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网2025年4月1日讯(记者 叶梅)镶嵌于群山翠影间,静卧在东湖繁花里,西临深圳市改革开放的发源地——罗湖中心城区,东倚全国著名的梧桐山风景区……地理环境得天独厚的深圳水库,不仅是深圳市自己的“大水缸”,也是“亲密邻居”香港供水生命线的重要心脏。

多年来,深圳市罗湖区不断探索“人水和谐、与美同行”的新型水源地治理模式,持之以恒推进深圳水库美丽河湖建设,从解决水荒到生态治理,从单一供水到经济共荣,生动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湾区实践,书写“两岸同心一家亲,一泓碧水永供港”的不朽传奇。


碧水如画的深圳水库

承载历史使命,铭刻“深港生命之源”红色记忆

20世纪50年代,宝安县(深圳市前身)缺水情况严重,几十万亩农田缺乏水利灌溉设施,常常“三天下雨受淹,七天无雨受旱”。与此同时,另一边的香港也饱受水荒之苦,居民生活受到极大影响。

为解决深港地区缺水问题,四万名建设者肩挑手扛、艰苦奋战99天,在梧桐山麓开辟出了深圳水库。当时在老虎坳山上用白石灰浇成的“移山造海”和“一定要把深圳水库建好”的壮志标语,至今仍是老一代建设者们无私奉献的生动写照。

1961年2月1日,深圳水库正式向香港供水,缓解了香港用水的燃眉之急。1963年下半年,由中央人民政府拨款3800万元,兴建广东省东江—深圳供水工程,引东江水供应香港。1965年3月1日,东深供水工程竣工,东江水通过深圳水库正式对港供水,成功解决了两地用水的后顾之忧。

至2025年,深圳水库已持续对港供水64年,供水量占香港城市用水量的80%、深圳城市用水量的30%。这座用大爱筑就的水库,不仅为深港两地的经济腾飞和繁荣稳定作出不可替代的历史性贡献,更是两地人民情感交流的纽带、血脉相连的象征,被亲切地称为“生命水、政治水、经济水”。

盘活生态资源,绘就“还水于民”美丽蝶变

作为深港两地最重要的饮用水库,深圳水库在滋养两地繁荣发展的同时,也曾一度面临污染威胁、治理困难等挑战。

20世纪70年代,深圳市打响改革开放“第一枪”,罗湖区作为“特区长子”,肩负着重要的开发建设责任。伴随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上游城区扩张,人口快速增长,水生态空间逐渐受到挤压。上游来水水质下降、水库水质保优压力不断增大,成为摆在深圳水库面前的一道严峻考题。

为保障水库水质,深圳市先后实施了一系列创新性保护措施。1992年,率先划定深圳水库保护区,并4次优化,精准划定水库保护区面积58.98km2,为水库筑起第一道生态屏障;2005年,首创“基本生态控制线”制度,进一步明确生态保护与城市开发的边界;2009年,完成水库一级区隔离围网建设,在全国率先实现全封闭管理,有效隔离了外部干扰……然而,这些措施也一步步拉开了人与水库的亲水距离。

为更好地实现水源地保护与民生福祉的双赢,深圳市罗湖区聚焦净源、扩绿、合力、引智四个方面精准发力,推动深圳水库从单一的生态保护区向全民共享的生态空间转变。

净“源”,返璞明净之水

深圳水库补水主要来自东江调水以及入库支流天然补水,为撬动全域水质全面改善,罗湖区对上游两大补水实施“源头减污”行动。

1998年,深圳水库入库口建成当前世界同类最大、日处理能力达400万吨的生物硝化站,将从东江引来的水,全部经过生物硝化站过滤、净化后再进入深圳水库,通过水库涵养后再输往香港。2000年,东深供水工程四期改造全面启动,将供水工程由原来的开放河道和人工渠道、一般管道组合,改造为全封闭的专用管道,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专用输水工程。这一改造不仅使工程年供水能力提升至24.23亿立方米,更确保东江来水与开放河渠彻底分离,全面实现清污分流。

2001年,沙湾河至深圳水库的截排工程项目启动,在沙湾河与深圳水库的交汇处设置闸坝,对雨洪水进行拦截并引入地下隧道,排入罗芳污水处理厂,有效避免了洪水直接流入深圳水库,显著减少了入库的污染负荷。此后,又陆续启动梧桐山河水环境综合整治,大望、梧桐山社区正本清源改造提升等工程,完成梧桐山河、正坑水等入库支流截排,污水截排总面积达62.8平方公里,全面实现清污分流,成功解决了河道自然基流不足和各种水质污染的风险。目前,梧桐山河、仙湖水、正坑水等3条入库支流水质已连续3年稳定达到地表水Ⅱ类,深圳水库水质常年保持Ⅱ类标准。

扩“绿”,滋养水之灵秀

深圳水库的水质根基不断筑牢,生态功能显著提升。在进一步科学布局和精心养护下,罗湖区成功打造了一片片绿意盎然的生态屏障,大幅扩大了水库的绿色生态空间。

以水源涵养林建设巩固绿色屏障。通过水源涵养林建设,持续开展外来入侵物种调查和整治,深入治理薇甘菊、红火蚁等有害外来物种,完成林分优化509.06亩,新造林抚育796.10亩,森林抚育910亩,有效提升涵养水源和水土保持能力。

以周边绿化整治守护水质安全。对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拆违地块等裸土地开展绿化整治,实施东湖公园边坡等地质灾害和危险建筑边坡防治,进一步消除安全隐患,美化水库周边环境。

以碧道绿道网络修复河流生态。对梧桐山河及其支流、正坑水等河流开展生态修复,清退被人类活动挤占的河道岸线空间。整合巩固治水成效、修复自然生境和释放滨水空间等目标,建成碧道23.57公里、绿道25.97公里,形成碧道与绿道交相呼应的生态廊道。其中,正坑水碧道工程项目获评“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生产建设项目)”以及2022年中国国际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大赛金奖。

以公园建设打造生态休闲空间。依势就景建设仙湖植物园、东湖公园,为市民增添绿色活动空间。其中,仙湖植物园是深圳市唯一进行植物学基础研究、开展植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等研究工作的专业机构,也是梧桐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深圳水库自然岸线率近90%,森林、人工湿地占水源地保护区总面积的91.75%。其中,2000年至2024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用地类型基本保持不变,裸露地面积减少90.7%,人工湿地面积增加1.91倍。环库绿道两旁,树木葱郁、花香四溢、水清岸绿、人鸟和谐的生态画卷正徐徐铺开。

合“力”,凝聚全民守护

秀水长青既需要全方位的精细管养,也离不开全社会的通力支持。为构建更长效的生态保护机制,罗湖区坚持深入践行“多维治水、全民参与”理念,凝聚全民护水力量。

2014年,印发《深圳水库核心区(大望、梧桐山社区)生态保护补偿办法》,并多次上调原村民生态补助标准,累计发放补偿资金1.8亿元。

2017年,印发《罗湖区民间河长实施的试行方案》,全面构建了“政府履职、人大监督、部队参与、专家支持、民间参与”的五位一体河长架构,创新试行“物业+水工”河湖管养新模式,稳步推进深圳水库流域专业化、精细化管理。

2020年,出台《关于建立深圳水库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协调联动机制的若干意见(试行)》,重拳监管筑牢水库保护关,切实保障深港两地饮水安全。

至此,罗湖区构建起一套从政府到民间的全面支撑的水源地保护体系,实现由“避水”向全民“惜水爱水护水”的华丽转变。

引“智”,呵护生命之水

为进一步提升治理效率,构建现代化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罗湖区率先在深圳市推出智慧水务综合监管平台,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5G传输等技术手段,对辖区内的“河、湖、厂、网、口”全部纳入“一张图”进行智慧化管理。

此外,依托东深供水工程,深圳水库搭载了全国首个水资源水量水质双监控系统,建立了“人工检测+自动监测”双层机制,通过无人机及视频识别、水面漂浮物图像识别、采样监测和除藻无人船等水质保护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与应用,实现标准化、精细化、数字化、智能化的运营与管理,全力守护“一库碧水”。

在“智能科技”的加持下,罗湖区水源地保护工作的效率与精准度显著提升,愈发清澈明亮的深圳水库,也成为了深港两地人民共同的骄傲与财富。一位居住在水库附近的老人感慨:“我从小就在这里长大,看着深圳水库从一个小水库变成现在供港的生命线,我感到非常自豪。现在有了这些高科技手段,我更加放心了。”

打造文旅精品,铺就“以‘美’会友”发展之路

为更大程度发挥深圳水库的多元效益,罗湖区充分利用其生态人文资源,融入“美”的理念,将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文旅发展相结合,打造“通山达库入城,凤栖梧桐仙境,无忧旅游胜地”的山水城共融典范。2024年,罗湖区的“生态+文旅”融合发展模式被选为美丽中国建设实践案例,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标杆。

建山水游览之境,享生态景致之美

罗湖区依托水源地打造超大城市中心区休闲宝地,通过碧道建设,打通环深圳水库环湖绿道断点,将粤海体育休闲公园、翠湖文体公园、东湖公园、罗湖体育休闲公园等串联组成“环东湖文体公园带”。这一碧道连通段作为连接城区居民的自然纽带,不仅营造了更加生态自然的人居环境,被誉为“深圳最美碧道”,也广受市民游客的认可和喜爱,成为了深圳市“骑友”的大本营、城区居民周末休闲的好去处。

此外,罗湖区深入推进梧桐山河、深圳水库等滨水廊道建设,构建东湖公园、仙湖植物园和梧桐山风景区等滨水互动网,依托开放的滨水空间,举办形式多样的主题或节日活动,日益满足市民游客亲近自然、休闲游憩、运动健身的需求和期待。

拓绿色经济之路,添生活艺术之美

罗湖区充分发挥片区背山面水的自然美景优势和深港交流门户的独特地理优势,探索生态与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径。发展“露营经济”,推动“户外运动+休闲旅游”融合,打造8个特色露营地,推出“漫享梧桐”深港露营文化周等面向港人的露营消费场景;乘风“低空经济”,启动大梧桐生态融合区直升机载人观光商业飞行,极大丰富游客体验;激活“文化产业”,利用文化创意赋能生态经济,挂牌广东省电影创作培训基地、广东省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术委员会写生创作基地、广东摄影创作基地等三大省级文艺基地,建立梧桐山艺术小镇。

依托生态旅游、露营基地、低空经济等产业,罗湖区全面推动片区业态转型与升级,形成兼具水情教育、生态科普、文化创意、休闲娱乐等功能的生态文化长廊。据统计,每年来到深圳水库及周边景点打卡游玩的游客超1000万,为区域带来社会消费超2亿元。

护守望相助之情,育人文情怀之美

在深圳水库湖畔,矗立着一座承载深港两地共同记忆的建筑——东深供水展览馆。这座被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称号的展馆,记录着深圳水库从建设至今,一步步成长为深港两地生命之源的动人历程。馆内将珍贵的历史照片、生动的实物展示与多媒体互动体验融为一体,穿梭于展厅中,不仅能够深入探究深圳水库的历史发展,更能深刻感受深港两地人民因水结缘、因水共荣的深厚情感。每逢“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展馆通过举办深圳水库开放日及环水库公益健行活动、深港青年饮水思源行动等,不断吸引八方游客到访,让“生命之源”的故事代代相传,让深港两地居民的爱国情感愈发炽热。

逐梦美丽河湖,续写“湾区典范”时代新篇

如今的深圳水库,已从默默守护的生命线蜕变为闪耀大湾区的生态明珠。当清晨的薄雾掠过波光粼粼的水面,白鹭掠过碧道上骑行的市民肩头,这座水库以崭新的姿态向世界展示着生态治理的中国智慧。

美丽河湖建设不仅是生态工程,更是民心工程、发展工程。自启动申报“美丽河湖”优秀案例以来,罗湖区以省级、国家级示范项目为鉴,将深圳水库治理经验升华为可复制、可推广的“罗湖范式”——依托38公里特色碧道网络的闭环贯通,通过沙湾河碧道“水清、岸绿、活力、安全”的四维提升,以及环水库绿道串联八园的生态布局,构建起“人水相亲、产城共融”的都市河湖新形态。

站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潮头,深圳水库奋力打造美丽河湖新标杆。以数字孪生技术为依托,构建起覆盖“源-网-厂-河”的智慧监管体系;以文化创意赋能生态空间,让东深供水展览馆的红色记忆与梧桐山艺术小镇的文艺气息交相辉映;以深港协同为纽带,将生态治理的“深圳经验”转化为服务湾区发展的“共享红利”。当无人机巡航在波光潋滟的湖面,当北斗卫星精准捕捉输水动态,科技与人文的交融正为这座“生命之湖”注入持续焕新的动能。

“水润湾区千帆竞,绿意盎然万象新”,从历史深处走来的深圳水库,正以“美丽河湖”建设为契机,在粤港澳大湾区的画卷上挥毫泼墨,未来将继续以水为脉,让碧波清流滋养两岸繁荣,让生态之美成为深港共荣的生动注脚,为全国超大城市饮用水水源地治理交出一份“生态效益与人文价值齐飞”的时代答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