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无疑是宝马的技术大年。
1月底美国CES展上,全球首发新世代超感智能座舱:BMW全景iDrive和BMW新世代操作系统第一次亮相。
2月的兰茨胡特科技日,第六代eDrive电驱技术登场:包括大圆柱电池技术和支持超级快充的全新800V高压平台等。
从四大全新交互界面,有“4个大脑”的新一代电子电气架构,到全新的新世代操作系统X,宝马的“新世代”不仅是产品的更新迭代,而是从设计语言、动力系统到电池的彻底颠覆。
此次创新日,是宝马以上黑科技的首次深度展示。同时,宝马与阿里巴巴联合宣布在中国深化战略合作,加速AI大语言模型上车。
智能汽车时代,很多曾经独属油车的操控体验都可以被模拟,智能软件也成为堆量式的军备竞赛。宝马的新车上,屏幕并非越多越好,座舱系统也不是冰箱彩电大沙发的大礼包,而是在操控上更丝滑、动力更媲美赛道,最终只回归一个目的:更好的驾驶乐趣。
宝马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高翔说:“BMW不是将智能设备置于车轮之上,而是将其融入汽车的骨骼和血脉,创造颠覆认知的驾驶动态表现,让每个驾驶者都能获得像顶级赛车手一样的感受。”
有许多创新也有许多争议。笔者与宝马共寻答案——
提问一:为什么屏幕要向驾驶员倾斜17.5度?
进入新世代概念车座舱,这是首当其冲的疑问。
这是业内首次有车企采用“自由剪裁”的屏幕设计,同时屏幕左右两侧向驾驶员倾斜17.5度,让驾驶员回避视觉盲区。
现场工程师表示,这是应用座舱“视觉锥”概念,符合下意识的驾驶视线设计可以减少视觉焦点的切换时间与频率。
根据“视觉锥”理论,座舱内的交互信息分层放置,核心驾驶信息置于中央视野,娱乐和舒适功能同时分布在周边视野内,确保合适的信息在合适的时间出现在正确的界面上,真正实现“眼不离路,手不离方向盘”。
此外,宝马还首创视平线全景显示,采用宝马自研的超近距投影平视显示技术,替代传统仪表盘,可将信息投射在专利纳米涂层风挡玻璃下部的黑色涂层上,提供更佳的显示效果。
提问二:为什么人机交互设计做了3年?
现场演示人机交互时有个有趣的细节:播放歌曲时,歌曲软件不是音乐App内一个光碟转转转,而是专门放大歌词功能。
工程师介绍,这是专为中国用户打造的“视平线大屏看歌词”功能,令用户在欣赏乐曲之余,随时随地了解词意之美。
这在海外BMW上是没有的,因为他们发现:海外用户更爱听“音”,而国内用户除了音还爱歌词背后的意义。
宝马介绍,在新世代车型所搭载的BMW新世代操作系统X中,Sky Lab中国设计团队共针对近100项细节功能进行本土优化。
正是为了“剥离”出这些本土用户专属的习惯,中国设计团队进行了3年不间断的严苛数字验证。
同时,为了保证创新界面的安全,宝马采用行业独家眼动仪追踪测试,避免微动画令驾驶者分心,从而保证行车安全。
提问三:为什么车子上的软件代码比飞机多千倍?
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车子就像一个大手机。但工程师们提到的细节依旧让现场媒体吃惊:一架飞机上搭载的软件编码大约200万条就可以完成所有功能,但新世代车型软件体量却超过5亿行。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距?宝马解释:新一代软件架构搭载在全新电子电气架构之上。未来,强大的“超级大脑”与全新电子电气架构和软件平台全面引入未来全系车型,覆盖所有细分市场与动力类型。
因此研发团队开发超千个软件模块、超20GB软件体量以及5亿行代码,这些最终将集成至车载“超级大脑”与电子电气架构。车载软件开发依托于支持生成式AI的多元化工具,开发速度与质量获得显著提升,最高支持7.5万个虚拟CPU,可容纳超万名开发者协同作业,峰值期单日可完成20万次软件构建。
提问四:为什么每年要在“绿色地狱”纽北待20周?
纽北赛道,在车圈被誉为“绿色地狱”,也是众多车企为了测试车辆性能必过的赛道。而宝马们的工程师,一年在这里要待20周。
宝马表示,每年宝马不仅在纽北,还要经过各大耐力赛进行极限锤炼,只有积累如此多动态性能相关的海量经验和决策方案并汇聚于宝马的“超级大脑”,才能实现精准调校的宝马动态性能控制软件协同配合。
4月份上海车展,宝马还将展示首批“用车专家Car Genius”和“出行伴侣Travel Companion”两大AI智能体,进一步拓展智能座舱的应用场景。
原标题:《2025宝马创新日:智驾时代更要重拾驾驶乐趣》
栏目主编:李吉 文字编辑:阚静雅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丁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