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弥小木
上周从高颜值的角度分享了这套《国际大奖童书》系列书。今天,就来聊聊《国际大奖童书》系列书的内容。
聊内容之前,分享之前在少儿图书馆遇见的一个场景。
那天陪老二在少儿图书馆看书,一旁有孩子咨询馆员一套很火的童书,虽然是套装书,但那孩子愣是一本都没找到。
馆员也很尽心,去书架上查看,确认一本都没有,全被借走了。
为什么这个场景会引起老母亲注意?
因为这孩子要找的书,是之前有过“抄袭”风波的一套书。记得当时讨论热闹时,也与自家孩子聊过,我家两娃的态度截然不同。
老大觉得好看就行,作品是否抄袭,对她而言影响不是很大,老二却想着找来原著看看。老母亲更倾向于老二的态度。一是作为内容创作者,本身厌恶“抄袭”这件事。二是读过真正好的内容,孩子会培养出自己选好书的眼光。
但就像儿童文学作家管家琪说的那般,要培养对任何事物的品味,都需要时间。
阅读,也是如此。
孩子阅读好的童书越多,他们越有好的阅读品味,《国际大奖童书》系列书属于好的童书这一范围。
足够有分量
现在孩子们的阅读内容,可选择的范围很广。去书展逛一逛,能看花眼。作为普通家长,我们该如何选择适合孩子们阅读的书籍?
“奖项”是一个可以参考的因素。
这套《国际大奖童书》系列书,每一本都有对应的“奖项”。
- 《银顶针的夏天》、《胡桃木小姐》:纽伯瑞儿童文学奖金奖
- 《唱歌的树》、《月夜仙踪》、《寻找金羊毛:阿耳戈英雄传说》:纽伯瑞儿童文学奖银奖
- 《小书房》:国际安徒生奖
- 《居里夫人的故事》:英国卡内基奖
- 《愿望茶壶里的秘密》:法国女巫奖
- 《深海如银》:美国国家图书奖
- 《繁星之河》:美国图书馆协会杰出童书
这些“奖项”,有什么区别?借助deepseek,整理了以下这份“奖项”的通俗解释。
国际安徒生奖:童书界的“诺贝尔文学奖”,终身成就奖,国际认可度最高。
纽伯瑞金奖、银奖:相当于童书界的“奥斯卡影帝/影后”。美国本土最强,偏文学性和深度。
金奖:每年只选1本。银奖:每年2-5本。
美国国家图书奖:美国文坛“金球奖”,能拿奖的童书往往深刻到家长都震惊。
美国图书馆协会杰出童书:相当于“豆瓣年度高分榜”,图书馆员按“孩子会不会爱看”来选书。
英国卡内基奖:相当于英国的“纽伯瑞”。
法国女巫奖:法国童书界的“戛纳创意奖”。由书店和童书专家评,专找“脑洞清奇”的书,想让孩子读点不一样的,闭眼选它。
了解这些“奖项”后,是否对这套《国际大奖童书》系列书有了新的认识?感谢浪花编辑老师将国际大奖童书做成了系列书。
对于不知道该给孩子选择怎样童书的家长,不妨看看这套《国际大奖童书》系列书,目前一套10册,孩子们可以阅读很长一段时间。
足够丰富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阅读喜好,像我家老二,已经狂读大半年的漫画书籍。只要是老二的主动选择,永远都是漫画、漫画、漫画,再无其他可能。
老二的这种阅读方式,会出现一个什么现象?稍微长一点的句子,他可能断错句,意思也就理解不了。
平常看不出什么影响,一做数学题,问题就来了。有的题目没读懂,就是因为断句问题。有时还会出现在语文的阅读理解上,同样是长一点的句子,我们觉得很直白的意思,他没理解。
老二对漫画的偏爱,算是阅读偏食。漫画对他而言,读起来毫不费力,一本接一本的刷,看书的 速度快得飞起。一读字数多一点的书,开口第一句就是“啊,好多字啊”。
管家琪说“孩子是需要引导的,需要读有一定高度的作品。”这套《国际大奖童书》系列书,就是老母亲用来引导老二阅读“有一定高度的作品”。老二要是读完这套系列书,阅读水平能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
文学教授王泉根在《儿童文学教程》中,将儿童文学的母题分为以下四种:
- 成长
- 幻想
- 自然
这四种儿童文学母题,在《国际大奖童书》系列书的不同书中,都可以看到。一本书中可以看到几种组合,比如《愿望茶壶里的秘密》会看到:成长+爱。
《胡桃木小姐》里会看到:成长+自然
《唱歌的树》里会看到:成长+爱
如果还想再细分一点,可以参考《国际大奖童书》系列书官方店铺的介绍,里面分得很详细,图片借用下~
阅读是很私人的事,不同的人读,会有不同的感受。相信孩子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还能读出其他的味道来。
不管怎样,要先去读,才会有感受。
一套《国际大奖童书》系列书读下来,将会大大丰富孩子们的阅读世界。
开启思考的旅途
虽然“奖项”是一个给孩子选书的标准,但毕竟阅读是很私人的一件事。大人会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来筛选“不适合”孩子阅读的书籍。
至于怎样算“不适合”,千人有千种看法,但其中有一个是很多大人会主动筛掉的因素:残忍。
在这套《国际大奖童书》系列书的《胡桃木小姐》评论下,有读者评论这本书“剧情无聊,细思极恐”。让他“细思极恐”的是什么,是松鼠啃掉胡桃木小姐的那一幕,让他觉得“恶寒”。
如果这位读者有孩子,他大概率会把《胡桃木小姐》从孩子的阅读书单上剔除。
刚好借这本书的评论,来聊聊大人以为童书中的“残酷”,对孩子而言,真的会有很大的影响吗?
不妨听听日本心理学家河合隼雄的观点:
孩子不会因为听了残酷的故事就变得残酷。
因为河合隼雄认为:孩子们在听“残酷”的故事时,会从精神层面去认知,将其意义化为自己内在的拥有,因此孩子就必然不会再去做残酷的事情了。而对残酷毫无免疫力的孩子,将会成为残酷的牺牲品。
从这个角度来说,也许对于童书中的“残酷”内容,在“国际大奖”的筛选下,大人可以有更宽容、更深入的理解。
当时看到这位读者的评论,愣了一秒。回想自己读《胡桃木小姐》时的感受,对这一段确实有印象,但没有“恶寒”,而且书中有画面感的不仅仅是这一段。相比这段,其他画面感给人留下的印象更深刻,胡桃木小姐活得“讲究”,她算得上是“爱自己”的典范。
一本童书的好与坏,真正有权评论的,是读过它的读者。而这样的读者,当然包括孩子。
写在结尾的话
常常会看到两种类型的讨论,一种是关于成人的“AI时代,是否还需要阅读?”一种是关于孩子的“如何让孩子爱上阅读?”
每次看到这样的提问,总觉得有点割裂。大人一方面困扰着自己是否还有必要阅读,另一方面却想方设法让孩子爱上阅读。
难不成,阅读对大人是可有可无的?而对孩子们而言,却是必需品?阅读这件事,个人觉得并不分年龄。就像张至顺道长说的那样:人要吃五谷养身体,精神也要吃东西。
孩子们的精神世界吃什么?
《国际大奖童书》系列书是个很好的选择。
Hi,我是弥小木
过好当下最要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