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时需要出门几天
但家里还有老人要照顾
怎么办?
放老人独自在家吧
不放心
送老人去养老机构吧
就住几天会不会太费事?
就没有那种和酒店一样随住随走的
“短期托管养老”吗?
还真有
最近
上海多家养老机构推出
“短期托管服务”
(下称“短托养老”)
引发热议
不同于传统养老院的
长期照护服务模式
“短托养老”入住时间短、灵活度高
子女外出、术后短期照护......
这些临时的需求都可以得到解决
那么
老人入住的真实体验如何?
这种模式能推广吗?
01
不少人选择“续住”
2025年初,春节来临之际,上海有160多家养老机构推出了“短托”服务,为过年期间子女外出、保姆回家的老人提供短期托养、喘息式服务。
好几家养老院的接待人员告诉记者,过去,春节短托被视作是“托底”的服务,受到观念的影响,许多人仍然觉得春节把老人送到养老院“不妥”。
但市民刘红的父母,今年主动提出要在养老院过年。刘红已经年近60,工作繁忙,父母已经年过八旬。前年年底,刘红家门口建起一座养老院,宣传说可以短期试住,于是,在一次出差之前,刘红送父母住了进来。待她出差归来,父母却表示试过以后觉得这里挺好,想继续住下去。
因为离家近,刘红每天都可以来看望父母,这让她渐渐卸下了“不孝顺”的心理包袱。父母对这里也很适应,所以春节也懒得回家了。
图源:话匣子
“不试不知道,试了不愿走”,很多老人体验过短托服务后,对养老院的认识有了巨大的改观。
刘红父母所住的养老院运营管理部负责人杨程说,“(选择短托服务的人)一开始可能只是想过渡一下,但有大约70%的老人短住之后,决定继续长住下去。”
家住上海市杨浦区的徐女士今年72岁,不久前,也在当地一家养老院体验了短托服务。徐女士有一些基础疾病,这家养老院提供的医养结合服务刚好有利于她康复。
短托老人群体康复
该养老院副院长杨庆娣告诉记者,具体价格根据老人的身体状况和护理等级确定。“目前,有多种方式的短托服务,一天以上可以短托,白天短托晚上回去也可以。”
“养老院医务室配备比较齐全,有全科、检验科、中医科、康复科,还可以输液。过年期间,好多老人因为子女不常在身边,保姆也回家了,所以选择短托服务。”杨庆娣说。
短托老人体验医疗服务
另一家养老院院长周伯强告诉记者,他们推出短托后,房间预订十分火爆:“来住短托的老人一般是想住养老院了,先体验一下。”
多位养老机构负责人都告诉记者,养老机构拓展短托服务业务,一方面解决了老人的燃眉之急,另一方面让不少老人有机会走进养老院,打破固化认知。
02
家庭照护的“断点”谁来解决
住进养老院的需求,不仅体现在纯老家庭、独居老人中,也体现在与子女同住的老人家庭中。“一些六七十岁的子女没有保姆的帮助,可能照顾不动八九十岁的父母。”杨浦区一家养老院的院长顾欣雍说。
有些长期照顾高龄父母的子女,也需要寻求“喘口气”的机会。年近七旬的赵阿姨与老伴共同照料着90岁高龄的老父亲,定居国外的女儿多次邀请他们探亲,却因为老父亲的缘故始终未能成行。今年春节,老父亲在家附近的养老院体验了两周短期托管,赵阿姨和老伴终于得以与女儿团聚。
一些老人意外受伤以后,也亟须寻求“短托服务”帮忙解燃眉之急。肖阿婆此前不慎肩胛骨骨折,在家休养了半个月,几乎全程卧床,女儿在家不敢“折腾”母亲,自己不懂专业护理知识,怕造成二次伤害,来到养老院后,护理员细心地清洁老人的身体,还为她定制了康复方案。看着90岁的母亲重新拿起筷子、摸上麻将,女儿连连感叹:康复速度远超预期。
护理员向记者展示90岁肖阿婆的涂色书,这是老人肩胛骨骨折后恢复期的作品。图源:上观新闻
养老院还遇到过更特殊的情况。黄浦区一家养老院的运营副院长陆雨新印象深刻:几位外地家属带老人来上海就医,等待入院期间,亟需临时照护,辗转多地终于找到了养老院的“短托服务”。就这样,插着胃管的老人住了进来,在医养结合的服务下,度过了等待入院的这段时间。
杨浦区民政局调研发现,老人与家属寻求“短托服务”主要有四种情况:家政人员节日返乡、子女出差不在身边、老人因病短期入住以及手术后恢复期、老人想要体验机构养老。
03
价格、服务呢?
“短托服务”如何收费?这是很多老人家属最关注的问题。记者发现:目前开设“短托服务”的养老机构,开出的“短托服务”日均价格普遍与长住标准区别不大,有些养老机构的“短托服务”费用还低于长住,“性价比”可谓超高。
一些养老院“短托服务”价格在每天300元左右,与长住费用相比区别不大。某养老院定位高端,房间内能欣赏江景,但“短托服务”仅开出了每天180元的价格,远低于长住标准。
各个养老机构根据床位配置情况,对“短托服务”入住时长要求不同,但总体非常灵活,最短一天也行。部分养老机构的“短托服务”时长可达数月。老人入住时间如果超过“短托服务”时长,一些养老机构规定:延时可按长住标准收费。
“短托老人与长住老人享受的服务标准完全一致,护理配置、餐饮质量均无差别。”黄浦区一家养老院的院长曹俪铭说。
无论是短托还是长住,老人在入住前都要接受相应体检,以便让养老机构更好地掌握老人的基础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健康情况会随时同步给家属,部分养老机构还会为有特殊情况的老人提供额外服务,专人专案。
记者了解到,相当数量的养老机构都已开设“短托服务”。在杨浦区,已有26家养老机构开设“短托服务”,占全区养老机构总数的40%以上;在静安区,15家养老机构开设了“短托服务”。
短托老人也能享受丰富多彩的活动。图源:上观新闻
“短托服务”超高性价比的背后,其实是上海养老机构适应大城市养老需求新变化的探索。
“上海中心城区养老机构目前入住率在70%左右,这一入住水平相比前几年低谷时有一定上升,但没有达到理想状态。”一位民营养老机构负责人说,一方面是由于大城市老年人的养老习惯发生了改变;这几年,各级政府大力推进居家养老服务,社区食堂、助餐服务、长护险、家庭照护病床服务、陪诊服务等等,也让老年人居家养老变得更便捷。
另一方面,一些养老机构适应市场变化较慢。如,很多老人现在对养老院居住环境要求提高了,一些养老机构没有及时调整过来,老人无法适应传统的四人间、六人间。
在这一背景下,上海的养老机构有主动探索、提升入住率的需求。这位民营养老机构负责人坦言,从经营角度讲,民营养老机构肯定希望老人的入住率越高越好。养老机构都有本“经济账”:开设“短托服务”,一方面可以让空置床位流转起来;另一方面是机构对“体验经济”的把握——让老人通过短期接触,有望转为长住。
04
推动“短托养老”走向常态化
前不久,上海市民政局印发《上海市养老机构品质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鼓励养老机构常态化开展短托照护。一大批养老机构已将其作为常态化工作之一,服务量也逐步走高。
杨浦区民政局局长徐佳表示,目前正在对短托服务进行升级,考虑为老年人提供“量身定制”的内容,另外还鼓励养老机构以团队输出专业服务到社区,进行家庭照护床位服务。“根据老人身体情况,推出个性化、菜单式的组合服务,老人可以在家里享受养老机构输出的专业团队服务,这也是养老短托服务的拓展。”
从去年年底开始,上海就鼓励养老机构开展“试住体验”,推动“短托养老”服务走向常态化。
上海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副处长李苏晋称:“养老机构推出短期入住其实是为了打消大家的顾虑,从侧面说明养老机构对自己服务品质的信心,也能够促进供需的精准匹配。”
当然,“短托服务”只是“入口”,多家养老机构负责人都表示,要真正提高养老机构入住率,关键要靠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
更为重要的是,养老机构要做强专业服务能力,如大力发展医养结合。例如,静安区的养老机构在区民政部门的推动下,创新了 “五床联动” 模式,打破了传统养老机构的医疗短板,整合了家庭养老床位、养老机构床位、家庭病床、医疗病床和安宁疗护病床资源,建立起覆盖预防、治疗、康复、临终关怀的全周期服务体系。静安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当老人突发疾病时,养老机构可通过绿色通道直接对接市北中心医院等医疗机构。这种高效的绿色转诊机制,让老人在 “家门口” 就能获得连贯医疗照护,试点两年来让不少老人与家属受益。
养老机构服务也是“银发经济”的一部分,要发展得更具活力,理应顺应市场需求,不断推出新供给。常态化的“短托服务”便是迎合养老新需求的新供给。上海市各区民政部门正通过制度赋能,帮助养老机构提升“短托服务”的含金量。
你觉得这种“短托养老”怎么样?
评论区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