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深夜,德上高速公路池祁段的一道火光,将小米SU7从“网红神车”推向舆论风暴中心。一辆标准版SU7在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下以116km/h行驶时,突遇施工路段改道至逆向车道,驾驶员接管后以97km/h撞上隔离带水泥桩,随即爆燃致三人遇难。



4 月 1 日,“小米公司发言人” 官微正式对此事做出回应,公布了事故诸多细节。从事故时间线可见,智能系统与人类驾驶的交接充满凶险。NOA在检测障碍物后发出减速请求,驾驶员于碰撞前1秒接管车辆,但转向与制动操作未能避免撞击,碰撞前系统最后可以确认的时速约为97km/h。

网友争论焦点直指两大核心:一是电动车碰撞后电池爆燃速度是否超出逃生窗口,二是电子门锁系统是否因断电失效形成“死亡牢笼”。

自称家属的控诉“车门锁死致三人烧亡”引发恐慌,而小米公布的Ecall系统触发记录显示,事故发生后52秒接通救援,11分钟后调配120抵达,却未能挽回生命。

据报道,华瑞医院工作人员称,赶到时,前排两人已经被“烧没了”。铜陵高速公路管理中心回应称,事故原因正在调查中。4月1日,逝者家属告诉记者,在去看姐姐遗体的路上。

社交媒体上,支持者列举SU7交付20万辆的销量神话,质疑者则翻出该车型依赖比亚迪、宁德时代等供应商技术的“组装车”本质。技术专家从数据细节中嗅到更复杂的气息。车辆在接管瞬间方向盘左转22度、制动开度31%的操作,与随后右转1度的修正,暴露出人类在极端情况下的操控局限性。



自动驾驶研究者指出,NOA系统在改道逆向车道时的路径规划可能存在缺陷,“智能驾驶对非标准道路的适应能力仍是行业痛点”。电池安全专家则质疑SU7的电池包结构设计:“97km/h碰撞时速远超国标测试条件,现行电动车安全标准是否滞后于现实风险?”更有机械工程师对比传统燃油车碰撞起火数据,强调“电池爆燃的不可控性远超油箱泄漏,0.3秒火势蔓延的特性让逃生概率极低”。

这场事故恰似一面棱镜,折射出科技企业造车的结构性矛盾。小米SU7智驾系统2025年2月才全量开放,比竞品晚半年以上,高配版1.98秒的加速性能更是将驾驶门槛推向极限。当24.8万订单背后的狂热粉丝将SU7视为“人生第一台性能车”,车企是否尽到风险告知义务?流量营销缔造销量神话的同时,是否挤压了安全验证周期?这些问题随着焦黑车架的照片持续发酵。

更深层的叩问在于产业进化与生命权的博弈。小米公布的毫秒级事故数据,展现科技公司引以为傲的数字化能力,却反衬出人性化设计的缺失——当系统能精准记录方向盘转角至小数点后四位,为何无法在碰撞瞬间强制解锁车门?这场悲剧或许将改写行业规则:智能汽车的终极考验不在实验室的NCAP评分,而在真实道路的生死瞬间。

截至发稿,专项调查仍在进行,但事故已注定成为智能汽车发展史的分水岭。它提醒所有追逐“科技平权”的企业:当速度突破物理极限时,安全冗余必须同步进化;当流量成就商业传奇时,敬畏生命才是真正的创新底色。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