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下的时间不多了,等来救兵的马科斯,没想到中方宣布2026年要在南海办大事!
当菲律宾总统马科斯等来美国防长的安全承诺时,中国却在博鳌论坛宣布,要在2026年达成南海行为准则。这两件事看似平行发展,实则构成了南海局势的战略转折点。
美国防长把菲律宾作为亚太首访国,表面上是对马尼拉当局的重视。但仔细看看美军在南海的实际动作:巡航频次比五年前下降42%,菲律宾军事基地的维修预算被砍掉三分之一。这些数字背后,是美国战略重心向印太其他区域的转移。
更关键的是,美军要求菲律宾开放四个新军事基地,却在共同防御条款上含糊其词。这种战略支票能不能兑现,从历史经验看并不乐观。菲律宾前总统阿基诺三世时期签的防务协议,最后不也沦为废纸?
相比之下,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推进显得更有章法。博鳌论坛传递的信号很明确:2026年要干件大事,那便是达成行为准则。目前磋商文本已经完成三轮法律审核,关键条款的共识度达到85%。中国提出的双轨策略正在见效:一边通过双边谈判解决领土争议,一边构建区域规则框架。
在环境保护、渔业管理等低敏感领域,中国已经带头做起示范项目。海南自贸港建的南海渔业数据库向东盟国家免费开放,涠洲岛的珊瑚礁修复工程成了区域合作样板。这些务实合作,正在慢慢消解对抗思维。
马科斯政府现在面临两难选择。继续押注美国的安全承诺,就得承担前沿阵地风险;接受中国的合作框架,又意味着要放弃非法侵占的岛礁主张。
时间紧迫得很,2026年行为准则达成期限和菲律宾大选周期重叠。要是继续模糊策略,可能两头落空。更麻烦的是,美军承诺的战略模糊,正在被中国推进的规则清晰化打破。
区域其他国家其实看得清楚。印尼、柬埔寨这些国家,既认可美国的安全作用,更期待中国的经济机遇。当大家开始用“蓝色伙伴关系”重新定义南海战略时,传统军事同盟的价值就被重新评估了。中国提的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现在有澜湄合作、RCEP这些机制托着,从数字丝绸之路到海洋观测网,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黏性远超政治博弈。这种以发展为导向的战略耐心,正在重塑南海问题的解局逻辑。
站在2025年往回看,南海故事的叙事权正在悄悄转移。马科斯政府还在算计救兵来的概率时,中国正用滴水穿石的定力,把南海变成检验新型国际关系的试验场。
2026年的行为准则达成,可能不会靠军事威慑,而是通过规则建构;不是要选边站队,而是创造合作红利。这种战略智慧,才是南海真正的定海神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