下
• 使用空调时避免冷风直吹,可采用风扇促进空气循环
• 高温时段(10:00-16:00)关闭朝阳窗户,使用遮光率80%以上的窗帘
• 每2小时开窗通风10-15分钟,确保空气流通
2. 穿衣选择的科学依据
• 优选浅色、宽松的棉麻衣物,其热阻值应低于0.5clo(服装隔热单位)
• 户外活动时选择UPF30+的防晒衣,可阻挡95%的紫外线 • 佩戴透气宽檐帽,其遮阳面积不应小于200cm²
• 鞋子选择网面运动鞋,避免黑色橡胶鞋底(吸热率高达90%)
3. 水分补充的精确计算
• 成人每日基础水需求量=体重(kg)×30ml,高温环境下需额外补充500-1000ml
• 采用"1+1"补水法:每1小时补充1杯(200-250ml)含电解质饮品
• 观察尿液颜色,理想状态应为淡柠檬色(如深黄色则提示脱水)
• 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每小时不超过1000ml,防止低钠血症
4. 特殊人群的定制方案
• 婴幼儿:较成人多穿半件衣物(通过触摸后颈判断体温,应温暖干燥)
• 孕妇:较孕前增加300-500ml/日饮水量,避免长时间站立
• 慢性病患者:咨询医生调整利尿剂等药物剂量,监测晨起体重(波动不应超过1kg)
• 老年人:设置温度提醒装置,环境温度超过32℃自动报警。
四、危机识别与紧急处理:抓住黄金30分钟

当出现热射病疑似症状时,前30分钟的处置直接决定预后。请牢记以下抢救要点:
1.快速识别危险信号
• 早期预警:头痛、恶心、肌肉痉挛、皮肤湿热 • 进展期表现:谵妄、抽搐、昏睡、皮肤干热无汗 • 危重指征:瞳孔散大、血压下降(<90/60mmHg)、呼吸急促(>30次/分)
2. 现场急救四步法
① 快速降温:立即将患者移至阴凉处,脱去外衣,用15-20℃水喷洒全身,配合风扇吹拂(蒸发降温效率可达580kcal/L汗液)
② 冰敷关键部位:将冰袋置于颈部、腋下、腹股沟等大血管处(可降低核心体温0.1-0.2℃/分钟)
③ 液体复苏:意识清醒者可少量多次饮用含盐饮料(每升水加3-5g食盐)
④ 保持侧卧位:防止呕吐物误吸,确保呼吸道通畅
3. 医疗警戒线
出现以下情况必须立即送医:
• 核心体温持续>39.5℃(耳温枪测量需+0.5℃校正) • 意识障碍持续10分钟以上 • 呕吐超过2次或无法口服补液 • 原有慢性病症状加重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不要尝试用退热药治疗热射病!常见的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在热射病中非但无效,还可能加重肝脏损伤,温只能依靠物理手段。

热射病的预防本质上是一场与人体生理极限的科学对话,在这个气候变暖的时代,我们必须摒弃"忍一忍就过去"的陈旧观念,用科学知识武装自己。

记住!当环境温度超过皮肤温度(约33℃)时,所有多余的衣物都是健康的敌人!让我们从这个夏天开始,建立理性的防暑意识,将"适度裸露"视为一种健康智慧,而非失礼行为。

专家介绍



谯岭,农工民主党党员,主管护师。

遂宁市安居区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长,毕业于四川大学护理学专业,从事临床护理16年。四川省重症专科护士,遂宁市重症护理专委会委员,2020年安居区人民医院优秀护士长,2022年安居区人民医院优秀护士长,发表论文论著近10篇。(责编:李佳 来源:安居区人民医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