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浦东三栖应急救援保障服务中心的首批10名队员于3月30日傍晚抵达缅甸仰光机场,3月31日当地时间10点15分到达曼德勒。31日晚8时许,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好不容易联系上领队徐俊。他表示,从抵达重灾区的那刻起,队员们几乎没有休息过,连吃饭都是见缝插针轮流的。“今天一共探测了4个点位,目前没有探测到生命迹象。”

已累计探测4个点位

期待有奇迹发生

三栖的队员们在SCC处申领到国际救援队编码CHN-19后,在Win star酒店附近开展搜救工作。现场,救援队的技术指导员欧科在分析建筑物的立柱和承重柱受损情况,判断安全进入的位置。


曼德勒当地网络信号极差,记者31日联系到领队徐俊时,对方已经参与搜救了整整八九个小时,声音略显疲惫。“今天非常关键,黄金救援时间是72小时,如果今天探测下来没生命迹象的话,明天的可能性更是微乎其微的,所以我们今天会通宵搜救。从上午10点开始,我们争分夺秒,轮流下来吃饭,就是为了节约时间。”


在搜救过程中,有一位华人小伙子告诉搜救队员,自己的哥哥被埋在废墟里了。队员们对整个废墟进行探测,确认没有探测到生命迹象后,这个小伙子对着废墟连磕了三个头,手都在抖。这一幕深深触动了徐俊和在场的所有队员。“虽然黄金72小时已过,但是我们仍然期待有奇迹发生。”

徐俊透露说,他们被分配到的是灾楼作业。队员们领到的其中一个任务点是华侨开的长城宾馆,有三五名中国人失踪,推测可能被压在废墟下,但使用了各种探测设备无果。徐俊告诉记者,自己已经看到有大型机械设备进场,最近几天准备拆楼,一旦拆楼,埋在楼内的受灾者没有生还希望。“今天我们在搜救的时候已经能闻到很浓烈的味道。此前各大救援队已经反复扫过几遍,目前为止没有探测到楼内有生命体征,接下来找到活体的希望很渺茫。”


虽然传回国内的视频和照片里,曼德勒很多地方倒塌了。但徐俊解释说,那里的房屋都是一栋一栋的,85%以上的建筑没有被夷为平地,只有百分之十几的坍塌了。

重灾区网络处于瘫痪状态

又有一支上海救援队出发

缅甸(中国)云南商会执行会长、曼德勒总领馆协助与保护志愿者杨兴继告诉记者,在中国救援队没有抵达曼德勒前,当地消防队、施工队、民众开展自救。“当地不像国内有完善的身份证系统,有点类似国内第一代手写的身份证,失踪人口有些还无法统计。”

杨兴继介绍说,中国救援队很不容易,目前曼德勒机场还没有恢复,救援队从仰光开车到曼德勒至少需要12个小时。“这两天,有中国救援队在驱车前往曼德勒的途中看到房屋倒塌,就停车施救。昨天缅甸还发生了余震,路况情况多变,网络时有时无,曼德勒的网络几乎处于瘫痪状态。”


目前,杨兴继还在抓紧负责国内捐赠物资的对接。因为事情太多,他已经很长时间没有休息了。

由于曼德勒信号实在太差,为了确保通信,上海浦东三栖应急救援保障服务中心的队员顾封留守在上海做对接。“我们有的队员之前在土耳其参加过国际救援,已经有了经验,相对比较容易开展工作。我固定留在上海,还有6-8名队员已经做好了报备工作,随时待命。”

根据截稿消息,3月31日晚,上海蓝天救援队的6名队员在领队夏亮的带领下启程前往缅甸重灾区。上海蓝天救援队队长杨春明表示,“理论上黄金救援时间是72小时,希望在我们一起努力后,有像当年汶川地震有幸存者长时间被埋后被发现的奇迹发生。我们不打算放弃。”

青年时评


淋过雨,更愿意为他人撑伞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张逸麟

缅甸7.9级地震,牵动着全世界关注的目光。中国救援力量迅速深入灾区实施救援。当地时间3月30日凌晨,公羊救援队经过4个小时奋战,终于在废墟中寻获一名尚有生命体征的少年,可惜少年在急救车转运医院的途中不幸去世。3月31日0时40分,中国救援力量在长城饭店搜救出第一名幸存者;5点37分,中国救援力量在曼德勒市Sky Villa公寓救出一名幼童,孩子在废墟中被埋压超60小时,获救时生命体征良好;6点20分许,在同一片地区再次搜救出一名被埋压超过60小时的孕妇,该孕妇获救时生命体征良好……人们期待,生命的奇迹延续。

这次缅甸出现严重地震灾情,中国海关打开了绿色通道,确保救援力量能够第一时间快速通关到达救援现场。3月29日清晨,距离灾情发生不到20个小时,第一支中国救援队——云南救援医疗队一行37人携带应急救援物资抵达缅甸仰光。29日晚间,包括来自民间的蓝天救援队、公羊救援队等第二批救援队也抵达灾区,并在深夜立刻开展搜救。

跨境救援难度远超国内救援,缅甸国内形势复杂,缺乏大型救灾工具,我们的救援队一直在与时间赛跑,许多队员已经几十个小时没有合过眼,凭借着坚强的意志和过硬的素质与死神争夺生命。在受灾严重的Sky Villa公寓探测到还可能有数十个人等待救援,蓝天和公羊两支救援队从两个方向开展搜救,向埋在地下的待救者投送物资,用呐喊激发他们求生的欲望,条件再难绝不放弃任何希望。

从重庆山火到西藏日喀则地震,中国救援力量的反应、效率已呈现在世人面前。但我们也要理解,救援队员从不是什么天神下凡,他们也是凡人肉胎,也要冒着余震、高温、疫情的风险,而最痛苦的事,无疑是在废墟中奋尽全力,却仍然目睹生命在眼前逝去,不得不忍受精神和情感上的打击。有网友曾说,投入这么多的力量,最终也救不了几个人,这样是否值得。可生命无价、生命至上的原则,跨越国界,跨越利害,跨越身体与意志的极限,他们付出的每一分努力,都在创造生命的奇迹,都在磨炼中国的救援力量,也都在维护着人类命运共同体。

我们这一代人,经历过汶川大地震,也经历过玉树、积石山、日喀则地震。淋过雨,更愿意为他人撑伞,出境的中国救援队就是伞架,支撑着我们的人道关怀和大国担当。大众对他们的关怀、理解和支持,也能凝聚力量牢牢握住伞柄,让这柄伞撑得更高,帮助到更多受灾的人们。

和平年代,救灾就是战场,是为苦难中的生命带去希望的光。向我们的英雄致敬,希望他们在救人的同时也保护好自身的安全,平安归来。

作者: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图片、视频:由受访者提供,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剪辑

青年时评: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张逸麟

责任编辑:粟瑶

校审:姚佳森

终审:沈蔚

点亮点赞、在看

向英雄致敬,希望他们平安归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