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新闻报道,在近日举办的2025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我国汽车行业无序竞争的问题比较突出,有的企业不惜牺牲利润抢占市场,虚假宣传恶意抹黑等现象也时有发生。不仅短期内造成行业利润下降,长期下去,还将影响技术创新、产品的质量安全,削弱产业的竞争力。

当某新能源车企高管在发布会上喊出“亏本卖车也要抢市场”时,这场裹挟全行业的“价格跳水赛”已滑向危险的临界点。国家发改委披露的数据显示,2024年一季度新能源汽车行业平均利润率已跌破2%,个别企业单车亏损超万元,而同期市场渗透率增速却首次出现放缓迹象。

这种“以价换量”的扭曲模式,正将技术密集型的高端制造业降维成快消品式的低质消耗战,就像超市货架上的打折纸巾,车企们比拼的不再是产品力,而是谁能在流血奔跑中坚持更久。

新能源市场的竞争已异化为“流血式扩张”的死亡游戏带来三重陷阱:一是某新势力品牌将电池能量密度参数虚标17%,某混动车型底盘铝材厚度缩水0.8毫米,这些被价格战逼出的“微创新”,正在制造潜伏的安全危机。清华大学车辆工程系的研究表明,当整车成本压缩超临界值后,被动安全配置降级概率将呈指数级上升。消费者抢购的“性价比神车”,实则是行走在钢索上的工业品。

二是行业研发投入占比从2021年的6.3%骤降至2023年的4.1%,发明专利申报量同比下滑12%。当企业将资源倾注于营销战和供应链极限压价时,固态电池、800V高压平台等前沿技术突破陷入停滞。宁德时代工程师的感慨颇具代表性:“现在客户比价时只算每度电成本,没人关心能量密度提升曲线。”

三是某中部城市新能源二手车三年残值率跌破35%,部分网约车退役电池流入黑市拆解。当市场形成“新能源车=电子快消品”的认知惯性,整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根基将被动摇。

面对这场非理性竞赛,监管层划出的红线具有风向标意义。工信部拟建立的“技术创新指数”评价体系,将把电驱效率、智能驾驶算法等核心指标纳入补贴考核;市场监管总局对三电系统安全性的穿透式抽查,正在倒逼企业重建质量敬畏。

但真正的破局钥匙仍握在创新之中,比亚迪“刀片电池”全球专利布局带来的技术溢价,华为ADS 3.0智驾系统引发的生态重构,证明中国车企有能力跳出价格泥潭。当宁德时代神行电池实现“充电10分钟续航400公里”时,消费者愿意为技术创新支付溢价的市场规律依然有效。

价格战意味着市场在洗牌,“洗洗更健康”,将不能在市场中生存的企业淘汰出局,这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但是,有能力的选手,应该保持坚守质量的定力,保持创新力。新能源汽车不应重蹈光伏产业的覆辙,当年中国光伏企业用价格战横扫全球,却因技术代差在HJT电池革命中痛失王座。今天的汽车产业正站在相似的十字路口,是继续在“每公里电费省2分钱”的泥沼里缠斗,还是向着CTC底盘一体化、智能底盘域控制等“深水区”进军?

时下,中国车企更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让每辆电动车成为工业艺术品,而非价格标签下的易耗品,因为,汽车文明的进化史从不是由打折促销书写,而是靠内燃机替代马车、ESP系统拯救生命的创新光芒照亮。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