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钟南山院士的一条提醒,如一颗石子,在舆论的湖面上激起不小的水花。钟院士直言,别再搞 “无效节约”,剩饭剩菜舍不得扔,最后可能伤了胃,看病的钱远比省下那点饭钱要多。这话乍一听,满是道理,可细细咂摸,却让人联想到那句著名的 “何不食肉糜”。

“何不食肉糜” 出自

之口,当百姓因灾荒没饭吃而饿殍遍野时,这位高高在上的皇帝竟说出,没饭吃为何不吃肉粥的荒唐话。这一典故,成了脱离实际、不了解民生疾苦的代名词。如今钟院士的提醒,是否也无意间陷入类似境地呢?

在如今社会,的确有不少人经济条件优渥,剩饭剩菜对他们而言,不过是微不足道的存在。扔掉不仅不会带来经济压力,还能避免健康风险。可在现实生活中,还有许多普通人,他们拿着微薄的收入,每一分钱都恨不得掰成两半花。对这些人来说,倒掉剩饭剩菜,无异于割肉。他们从小被教育要珍惜粮食,浪费食物在他们心中是难以接受的行为。

从食品安全的角度看,钟院士的提醒无疑是正确的。剩饭剩菜长时间放置,会滋生大量细菌,产生有害物质,食用后对健康危害极大。但对于那些生活在温饱边缘的人来说,健康问题虽是大事,可当下的生存需求更为迫切。在他们眼中,能填饱肚子远比潜在的健康风险重要。

不妨设想,一位在工地辛苦劳作的农民工,每天起早贪黑,收入仅够维持基本生活。为了节省开支,他每餐都会将剩饭剩菜热了又热。对他而言,这是无奈之举,并非不重视健康,而是在生存与健康之间,选择了前者。又或者,一位独居老人,靠着微薄的养老金生活,子女不在身边,为了不浪费食物,常常吃剩饭剩菜。对他们来说,钟院士的提醒就像空中楼阁,虽美好却难以触及。

这一现象,也反映出社会在健康观念普及上的不足。如果能加大对健康饮食知识的宣传,提高低收入群体的健康意识,同时提供相应的补贴或救助,让他们在保证健康的同时,又不会增加经济负担,或许就能解决这一矛盾。

钟院士的提醒,本意是好的,旨在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但在传达这一理念时,我们也应充分考虑到不同群体的实际情况,避免出现 “何不食肉糜” 式的脱节。在追求健康生活的道路上,不能忽视社会的多样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全民健康。

#钟南山# #剩饭剩菜# #健康饮食# #节约观念#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