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学校申请了一小块自留地,没想到,刚开始侍弄它,却成为了我教书生涯最好的老师,当我用铁锹翻起湿润的泥土时,那股特有的土腥味总让我想起教室里飘散的粉笔灰。


一、翻地的顿悟

第一次挥铁锨时,我使了蛮劲,结果没挖几下就腰酸背痛。有耕种经验的朋友提醒我说:"翻地要顺着土性来。硬邦邦的板结土得先浇透水,松软的沙土要趁早凉快时挖。"

这话像一记晨钟。我想起昨天在课堂上,对着昏昏欲睡的学生发了火。那节课我准备了精美的课件,可后排几个孩子还是偷偷打起了瞌睡。现在想来,我何尝不是在用蛮力翻一块没浇透的硬土?

第二次上课,我把《岳阳楼记》改编成了情景剧。当阿成扮演的范仲淹在讲台上挥毫泼墨时,连最调皮的小林都瞪大了眼睛。下课铃响,几个人还围着阿成问东问西。那天傍晚翻地时,我学会了先观察土壤的干湿,再决定下锄的深浅。

二、因地制宜

对于这块地的分配,我原本是喜欢啥就种啥,结果朋友说得看地的性质。有的硬地不适合种小菜,种点根茎类的土豆还凑合,有的只适合种小菜,种了别的也不长。

这像极了班上有的孩子,上课总是趴着睡觉,无论是考试还是补考,那红叉就像秋天的枫叶一样密集,尝试很多办法都像在硬地上种小菜,徒劳无功。那么适合这个硬地的“土豆”又是什么呢?就像石头缝里能长出香椿,墙角能长出鲜美的荠菜一样,肯定也有适合这个孩子的“作物”,只是我们没有发现而已。


三 等待的智慧

前几天在地里撒下茴香种子之后,我每天都要蹲在那片撒了茴香种子的地头,拨开薄土查看。朋友笑我太心急:"种子在地下做的事,比长出来之后还多。"

教育就像等待茴香发芽,表面看似毫无动静,实则地下正酝酿着生命的奇迹。我们需要的不是催促,而是相信每一粒种子都有自己的生长节奏。正如老农说的:"该破土时自然会破土,强扒开反而会伤了嫩芽。"


四、间苗的取舍

小绿菜终于出来了,长得非常茂密,我看着柔嫩的菜苗,满心满眼的高兴。朋友提示我说“这些都留着,最后都长不好。"他利落地拔除弱苗,留下健壮的植株,动作干脆得像在批改作业。”

这让我想起我选课代表的事。当时有两个孩子,我迟迟做不了决定,最后设了两个课代表。结果有了工作反而推诿扯皮,直到重新明确分工才好转。间苗和育人,原来都需要适时的取舍。

我们写文章的时候,其实也是一样,一些好词好句也要删掉,因为和所表达的主题没有关系。


四、轮作的智慧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我还知道,种菜要轮作,今年种叶菜的地,明年要改种豆类。他说这是老祖宗的智慧,能让土地保持活力。

教书何尝不是如此?上学期我用小组竞赛的方式教古诗文效果很好,这学期再用,学生却兴致缺缺。就像连续两年种同一种作物,地力会衰退一样。

老师备课时要多准备几套方案。当发现学生眼神开始游离时,就换个"作物"试试:把文言文改编成情景剧,用辩论赛的方式分析议论文,以此保持“地的活力”


五、杂草的启示

浇过几次地之后后,地里的杂草疯长。我蹲在田埂上拔草,指甲缝里塞满了泥巴。朋友递给我一把小铲子:"光拔叶子不管用,得连根挖。"这让我想起处理学生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就像挖草要找到根须。有时候,表面的问题行为底下,藏着不为人知的隐情。

这片小小的菜地,教会我的不仅是农耕知识,更是一种看待生命成长的方式。教书和种地,教书和种地一样,都是与生命打交道的工作,急不得,也马虎不得。都是与时间做朋友的艺术。快不得,也急不得,唯有顺应时节,静待花开。


再往深处想,人生何尝不是一块需要自己精心耕种的土地?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农夫,手持光阴的锄头,在这片独特的土地上播种、浇灌、等待。

有些人总是羡慕邻家的田地肥沃,却忘了自己的土地也能种出不一样的风景。我那块贫瘠的沙地种不了娇贵的牡丹,却能让仙人掌开出惊艳的花朵。就像人生,与其徒劳地模仿他人的成功,不如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生长方式。

如今我学会了像观察菜苗一样观察自己的内心:什么时候需要浇灌新知识,什么时候应该剪除不良习惯,什么时候该让心灵晒晒太阳。这块人生的自留地,不在远方,就在此时此刻的耕耘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