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清明三不避,一年不顺利”,4月4号清明,有哪3件事要避开?

公历4月了,我们期盼已久的“上四休三”模式已经正式开启,进入到“人间四月天”。在这既清且明的日子里,你有什么打算呢?是回老家还是外出旅游呢?



建议大家不论做什么,一定要走出去,去亲近自然,感受春天的气息,让自己的生活充满阳光和温暖。

早在商周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能通过“昼参日影,夜考极星”的方法来判断节气了。他们白天利用土圭测影法观测太阳的高度,影子的长度,晚上观察北斗七星斗柄的指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从北斗七星斗柄的指向来判断,当其指向“”的位置时,就进入“清明节气”了。例如在《淮南子》中就有“斗指乙为清明”的记载。

在古人的阴阳五行的观念中,天干“甲乙”属木,“”为阴木,是自然界植物萌发、返青生长的阶段。古人认为,这个时候最适合给祖先上坟扫墓,因为,这个时候草木新生,我们上坟扫墓就是把一冬天的落叶扫掉,露出新发出来的草木嫩芽,暗合了古人“生死循环”的观念,他们把这个叫做“生机”。



所以,我们最好清明前后去上坟扫墓,这个时候能干的事也最多。

清明时节雨纷纷”,往年这个时候阴雨天气较多,气温显著回升,既是踏青游玩,又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候。

不过,在民间流传着“清明三不避,一年不顺利”的讲法。那么,这是什么意思呢?今年是公历4月4号清明,有哪3件事要避开呢?下面来看看是怎么说的!



一、不能忘记扫墓祭祖

从唐代开始,将寒食节(禁火扫墓)与清明节气合并,形成兼具自然与人文内涵的清明节。

所以,清明不只是重要的节气,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因此,在古代通常都是这天上坟扫墓完之后去踏青游玩,甚至有些地方还会在坟前聚餐。

我国有四大传统祭祀节日,分别是除夕、清明节、中元节和重阳节。清明祭祖不仅是表达对先人缅怀和感恩,还是传承孝道。



所以,大家如果时间能够安排开。一定要带有家人去给祖先上坟扫墓。毕竟,中国人讲究“百善孝为先”,将不孝视为极其恶劣的行为。因此,我们最好不要背上这个不孝子孙的骂名。

并且,人们是相信,每个人的一生都是有“累世福报”的,他走的时候不能都带走,会留下一些与他的牌位有关。因此,清明、中元节祭祖时祈求祖先庇佑,隐含“祖先积累福报护佑后人”的观念。

总之,不论是从感恩和怀念的角度,还是从因果观念上来看,清明节时我们都应该避免忘记去上坟扫墓,这也是给晚辈做榜样。



二、避喜

清明节作为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自然也会有很多禁忌在里面,表达了人们驱邪避灾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例如,在旧时民间有清明节当天不剪指甲的说法,他们认为“清明甲藏金,剪甲如断金”。因此,在旧时,人们这天是不剪指甲的,就让它自然生长。

还有说法,说清明节这天不蒙动土石,像修缮房屋、种植树木等都要避开这个时间,他们认为这天做这些事,可能会招惹口舌是非,麻烦缠身。当然,这也只是人们为了图个吉利,是一种民间信仰。



到了清明时节,草木新生,降雨增多,气温还没有稳定生长,还会有寒潮天气来袭。因此,这个时候最好不要吃生冷的东西内外夹击,容易引发一些身体上的的麻烦。

此外,听身边的老人们说,清明节这天是祭祀祖先的日子,要“避喜”。比如,像探亲访友、嫁娶、乔迁等这类喜庆活动,要避开。



因为清明节在古代也是四大鬼节(三月三、清明节、中元节和寒衣节)之一,古人为了避开晦气,所以一切喜事都会另择吉日,而不会选择清明节。

并且,人们为了驱邪避灾,还会在清明节这天插柳和戴柳。例如,在民间就有 “清明不戴柳,来生变黄狗。”的讲法。

所以,每逢清明,家家户户将柳插在井边,寓意“井井有条”。有些地方,这天还会把柳插在门楣、屋檐上,据说这样可以驱邪避灾。

三、避免外出

这里说的避免外出,可不是指所有人,而是指身体条件比较差的老年人和幼童。

清明时节,虽然天气暖和了,阳气也开始盖过阴气了。但是,要知道这时候也会有寒潮天气来袭,尤其是经历过高温暖和之后突遇低温或者倒春寒的天气,对老年人的身体影响更大。



因此,很多身体条件差的老人熬过了冬天,却倒在了春寒里面。像民间俗语“百草回芽,百病复发”,提醒的就是这件事。所以,为了避免麻烦,引发旧病,像这样的老人还是待在家里安心静养吧,不要外出乱走了!

当然,也是因人而异的,像身体硬朗,年龄又不是特别大的老年人还是要出来动一动和锻炼的,以便适应春天的气候特点。

其次,清明节是踏青游玩的好时候,但是对于幼童来说,还是要避免去山林里面。因此,随着气候的变暖,山里的蛇虫鼠蚁也开始活跃了,为了避免被咬到,发生危害,还是不要去。我们可以带有孩子去公园或者田间放风筝,亲近自然!



总之,人间四月天,清明假期就要到了,我们最好避开上面这些事,一年都会顺顺利利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