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环球时报报道,印度希望以“印度制造”取代“中国制造”的计划被爆夭折。路透社近日援引4名印度政府官员的消息爆料称,印度政府搞了4年、规模达230亿美元的制造业扶持计划未能实现目标,该计划将不再延期。2020年,莫迪政府推出雄心勃勃的所谓“生产挂钩激励计划”(PLI),即鼓励14个领域的制造业企业在印度国内扩大生产,并根据生产情况由政府提供现金奖励。当初的计划是,到2025年将印度制造业占国民经济的比例提升至25%。
印度一个外交高级代表团日前访华,与中方相关官员举行会晤,双方就两国关系和边境局势等问题交换意见。从中印各级官员近期频繁接触的情况看,两国关系正在朝着恢复正常化的方向迈进。也难怪,没有永远的敌人,中印两国虽说经历过之前一段时间的低谷期,但双方不但存在巨大的合作空间和潜力,同时也都面对共同的挑战,因此两国关系逐渐恢复正常化,也是一种必然的结果。
莫迪(资料图)
近日,外交部亚洲司司长同印度外交部东亚司联秘戴国澜在北京共同主持中印外交部官员磋商,气氛坦诚、务实、富有建设性。双方一致表示,将共同落实好我国国家主席同莫迪总理喀山会晤重要共识,推进落实近期两国一系列重要双边交往达成的成果,积极促进各层级各领域交往,加紧推进恢复中国内地和印度间直航航班、便利人员往来、互派记者等事宜,妥善处理分歧和敏感问题。
其实早在2014年,莫迪就以一句印度梦点燃了国民的激情,发誓要实现尼赫鲁的愿景,让印度成为一个“有声有色大国”。为了实现“工业兴国”,让印度成为新的世界工厂,莫迪政府在2021年推出一项名为“生产关联激励计划”(PLI)计划,覆盖14个关键行业,从手机到太阳能电池板,从无人机到医药,印度试图用真金白银吸引全球产业链离开中国,前往印度。
莫迪和特朗普(资料图)
尽管印度近期开始不断调整对华政策,但由于印度内部的巨大问题,却让这一措施的前景并不被所有人看好。一方面,印度国内对华态度并不统一,外长苏杰生等官员公开主张“以实力对话”,要求中国在边境问题上单方面让步,这种声音常被媒体炒作成“爱国”姿态,给政府政策调整制造阻力。另一方面,印度一边从中国引进新能源设备和技术,另一边却配合美国限制中国半导体产业,这种摇摆让合作难以深入。
尽管印度近期开始不断调整对华政策,但由于印度内部的巨大问题,却让这一措施的前景并不被所有人看好。一方面,印度国内对华态度并不统一,外长苏杰生等官员公开主张“以实力对话”,要求中国在边境问题上单方面让步,这种声音常被媒体炒作成“爱国”姿态,给政府政策调整制造阻力。另一方面,印度一边从中国引进新能源设备和技术,另一边却配合美国限制中国半导体产业,这种摇摆让合作难以深入。
印度工厂(资料图)
5年的对峙下来,印度逐渐意识到,自己要推动发展,只能加强中印合作。要对立,就得拖累发展,要发展,就得放弃对立,对中国作出全面让步。对莫迪而言,两者之间不难取舍,正如之前所说,他需要提早为自己的历史评价做打算,而不是重复尼赫鲁当年的战略失误。稳定的经贸关系,需要稳定的政治关系保驾护航,这就需要印度在实控线问题上端正态度,通过各种渠道与中国保持接触,该释放积极信号时尤其不能含糊,否则展现的“诚意”就要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