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酒搭配,在国际上是个常规操作,中国这些年跟进得比较快。前些年我做了不少烈酒的餐酒搭配工作,尤其是轩尼诗的“重新发现中国味”系列活动,不完全统计,我历年在宁波、台州、苏州、扬州、泉州、成都、丽江等几十个城市做过品鉴之旅。一种烈酒配整张菜单是合适的,也符合中国消费者习惯,上至茅台下到各地粮食酒,都是标配。

江浙沪有用黄酒配餐的习惯,我自己也常喝冬趣,前菜小海鲜、中段的水产、大菜的丰腴油脂,一瓶黄酒可以轻松应对,和谁在一起都不违和,

葡萄酒配餐在中国,基本在高端餐厅,或者宴会上放几瓶摆摆样子,总体消费和普及率还是不高。除了消费习惯,还有搭配的难度。中餐一顿饭上菜的道数太多,动辄二三十道,食材范围广、味型又丰富,真要像西餐那样每种菜肴配一杯酒,根本没法跟。

所以我在之前参与的葡萄酒配餐工作中,基本就用三种酒:白葡、红葡、甜酒,最多在开场加一杯香槟。这样喝下来相对轻松,也更容易记住这些酒。

周末去杭州参加了一场葡萄酒晚宴,是一种新体验。首先,全部用中国国产葡萄酒;其次,霞多丽和赤霞珠做平行品鉴,用餐现场直接PK。

广州“果丰”专注于国产精品葡萄酒,这次联合中国葡萄酒的老朋友、葡萄酒大师凯斯帝Cassidy呈现了这张酒单。单如其名,果然丰富,集合了八家中国葡萄酒:德沃、安诺、利思、寶莊、时光机、香海、留世、霄岭。有些成名多年,有些声名渐起。

相比敖云刚上市时的疏离感,国产葡萄酒这些年的势头非常明显,我今年已经参加了好几次中国酒的餐饮活动,也去了贺兰山和烟台的几家酒庄,总体来说,一路向好。

当晚的菜品是坐镇主场的云顶玺宴·现代潮粤菜冯宇大厨联手同门师兄鼎膳·匠宴(高铁新城店)孔兴大厨,潮粤菜和苏州菜齐飞,时令菜与特色菜共舞。酒基本都跟住了,丰盛,好吃。
菜单在最后几张图。

我喝下来,德沃的起泡、宝庄的霞多丽、留世的赤霞珠表现最为精彩。时光机的西拉香气非常美妙,口腔内还少了点意思。
这几杯酒基本脱离了“像哪个名庄”,已经有了自己的特有风味,相当好。

近来国产葡萄酒的配餐活动越来越多,但局部人群的品鉴,受邀的人总归好话为主。消费者掏钱买才是真正的好评,非常直接、不留情面。就像当年的比亚迪和华为,光靠“国货”光环是不足以支撑一个产业的,更何况国产酒价格没有优势。

好在越有难题,就是越有机会。国产酒要让大家喝出更多新意思,而不仅仅是讲故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