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杨玲老师2017年采访王桂君老师的人物通讯,现刊发此文,以表达对王桂君老师的沉痛悼念之情。
邳州市运河中学校园的早晨,陆续进校的师生都可以看到一位身材中等,衣着朴素的的老教师,不是马上进入办公室办公,而像一位老总似的在校园里不急不缓地巡视一番,然后进入办公室,他是谁?原来是有着化学教师和运河中学党支部书记双重身份的的王桂君老师。
科班出身,功底深厚
江苏省沛县是帝王之乡,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不仅秦末出了创立大汉朝的的汉高祖刘邦,两千多年来也出了很多文官武将、文化名人。王桂君老师传承先贤基因,发扬光大,天赋不凡、刻苦努力,成为高中化学教师中的名师,名闻遐迩。
王桂君老师沛县栖山镇人,1932年生,现年86岁,已是耄耋老人。他从1957年分配到建校刚一年的邳县运河中学任教,不管政治风云变幻,生活、工作条件艰苦与否,他都始终不渝地在教学和党务工作中坚守初心,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到人生的老年,为邳州的教育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1948年16岁的少年王桂君考进镇江师范学校中师,三年毕业,当两年小学教师,由于文化基础扎实,1953年考取南京师范学院化学系,1957年本科毕业,分配到邳县运河中学任教,是一位风华正茂干劲十足的年轻大学生。
当时的运河中学高中只有高一和刚升上来的高二各两个班,原来教高一化学的宋老师就不教了,王老师接下高一高二4个班的化学教学,一个人独当一面,单兵作战,还要到运河师范带两个速师班化学一学期,第一学期就是要教6个班三个不同年级的课,同时要备三个不同教材的教案,基本没有什么教学参考资料,教具缺少,实验室内实验器材也不完备,总之是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教好。由于王老师一是科班出身,再加上功底深厚,课堂教学很受学生欢迎。1958年南京师院分配来一位化学教师,教两班初三、两班高一化学,王老师仍然教两班高二高三,1959年高考,就检验了王老师的教学成绩,这一届是运中第一届高中毕业生,当年已分为理科考生和文科考生,化学高考成绩很令人满意,不少考生顺利考入自己理想的高等学府,这也是邳县培养出来的第一批大学生,化学教师多了,成立化学教研组,王老师一直担任教研组长,只教高三毕业班,一直教到文革后期。
夯实基础,筑牢平台
采访时,我问王老师:你长期教化学最深刻的体会是什么?王老师胸有成竹、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打基础。”这与我长期的教学理念不谋而合。“打哪些方面的基础?”我再次问道。王老师尽管健康欠佳,还是顺口说道:“知识基础、技能基础、实验基础。”王老师着重讲了关于打好实验基础的内容:教好化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做化学实验的能力特别重要,不仅是通过实验验证理论上的知识,特别要做到规范,器材怎样拿,怎样用,才能不出安全事故,达到实验的要求和效果。夯实基础,筑牢学习的平台,学生才有学习的方法和提高成绩的前提。教学团队就是田径场上的接力队,不同年级就是不同的棒次,当然看起来第一棒是起始棒,第四棒是冲刺决定胜负的关键一棒,但是如果没有前三棒的基础,大大落后于其他道次,第四棒也难有回天之力。每个教师都要有接力队的团队意识,在教学中跑好自己的一棒,为毕业班的胜利夯实基础,筑牢成绩提升的平台。这就是一个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经验之谈,深刻体会。
教学有方,名声鹊起
王老师谈到实验课的“规范”时,就深入的谈了如何让学生做到“规范”,他说要学生做到的,老师一定要率先垂范,也就是自己先做到,以身作则,起到示范作用,“其身正,不令而行”。要讲清为什么要做到“规范”,因为化学实验如果操作不当,实验是有危险性的,甚至可能发生危及师生生命的严重事故,并不是没有先例的,是有过血的教训的,引起学生充分的重视和警惕性,做到见微知著,防患于未然。王老师教学化学一生,从未出过哪怕极小的问题,化学实验都是成功的。
王老师不仅要搞好个人的教学工作,还要有大局意识,全校“一盘棋”整体理念。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在百忙中,尽心尽力不辞辛劳做好教研组工作。新学期开学时要根据各年级教学重点、教学进度制订教研组计划,在教研活动时间才能做到有重点地集思广益搞好活动,带头听课,互相听课,举行不同年级的公开课,实事求是地进行课后评讲,肯定成绩,指出不足,以利改进教学。老教师和新教师开展“一帮一”、以老带新、互帮互学,达到共同提高的终极目的。王老师不仅举行数不清的公开课,还组织学校的、县教研室在运中举行的各年级化学公开教学,大型的观摩教学,乃至面向徐州市高三毕业班化学观摩课,教学研究课。在运河中学被评为省首批重点中学之后,教研活动的任务更重了,王老师由于教学成绩显著,教学经验丰富,名声鹊起,被举荐为江苏省中学化学学会会员,参加省学会和徐州市教研活动,特别是高三毕业班徐州市各校教学成绩的动态分析,提出改进建议,提高教学质量,真是重任在肩。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厚积薄发,王老师多年付出的心血,终于结出了累累硕果。1979年高考,成绩公布后,传来振奋人心的特大喜讯:邳县运河中学16岁的袁晓明的化学成绩,以90·5分,仅次于上海考生91分的微弱多数屈居全国考生第二名,当时中国科技大学发现邳县运河中学这棵好苗子,招生办来到运中和袁晓明家中,动员报该校,录取中国科技大学现代化学系。据说那一年化学试卷特别难,大多考生成绩在60分及格线之下,名不见经传的邳县考生创造一个奇迹,邳县运河中学飞出了金凤凰。
为人谦和,低调做人
运河中学在上世纪80年代,是誉满徐州市,是社会上交口称赞的辉煌时期,全校各个年级。各个学科都涌现一批埋头苦干,坐班制晚上九点下班时间到了之后,各办公室仍然灯火辉煌,多数教师没有下班离开的意思,校领导爱护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只好到各办公室力劝大家下班休息。王桂君老师已从一个1980年的中共党员被县委组织部任命为运中党支部书记,他仍然和普通教师打成一片,没有一点干部的官架子,象某些人摆出高高在上的官僚架子,脱离群众,广大教师对他也敬而远之。
王老师不仅是运中的老教师,和大家是甘苦与共的老同事,又是书记,大家都能和他合得来,跟他相处可以无话不啦,不论私事公事只要需要他解决,总愿意和他说,就像拉家常,算不上请示汇报,当然比较重要的事还是要认真和他说的。
1990年我带的是初三(1)班主任,有的班干建议全班走出去清明节祭扫徐州淮海烈士纪念塔,缅怀先烈、春游一次。学生的建议我认为很有意义,但是问题不少,最重要的是全班60多个学生的安全问题,他们都是活泼好动缺少自控力的十几岁的少年,万一出点什么事故,好事就变成了坏事。只有万无一失才能带他们出去,我感到事关重大,就再三考虑后,把如何对学生进行组织性、纪律行的安全教育,学习革命先烈“一切行动听指挥”的高度纪律性,人人写决心书、保证书,把学生编成小组,每个小组也要写决心书,保证书,斑干如何发挥模范作用当好班主任的助手,物色一个技术好应变能力强、有经验的的司机,租一辆检修好车况好的旅游大巴,还要请几位科任老师帮助等等问题,在班级做好准备,制订出行的目的意义和注意安全细则的《徐州一日游活动计划》,报分管政教的王书记审批。王书记看了我写的计划,认真听了我的想法,考虑后语重心长地说:老杨,这可是件大事,这是运中建校以来的第一次,几个人带一个初中毕业班出去啊,你考虑得很细。王书记就批准了班级一日游的活动计划。还再次叮嘱:你还要多考虑可能有意想不到事情发生的偶然性,要有处置的预案,保证万无一失。并开出学校证明信、介绍信。
这个班经过我三年的教学初三接任班主任,有一种特别的亲和力和凝聚力,是学校和县先进集体,根据30多年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经验,我向王书记再次保证:一定做到万无一失,把每个学生安全带回学校。王书记和我是老同事,也深知我的承诺是一诺千金。回到班里我把学校同意出去的事告诉学生,他们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欢乎雀跃。由于师生同心协力,这次徐州一日游非常顺利安全,开创了集体到徐州的先例。班级以德智体美的优秀成绩被评为徐州市先进集体。1992年,我又半路接了一个毕业班,有了这次成功的经验,和5位班主任把一个初二年级 360多名学生第一次穿着整齐的校服,再次带到徐州祭扫、春游,给师生留下美好的记忆。这也是王书记支持信任的结果。王书记在运中几十年和同事相处和谐,没有人顶撞过他,也没有人腹非他,是位德高望重的领导。
狠抓党风,顾全大局
王桂君老师当党支部书记与其他机关行政单位不同,只是学校的二把手,因为学校是校长责任制,校长是一把手。按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领导班子应对问题民主协商,再少数服从多数决策。但在当时组织生活不正常的单位,就是什么都是是一把手说了算,没有民主可言。有些人不是不骄不躁,而是反其道而行之,是又骄又躁,刚愎自用,大搞一言堂,成为单位的土皇帝,目无党纪国法,逐渐演变为腐败分子,身败名裂,邳州也不乏事例。身处这样单位的二把手就难当了,既要顾全大局,以团结为重,还要坚持党性原则,该说的还要说,抓好党的建设和党风整顿工作。王书记在运中处于这样的环境中坚守岗位,任劳任怨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对个别纪律有些涣散苗头的教职工,王书记一旦了解或者发现,就通过个别谈话进行教育帮助。比如有一时期,个别教师在下班后打牌,搞“小来来”,其实是变相赌博,王书记知道反映后就给个别教师敲了警钟,说娱乐可以,这种事不是一个教师可以染指的。做到防微杜渐,纠正不正之风,扭转不良风气,纯洁重点中学的校风
为人师表,教学翘楚
王桂君老师在运河中学的教育生涯,可以说无私奉献,把自己的青春和聪明才智完全贡献给了邳州市的教育事业,培养了成千上万的优秀学子,桃李满天下。尤其在化学教学上的造诣在邳州市、徐州市也是一位不折不扣、含金量十足的良师益友。王桂君书记一生谦虚谨慎,为人低调,从不居功自傲,堪称教师的典范,做人的楷模,无愧教学翘楚。在此时此刻,邳州人民对从青年时代直到耄耋老人在邳州落叶扎根支援教育事业的教育前辈,心存感恩,祝愿高尚师德泽被学子,成为激励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强大力量!
2017年6月10日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