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安徽频道

春日的皖北平原上,全国人大代表刘琴的养牛场里一片繁忙。刚结束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刘琴,马不停蹄地走进田间地头、村委会和村民家中,用乡音传递两会精神。这位连任三届的全国人大代表,不仅是淮南市潘集区古沟回族乡的“养牛女状元”,更是乡村振兴的“领头雁”和基层治理的“连心桥”。


刘琴用乡音传递两会精神。

“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到,要‘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咱们准备加快黄牛产业发展,欢迎年轻人回来一起干!”近日,在古沟回族乡的两会精神宣讲会上,刘琴手持政府工作报告,用质朴的方言向村民解读政策。过去的10多天里,她奔走于乡间村组,向群众宣讲两会精神,并结合养牛场实地参观,将“共同富裕”“基层法治”等关键词转化为乡亲们听得懂的“养牛经”和“致富策”。

“两头牛”蹚出致富路

2001年,刘琴与丈夫白手起家,从两头牛起步,凭借“不服输”的韧劲从“门外汉”成长为牛病防治专家,将养牛场发展为年出栏400多头的规模养殖基地。2012年,她注册成立琴宏畜禽养殖合作社,探索“大户带动+技术培训”模式,免费为村民提供养殖技术,带动全村85户发展黄牛养殖,如今,太平村养牛户从最初的5户增至近百户,其中80余户年均增收超5万元。2024年中央民族大学实践团调研时,她指着现代化牛舍感慨:“乡村振兴需要产业根基,更需年轻人接力创新。”

让司法贴近泥土芬芳

在太平村党群服务中心二楼,挂着“刘琴调解室”牌子的房间格外醒目。她与潘集区法院在太平村设立“刘琴调解室”,将法律咨询与纠纷化解送到村民家门口。村民顾某因宅基地边界问题与邻居争执不下,刘琴翻出1982年的土地台账,结合民法典条款提出“置换补偿+共同开发”方案,最终促成双方签订和解协议。村民陶大姐握着调解书感慨:“为两垄地吵了三年,刘代表一席话就解了心结。”“她讲法条更讲人情,群众心服口服。”太平村党总支书记李道云说。


刘琴用乡音传递两会精神。

此前调研中,她发现农村土地流转、养老医疗等矛盾高发,遂推动法院创新“诉调对接+巡回审判”八项机制,实现“矛盾不出村”。“法律条文是冷的,但执行可以是暖的。”她常对调解员们说。

“连心桥”上传递“民生温度”

这种“带着烟火气的治理智慧”,更体现在她的两会建议中。履职13年,她提出46件建议。连续三年呼吁提高农村养老金,推动城乡居民医保缴费系统接入村级政务平台;针对秸秆禁烧争议,她提出“分区域动态管控”方案,被农业农村部采纳为皖北试点政策。“政策制定者需要听见泥土里的声音。”“全过程人民民主不是抽象概念,而是解决具体问题的‘金钥匙’。”刘琴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在古沟回族乡政府设立的“全国人大代表工作室”,每月的“代表接待日”,刘琴的调解室总会排起长队。养牛户老张反映贷款难,她连夜整理材料,积极推动问题解决;留守老人王奶奶看病不便,她协调卫生院开设“巡回诊疗车”……“民主不是口号,而是解决问题的钥匙。”她说。今年两会前夕,她走访6个乡镇,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132条村民诉求,最终凝练成5份沉甸甸的建议。她坚信:“只有把政策‘普通话’翻译成百姓‘乡土话’,民主才能落地生根。”


刘琴用乡音传递两会精神。

这种务实作风,让乡党委书记陈多阳感叹:“她提案里的每句话,都能在田间找到注脚。”2024年视察黄山时,她发现古村落保护存在“重申报轻维护”问题,立即建议检察机关建立“文化遗产公益诉讼清单”,推动7处濒危徽派建筑获抢救性修复。

履职担当促乡风焕新

“去年参加的一场婚宴让我揪心——38万元彩礼掏空了两个家庭。”在小组讨论中,刘琴以亲身经历痛陈天价彩礼之弊。她还提倡厚养薄葬等移风易俗。当看到“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时,她激动地表示:“好的政策需要我们人人争做宣传者、践行者,让好的政策生根发芽。要让新风尚像庄稼一样在乡土扎根,我们人大代表来自群众中间,必须当好播种人。”

“今年计划联合相关部门开展‘零彩礼’集体婚礼,让文明乡风吹进千家万户。”刘琴说。

站在牛舍前,刘琴描绘着蓝图:计划推动“农村养老互助站”建设,试点“以粮换服务”模式;联合高校开设“乡村振兴夜校”,培养技术能手;依托检察公益诉讼机制,保护皖北传统农耕文化……

“乡村振兴既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这位扎根泥土25年的代表坚定地说,“我会一直当个‘追梦人’,让政策春风吹进每个乡亲的心田,让乡村成为‘双向奔赴’的热土!”

从牛棚到人民大会堂,刘琴用实干证明:乡村振兴需要“带头人”,更需要“代言人”。她的故事里,有产业升级的突围、有基层治理的智慧、更有对乡土文明的坚守。正如该乡党委书记陈多阳所言:“她身上那股‘泥土味’,正是代表履职最珍贵的底色。”(谭敏 文/图)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