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包已经成为设计累赘,“更大的电池包”或许能打动消费者,但却愁坏了不少工程师。

资源浪费这件事儿在电车时代尤为明显,尤其是一开始就建立起来的“不正常焦虑感”,对于更多买电车的人来说,买电车就一定要选续航更长、电池包更大的车型。

今天这个时代,电池包小,似乎就意味着竞争力不足,电池包越大,越值得买。



但其实我们一直都在说一件事儿,更大的电池包其实对于设计是一种巨大的压力,尤其是成本无法控制,而且更大的电池包会让整车的自重无限放大。

从设计角度来看,这极其不合理。

比如说前两天上市的仰望U7参数图片),一台车自重超过3吨,一台车的重量是过去燃油中级车的两倍,过去帕萨特迈腾这些车的自重可能也就1.5吨。



绝大多数场景下,一台车都是一个人来开,3吨重的车在路上跑,属于典型的资源浪费。

当然,这种资源浪费在电车时代已经成为常态,目前的长续航电车动不动就是容量80kWh以上的电池包,单单电池包的自重就已经超过了700kg。

按照此前的统计,每天一个人上下班代步的公里数,在50km以内。

按照电耗来算,每天也只会用掉6-7度电而已,但现在的消费选择却非常夸张的要大油箱、大电池包。



不要问,问就一句话:怕不够用。

回退一步来看特斯拉,Model Y的自重只有1.9吨左右,属于电车里“最轻”的一类,因为其装备了一块“最小”的60kWh电池包,和同级别、同价位车型比,特斯拉是不拼电池包容量,也不拼CLTC续航数据的。

为什么?



因为特斯拉知道,更大的电池包就是更大的设计累赘,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问题点:

1、更大的电池包意味着更高的成本,60kWh电池包和80kWh,硬装成本至少差距2万,这对于一些企业来说就是“有没有利润”的关键点。

2、灵活性,更小的电池包意味着车辆更轻,悬架、转向、轮胎的负载更低,设计标定空间更大,进而延展到同样采购成本零配件下,车辆零部件后期的寿命,更轻的产品寿命必然更长。

3、边际效应,车辆越重,后期增加的电池包容量想要获得长续航的成本也就越大,电机需要拖着更重的车身行驶,越轻的电车越容易获得长续航,毕竟车辆更轻。



绝大多数人只看结果,同价位内续航越长,就越值得购买,这种逻辑的确没错。

但如果回归到日常使用层面,我见过很多一年跑不了一次长途的消费者,开着70kWh电池包的电车在市区行驶,每天甚至连10kWh的电都用不了。

电量一旦低于50%就焦虑,其实这种焦虑是典型的“伪焦虑”,是自己主动施加的。



如果没有长途需求,反而是电池包越小越好,就按照目前最小的电车来算,电池包容量也有45kWh左右,省出来的电量都是购车成本。

买车更便宜、电耗更低,而且后期的维护成本更低,这些都是亮点,所以对于更多人来说,完全没有必要买太长续航的电车。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