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一:在乌克兰的华人房地产从业者梅爱偲
右一:知名地产人冯仑)
出品 | 凤凰网问渠人物
采访/整理 | 陈婷婷
只要地球上有生命的地方,就会有勤劳勇敢的中国人。
即便是在乌克兰东部的炮火声中,亦有中国企业家扎根于此,书写着另类生存法则。
梅爱偲——他的一个身份,是在乌克兰的华人房地产从业者;另一个身份,则是以“梅玩够”活跃在社交媒体的网红博主。
梅爱偲在乌克兰的生意开始于2013年,彼时,他购置了3000平方米土地自建庄园。俄乌冲突爆发前,他曾在哈尔科夫收购工厂从事制造业,赚到了“时代红利”。但在战火之下,他说“一切都没了”。
“我没啥可抱怨的,本来这些都是乌克兰给我的,现在只是把这一切又还给了乌克兰。”
2024年,重新振作的梅爱偲选择留下,参与战后重建。在极端环境下寻求机遇,他还有着将中国成熟的房地产模式带去乌克兰的愿望。
本期《问渠人物》,我们连线了远在乌克兰的梅爱偲,听他讲述在战火中“捡漏”的故事。
(梅爱偲介绍乌克兰在建项目 受访者供图)
凤凰网:选择在警报声中留下,经历了哪些困难?害怕吗?
梅爱偲:最近刚从国内回到乌克兰家里,听着到处空袭爆炸的声音,我又想起2022年冲突刚开始的时候,躲在地下室的场景。当时我的工厂和办公室都被炸了,我在乌克兰的事业也一下回到解放前。
乌克兰东部战区很多空袭针对市中心的建筑,很多民宅也被炸毁了,还是很吓人。好在我家住在市郊,房子之间跨度也比较大,都是从远处听到这些声音,逐渐也就习惯了。
不过回想2022年冲突刚开始的时候,每天能看到导弹在头顶上飞,还是非常恐惧的。
凤凰网:在您的视频中,几乎都是以段子的口吻来面对一切,您真实的感受是什么?
梅爱偲:感受其实是非常深刻的,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恐惧,习惯,无所谓了。
空袭这件事,就像在鬼屋里一样,突然来一下,感觉很吓人,但你要是在这里工作,恐怖成了日常,也就没啥大惊小怪的了。在东部城市,每天空袭几百次,经常听到爆炸声,爆炸都变成了生活的一部分,现在反而没啥感觉了。留下来的人,因为家和工作都在这,逃出去生活更艰难,只好被迫跟命运抗争。只要没炸到自己,也就无所谓了。
我去欧洲逃亡了一年,欧洲除了没有空袭,其他并不比乌克兰好到哪去,很多地方感觉还不如乌克兰。
在乌克兰国内觉得战区恐怖,主要是因为生活在和平国家的惯性,害怕战争、害怕死亡。当死都不怕了,每天都觉得侥幸能活下来,那剩下的就只有快乐了。人只有快乐了,运气才会变好。所以我选择快乐地在战区生活。
凤凰网:2022年冲突发生以来,乌克兰的房地产市场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例如城市房价、交易量等方面。
梅爱偲:乌克兰东部的房地产市场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房价跌了至少一半,很多人都跑了,交易量大幅萎缩。
但同时乌克兰基辅和西部的城市,因为东部难民大量涌入,房产价格暴涨。像西部城市利沃夫,从一个人口70万的小城,人口暴涨到130万。
有意思的是,西部有房子的人,自愿跑到欧洲当难民,一边领着欧洲补贴,一边把西部房子空出来,高价租给东部难民。
可以这么说,受战争影响,乌克兰的房地产市场两极分化严重,旱的旱死,涝的涝死。
(乌克兰在建项目实景 受访者供图)
凤凰网:外界看来,冲突带来的风险已经让房地产投资回报变得极其渺茫,是什么原因让你选择坚持下来?
梅爱偲:我经历过2014年的乌东冲突,当年因为战争,很多人选择了离开,我却开工厂扩大生产,抓住了市场,吃到了一些红利,同时还成了网红。出了点小名,还赚了点小钱,也过了8年好日子。
虽然2022年的战争把我多年的努力都一炮炸没了,逃难的时候还让我妻离子散。但我没啥抱怨的,本来这些也是乌克兰给我的,我只是觉得把这一切又还给了乌克兰。但第二次战争的机遇有可能更大,对我来说,重点不是如何跌倒,而是如何爬起来。现在面临第二波的机遇,就看如何抓住了。这个历史性机遇也值得我冒险。
另一方面,我在国内也没有什么基础,很难有什么发展。与其怕这怕那,还不如放手一搏。
现在大部分人都离场了,相当于市场的竞争也小了。危险同时伴随着机遇。我相信没有永远的战争,战争结束后,会有大量乌克兰人回迁,房地产市场还会迎来一大波需求。
凤凰网:当下的乌克兰房地产市场在你看来有哪些机遇?
梅爱偲:因为战争,乌克兰很多优质地块都大幅度降价。以前拿不到的地块,现在都变得有无限可能,这对我本地的公司是很好的入场时机。
再就是因为重建,很多产业面临巨大需求。在乌克兰有大量城市面临重建,需要建筑类一系列产品的供应。
比如住房重建:乌克兰住房总量的13%已被损坏或完全摧毁,涉及250万户家庭。
交通基础设施:像道路、桥梁、铁路等,预计800亿美元的规模。
(乌克兰在建项目实景 受访者供图)
凤凰网:目前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梅爱偲:战后重建,到底建不建,什么时候建,这是最大的问题。停战谈判从“战争片”变成了“悬疑片”,光看新闻都挺烧脑的,让投资方很难判断未来的局势走向。很多想来乌克兰考察的企业,光看新闻都退机票好几次了。
很多人觉得战后重建是赚快钱,想拿个大单,但实际上战后重建涉及各行各业,非常琐碎,市场也要一点一点做。
一口吃不成胖子,但一口一口的可以。所以想在乌克兰拿到些结果,还是要做打持久战的准备。从现有项目慢慢进入,别贪大。
再就是很多人以做贸易的想法参与战后重建,坐在国内等单子,那就又回到国内内卷的环境里了。参与战后重建更多要融入到这个市场里,才有可能遇到机会。
凤凰网:我们注意到前段时间知名地产人冯仑先生去乌克兰考察,也跟您有深度的沟通,是否方便分享你们聊了哪些与地产相关的话题,有哪些有趣的想法?
梅爱偲:跟冯总在乌克兰西部到东部战区,转了一大圈。最让冯总吃惊的是乌克兰的地产现状,他没想到乌克兰是非常现代,数字化程度非常高的国家,而且乌克兰地产项目从设计到运营,都有很高的水平。这跟很多关于乌克兰的介绍差距很大。
但也看到了乌克兰地产项目存在人员少、施工慢的问题,所以冯总提出了用工厂化生产、模块化施工的方式,把中国成熟的地产供应链带到乌克兰,解决乌克兰现有的问题。
(乌克兰在建项目实景 受访者供图)
凤凰网:您有没有考虑过,将中国的一些地产资源,比如企业、模式等带到乌克兰,参与一些开发合作?
梅爱偲:中国企业参与乌克兰的项目分几个途径。
通过国际招标参与项目,或者跟政府机构合作,再就是与乌克兰本地企业合作。
像我跟冯总合作模式就是冯总跟我在乌克兰本地的企业合作,共同开发项目。相对于通过招标或者政府机构,这样效率更高。
前段时间我回国了两个月,就是跟国内的一些企业对接,把我们现在有的土地和项目跟国内共享,共同开发。
凤凰网:目前乌克兰人民需要什么样的房子?
梅爱偲:乌克兰东部被炸平了很多城镇,当地多以保障住房为主,乌克兰平均收入较低,每月在300-500美元左右,东部的保障房在500-800美元/平米。基辅经济型房价在1000美元/平米左右。
高端房产从几十万到几百万美元一栋都很多,近几年对度假公寓和度假别墅的投入明显增加。像乌克兰西部的滑雪场是欧洲5A级度假区,也是欧洲最现代的滑雪场,当我看到雪山上挤满了一群拿着残疾证的正常人在这里滑雪,我就知道这个市场太好玩了。
这里的经营性房产就像在巴厘岛一样,出租房产年化10-12%的回报率,这里也成了乌克兰和欧洲人投资的热门项目。
乌克兰东部还在为生存担惊受怕的时候,这里都开始建设未来城市了。乌克兰房产市场太魔幻了。
凤凰网:乌克兰家庭对于房子的认知是什么样的?比如房子与婚姻的绑定、房贷压力,以及大家对房价涨跌的关注如何?
梅爱偲:乌克兰市区很多人买公寓,同时还有很多人在郊区都有别墅,住宿条件还是比较优越的,大部分人一辈子能买一套房子就足够了。乌克兰人均很穷,但乌克兰的有钱人还不少,街上豪车、郊区豪宅也遍地都是。所以乌克兰的地产两极分化也很严重,动辄几百万美元的高端地产,也非常多。
但他们婚姻基本上没有跟房子绑定,结婚没房子,租房子也可以。因为战争,乌克兰西部和中部的房价一直都在上涨,对买房刚需的群体来说,是个不小的压力,因为面对房价上涨的同时,还要考虑战争因素,由于现在停战一直都没有结果,也影响很多人买房的决策。是逃跑还是买房,这确实是个问题。
(乌克兰在建项目实景 受访者供图)
凤凰网:您在视频中引用过冯仑先生的一句话,“创造历史,就是在伟大的时间,伟大的地点,和一群伟大的人做一件庸俗的事。”在您心里,这件庸俗的事是什么?
梅爱偲:大家所说的庸俗的事肯定就是赚钱了。很多人都觉得在战争国家,命都快没了,还想着赚钱太庸俗。但我觉得,“战区地产”,光这两个词组在一起就觉得很冲突,很有意思。你们以为我是躲在防空洞里还在冒死捡漏赚钱,但实际上,通过我的视频也能看出来,我在战区生活得还挺滋润,盖的房子也在安全区域,在战区也有对高端住宅的需求,所以战区地产也有自己特殊的市场。具体能不能创造历史,就看时间的检验了。
凤凰网:未来有哪些打算,是否会回国发展?
梅爱偲:未来会继续在乌克兰发展,毕竟在乌克兰24年,早就习惯了这边的生活。这里市场虽然小,但竞争也相对较小。在这里可以近距离看到大国博弈,也有可能抓住一些小机遇,乌克兰的市场对我来说更有可玩性,毕竟我叫“梅玩够”。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风财讯”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