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环球时报近期报道,美国加征关税压力之下,印度考虑放宽对中国直接投资限制,改善双边经济关系。
贸易(资料图)
回溯2020年,中印边境冲突爆发,印度政府随后采取了一系列对抗举措。在投资领域,限制中企在印投资;在文化交流层面,收紧对中国公民的签证签发;互联网领域,禁用一系列中国应用程序;贸易方面,对中国进口货物增设诸多关税与非关税壁垒。
这些措施看似“强硬”,实则并未给印度带来预期收益。从经济数据来看,印度制造业在这期间不进反退。制造业占GDP比重从15.4%下滑至14.3%,莫迪政府投入230亿美元的“印度制造”计划,最终仅兑现8%的补贴。不仅如此,印度还陷入经济增长放缓、外资撤离的困境。
外交层面,印度也未讨得好处。特朗普时期,表面上与莫迪称兄道弟,实际却以加征关税相威胁。即便在边境冲突的紧张氛围下,中国依旧稳坐印度最大贸易伙伴的位置。
2024年成为中印关系的转折点。中印领导人喀山会晤后,边境问题取得重要进展。2024年底,双方宣布完成边境实控线所有摩擦点的脱离接触。这一成果意义非凡,为两国经贸合作的重启与深化清除了关键障碍。
贸易(资料图)
高层互动也愈发频繁。2024年起,中印防长、外长多次会晤,王毅与苏杰生两年内见面超五次。频繁的对话虽未让印度在恢复直航、放宽签证方面迅速行动,但积累了宝贵的互信,为双边关系的改善奠定了基础。
投资领域,印度对中国投资的态度一直十分矛盾。2025年初,印度取消400架中国无人机订单,却又默许中企通过“印度化”董事会继续运营。中国投资对于平衡印度贸易逆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印度内心对“借力中国”与“防范中国”充满纠结。
在全球南方事务中,中印有着广阔的合作空间。无论是金砖扩容,还是气候议题,双方都有共同语言。印度部分学者也意识到,与中国合作是全球南方崛起进程中的必然选择,并非放弃战略自主。不得不提的是美国因素。特朗普对印度加征关税的威胁,意外推动了中印走近。莫迪一边在特朗普社交平台刷存在感,一边强调“中印要友好”,试图在中美之间“两边下注”。如今,印度对中国释放友好信号,放宽对中国商品的进口限制,甚至放弃推行五年的“取代中国”制造业计划。莫迪高调夸赞中印“几个世纪的友好交流”,这些举动背后,是印度对自身发展需求的深刻考量。
贸易(资料图)
印度当前面临着诸多发展困境,经济增长动力不足、贸易逆差扩大等问题亟待解决。改善与中国的关系,无疑能为其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中国庞大的市场、成熟的产业体系以及充足的资金,都能为印度的经济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但莫迪的主动示好,更多是权宜之计。未来,印度在外交政策上是否会真正做出改变,还需持续观察。2025年恰逢中印建交75周年,希望印度能抓住机遇,以实际行动推动双边关系朝着积极方向发展。
对于中国而言,始终秉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愿意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与印度开展合作。但在合作过程中,也会坚守底线,维护自身核心利益。中印作为亚洲大国,只有携手合作,才能更好地应对全球挑战,实现共同发展。期待印度能真正以长远眼光看待双边关系,让友好合作成为两国关系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