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网红名师「走上神坛」的过程既伴随着媒介的更迭,也呼应着社会变动下大众情绪和应试需求的变化。
作者 | 霍四究(厦门)
监制 | 张一童(上海)
被网友戏称为「英一事变」的何凯文成绩造假事件继续发酵。
起因是考研英语名师何凯文晒出了89分的考研英语一成绩,被同行周思成质疑成绩造假。随后另一位「考研英语顶流」田静以「未答题仅看题」为由拒绝公布成绩,遭考研数学名师汤家凤声讨并深陷学历造假风波。
「考研名师」的造神与塌房,反映出考研培训市场竞争正趋于白热化。2021年易观分析数据显示,在约12%年化增速催化下,2024年考研培训市场将增至100.39亿元。为抢夺生源,教培机构打造网红名师,网红名师巧立人设,于是造神和塌房相伴相生,生生不息。
从更长的时间跨度来看,何凯文等考研名师和教育市场化的互为因果,不过是网红名师变迁史的当下阶段。从最早的罗永浩到后来的周思成,再之后的罗翔,以至于当下的张雪峰、刘晓艳,历代网红名师「走上神坛」的过程既伴随着媒介的更迭,也呼应着社会变动下大众情绪和应试需求的变化。
他们抓住流量密码,也被打上时代烙印。
1.理想主义闪耀时
对出名这件事,罗永浩认为,「我显然是因为扯淡而不是英语方面的实力受到关注,这个基本上是天赋。」他所说的天赋,指的是幽默风趣,夹杂着大量搞笑段子跟趣味知识的表达方式。例如:
你数学不好,还可以去当英国首相嘛(丘吉尔),不行也可以去当台湾作家嘛(李敖),还可以去英国做诗嘛(徐志摩),当然以上都需要签证。那不行你可以在国内当作家嘛(钱钟书),最次你也可以当个老师嘛(罗永浩),如果你连课都讲不了,你也可以去当个校长吧(俞敏洪)。
其实俞敏洪不仅讲过课,还是以上表达范式的确立者。据俞敏洪回忆,创业早期他给学生上课时发现,「学生除了听我讲题目,还非常喜欢听题目之外的一些知识和内容,所以这成了今天我,还有其他新东方老师讲课的底子和基础,就是如何用知识加上其他的幽默或励志的故事让学生愿意来听讲座。」
这种讲课风格让90年代习惯了公办院校教师照本宣科式授课的学生耳目一新,从此成为新东方的获客策略。2001年新东方对老师的招聘要求就包括「具备较强的幽默感,上课能生动活泼;具备较强的人生和科学知识,上课能旁征博引」。
1990年代初期,俞敏洪在中关村新东方学校讲课
也是在2001年,罗永浩入职新东方,担任出国考试培训部的GRE辅导教师,其讲课内容被学生偷录整理形成「老罗语录」传上网,罗永浩就此风靡网络。
当时互联网刚刚兴起,信息远没有现在过载冗余,网络红人容易在短时间内被广泛传播,成为真正的全网热点;继承了新东方风格的「老罗语录」对初代网民来说既新鲜有趣,又极具冲击力,自然就「在网上以几何级数传开」了。
另外语录体这种形式也便于互联网论坛转载传播。罗永浩在走红后提到:在网上和我的名字连在一起的关键词都是「爆笑」、「搞笑」、「语录」。
搞笑的另一面是严肃。2008年接受新京报采访时,罗永浩跟记者探讨了诸如农民工进城、知识分子要不要关心社会现实等问题,而这些问题背后的立场跟价值观都可以在「老罗语录」中找到蛛丝马迹。罗永浩说过,
「我总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我在课堂上说的那些内容骨子里都是很严肃也很心酸的东西,但是很多孩子只觉得搞笑。」
相比单纯的「搞笑」,罗永浩的表达内核跟理性强度才是他成为初代网红名师的关键。「我的愤怒总是对准社会不公现象」,在对社会不公现象的调侃跟抨击中,斗士姿态的罗永浩成为了一个时代的情绪出口、拥趸心中的精神导师。
「可能很多人想跟我做一样的事情,就不想同流合污,不想妥协,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坚持自己年轻时候梦想的那些东西。他们发现有些人,并不是我一个人,能够坚持做自己想做和喜欢做的事的时候,就产生了一些亲近感。」
罗永浩的思考跟表达部分源于他的身份认同,「我对自己的认知是很清醒的:我是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在他看来,知识分子不仅要关心现实,还要力所能及地影响社会,所以2001年他在课堂上严肃地告诉学生,应该对同性恋宽容一点。
以知识分子自居的罗永浩几乎是那一代新东方老师的缩影——他们不仅传授具体的学科知识,更为学生带来多元化的价值观、改变自身命运甚至社会现状的精神动力。2001年新东方老师的招聘标准其中一条就是「具备现代思想和鼓动能力」。
罗永浩在学校演讲
在那个理想主义尚未退场的年代,当一个或者说一群知识分子自觉扮演起思想启蒙者的角色,随之而来的就是崇拜与狂热。
新东方的另一位创始人徐小平也讲过课,有次他在电梯遇到三个实习生,「他们一直将徐送进咖啡厅,徐小平说你们忙去吧,他们才不舍地离开。」目睹了这一幕的记者做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判断,「很明显,对有可能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报社老师,他们不会有这种表情。」
和新东方同时期的疯狂英语李阳是这个时代更狂躁也更粗暴的一面,但他有着同样的底色,扮演着体系之外,指引未来的精神导师。
名师们的影响力超越课堂,在理想主义的纯真与狂热中变成一个时代的精神符号。
2.走上娱乐舞台
2011年,罗永浩在微博发布了一个「新东方老师课堂艳舞」的视频,并配文,「让家长们看看他们花钱把孩子送到什么地方读书去了」。
视频中跳舞的人是周思成,他最初在互联网走红就起源于一个《80后男老师课桌上跳艳舞》的帖子,帖子发布后「在网上疯传,从开心网到校内网,再到各论坛社区」。周思成因此得名新东方「头牌舞男」。
就像罗永浩的讲课方式是新东方传统的延续,周思成跳舞同样源于新东方的获客策略。只不过从周思成开始,网红名师的娱乐性逐渐加强,他们的人设开始偏离传统的知识分子形象,更接近真人秀明星。
2010年周思成参加快乐大本营录制
周思成2005年入职新东方,新东方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特色,一开始他没找到自己的特色,直到有次周思成说自己靠舞蹈被保送上大学,学生不信,让他当场跳一次,他跳完反响不错,此后周思成就用舞蹈来鼓励学生,跳了整整三年。
现在回头看所谓「艳舞」不过是普通舞蹈,但在「艳舞视频」发布的2009年,周思成还是引发了巨大争议。有人认为他「娘」「雷人」「不务正业,靠跳舞博取噱头」;支持者则认为「这是一种教育创新,也体现了这位教师的多才多艺」。
同一年新浪网发起「如何看待周思成」调查,1万多名网民中有超过60%的人选择「支持」,而选择「质疑」和「不好说」的人则不到40%。大众对周思成不存在一边倒的支持或反对,由此产生的争议性、话题性,是周思成最初走红的原因。
另一方面从整体趋势来看,当时社会价值观正逐渐走向包容多元,这让周思成在互联网上走红后得以登上《快乐大本营》跟央视《人与社会》等电视节目,进一步提高影响力。也是从周思成开始,电视综艺作为新的传播媒介,参与到了网红名师的「造神运动」中。
在快本,周思成的娱乐性被放大、强化:跳舞、拉小提琴、边唱曾轶可的《狮子座》边教观众学英语、用四千块的贵妇面霜。他热衷奢侈品,「上课时不停炫耀自己的LV、Gucci、Dior」,曾被网友批评炫富拜金,节目也有意围绕这一点展开——让顶级造型师给周思成做外型改造。在那期快本标题里,周思成的前缀是「中国最fashion」。
综艺节目的高度娱乐化,甚至反过来让周思成的教师身份成了噱头:2009年他跟蔡依林一同参加快本,在周思成跳完舞后,何炅等人让蔡依林猜一猜周思成真正的职业是什么。
在国民综艺的影响力加持下,周思成长红至今,用他的话说「你不知道08 09 10年快本的含金量有多可怕」。但值得注意的是,至少在2009年左右,过度娱乐化的舆论风险依然存在,特别是对周思成背后的机构新东方来说。
据报道,当时新东方已经上市,「俞敏洪不能不把自身特有的理想主义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向上市公司要求的严谨妥协」,为了避免给投资者留下不好的印象,新东方在2009年发布「禁舞令」。但深受新东方包容多元文化熏陶的年轻一代并不买账,「这(老师跳艳舞)才是新东方!」
如果说2009年俞敏洪因为过度娱乐化的舆论风险还需要在商业利益跟流量热度之间进行斟酌取舍的话,那么十年后的2019年,随着娱乐化成为时代常态,流量热度跟商业利益之间早已划上等号,罗翔的走红过程就体现了这一点。
在罗翔成为顶流的过程中,B站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他是从B站火起来的,这首先要归功于B站独特的社区文化跟内容生态。
2019年,B站几位剪辑UP主最先将罗翔在厚大法考的刑法课程视频做成切片。相比原视频,经过内容筛选的切片更短,更有爆点,也更容易快速传播。之后B站浓厚的二创文化开始发挥作用。比如以张三为主角对网红歌曲进行填词改编、做张三和JOJO、逆转裁判等动漫游戏IP的联动视频、用罗翔讲课素材做鬼畜等等。
这些B站原住民最「喜闻乐见」的二创视频,在强化「法外狂徒张三」IP的同时,也让罗翔从原本受众较窄的法考圈融入到更广阔的B站内容生态中。据统计,仅在2020年3月上旬,B站鬼畜区就出现了44条与罗翔相关的视频。
除了社区自发的创作传播外,B站官方也参与到了「法考顶流」的打造过程中。2020年3月,罗翔受邀入驻B站。这一阶段,知识类视频正在成为B站从二次元走向大众的新标签。这年4月的成都网络视听大会上,B站CEO陈睿在演讲中提到,视频不仅仅能够传递娱乐,也能传递知识。他提到不久前才正式入驻B站的罗翔,仅1个月时间,粉丝数已经到达974万。
罗翔在厚大法考讲课
具体到罗翔身上,他以段子形式讲法考案例的风格依旧是新东方的延续。俞敏洪曾提到,罗翔曾在新东方当过3年老师,「罗翔老师跟我说,他的讲课能力和讲课时的幽默能力就是被新东方训练出来的,原来他讲课是很严肃的,结果发现新东方老师讲课都是嬉皮笑脸的」。
在泛娱乐内容供大于求的短视频时代,罗翔很好地把握了娱乐跟专业之间的平衡。他用新东方风格包装出来的泛知识内容满足了很大一部分人的学习需求;他对社会事件的思辨与洞见让他从「法考郭德纲」进一步被捧为「法治之光」。
和新东方阶段名师们充满个人表达的社会评论不同,法律所具有的专业性和通识性,让罗翔社会思辨提供了一种更笃定的力量。《三联生活周刊》的评论一针见血,「罗翔满足了人们对于有力量的通识教育的想象」。
但这种满足是有风险的,不再是周思成时代的娱乐风险,而是对知识分子立场进行审视的风险,2024年后,他先后因关于民族、历史的多个言论受到非议,公知一词再次被大众提及,但充满讽刺意味。
不过即使面临争议,罗翔的金句截图、张三的表情包依旧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人梗分离」的现象或许提示我们,受众对网红名师的需求已经开始分化,单纯消费梗这个行为在之后成为了一种常态。
3.被分化的群体
「我发现很多『教育家』、『教育工作者』、『知识分子』专门靠年轻人『设计人生』来赚钱,生意好得不得了!可我还是相信学生自己做判断和思考比帮他设计出一个『成功的人生』更重要,即使他们真的被『设计』得很快乐。」
以上是2008年罗永浩接受采访时的看法,当时他就发现,「学生会对我没有给他们一个明确的指示感到失望」。十年后张雪峰走红网络,靠的就是快准狠:直接告诉学生报什么大学、读什么专业,毕业后会有什么样的就业前景,一步到位。
张雪峰走红最关键的原因是「有用」。据报道早期他主要负责向学生灌输「考研的意义」。有次在大连大学做讲座,讲了20分钟后,一位女生举手问他,能不能讲点对考研有用的东西,「我这才意识到,他们最大的痛点在于如何选择学校专业,而不是要不要考研」。
一方面学历的通胀跟内卷让大学生群体无需张雪峰「打鸡血」就自动加入考研大军。张雪峰走红的2018年,我国考研报考人数238万人,比2017年增加37万人,增幅约18.4%,报考规模再创新高。庞大的考研群体催生出了报考指导需求;
另一方面,就业环境的变化导致考生在选择学校、专业时容错率更低,考生跟背后的家庭都希望得到「最优解」以避免类似「粉领一穿,月薪三千」的「天坑开局」。但「极度复杂的决策过程、多样的信息来源又让最优解变得格外模糊。在巨大的不确定性下,焦虑应运而生。」
所以当张雪峰以直播间连麦的形式一对一给出报考建议的时候,他注定会成为这个焦虑时代的「天选之子」:有用、只说真话,帮考生精准避坑,打破信息差。
张雪峰曾提到,「小时候家里穷,靠不了别人,也没有什么有权势的亲戚,只能靠自己做事情。」对同样缺乏人脉关系,消息也不灵通的家庭来说,张雪峰就是他们的「外挂」,「你别看沈阳医科大学是不是211,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很多药监局局长就是沈阳医科大学毕业的,那是医药行业的黄埔军校。」
如同罗翔红于B站,在张雪峰破圈的过程中,视频平台也扮演了重要的推手角色。他最初走红就是因为一条7分钟的院校分析视频,播放量上亿;他在抖音快手两个平台都直播过;参加了《快乐大本营》《火星情报局》《演说家》《奇葩大会》等一系列综艺节目。
张雪峰的7分钟解读34所985高校视频截图
用张雪峰话说,「这是个不娱乐无关注的时代」,综艺节目的娱乐性为他源源不断地提供热度,「这样你才能一直火下去」。他曾在自述中提到,每天晚上睡前都会上A站B站看当天最热门的十个话题,「这样的话你能跟这帮年轻人保持一定的平行度,你不能让他们给淘汰掉」。
如果把张雪峰和董宇辉进行对比,可以看到网红名师的受众已经明显分化。张雪峰瞄准的是有应试报考需求的年轻群体,而数据显示,在董宇辉的抖音粉丝中,有49.44%的粉丝年龄在31-40岁之间,女性占比67.78%,有25.11%的粉丝居住在新一线城市。
董宇辉粉丝画像的形成,跟他的直播场景、身份定位相关。双减政策出台后,新东方全面转型线上,董宇辉的身份首先是东方甄选直播间的一名带货主播,而不是罗永浩或者罗翔那样以输出观点推动社会进步为己任的知识分子。
换句话说,经历了新东方转型的董宇辉知道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所以在他的直播间里,他脱口而出的是诗词歌赋、人生哲理,内容安全无害且没有争议——说错别字、从新东方出走自立门户严格来讲不构成任何争议。
董宇辉接受采访
有争议的是他的粉丝,一个被称为「丈母娘」的群体。「丈母娘」这个称呼暗示着,董宇辉提供了一个完全符合中老年女性审美标准的男性后辈模板:儒雅有文化、善于提供情绪价值、贴心、具备成长性。这个模板实现了对直播带货主要受众的精准转化,助力董宇辉成为新一代顶流。
如果说张雪峰跟董宇辉走红是因为实用和提供了某种理想化模板,那么刘晓艳的火则在于她产出了一整套可以被无脑消费的互联网热梗。
在了解刘晓艳之前,大部分人可能已经在社交媒体上见过用过她的抽象表情包、熟练运用「回家吧,回家吧孩子,回家吧」这句话来玩梗,即使他们没有考研的需求,也不知道表情包跟梗的出处。大众消费的只是梗、段子、表情包,消费的过程又伴随着梗的再生产——网友们化刘晓艳仿妆,模仿她的表情跟肢体动作,复刻她的金句名场面。
从刘晓艳的采访跟纪录片中可以看出,起初刘晓艳没有刻意造梗。比如最出名的「回家吧,回家吧孩子,回家吧」是因为刘晓艳想把学生「骂醒」,「我特别了解大学生状态,每天睡觉每天打游戏,每天各种刷小视频,需要有个人点醒他,好好学习吧、再不学习怎么办.。我想做那个能够点醒他们,让他们的灵魂稍微动一下的那个人。」
刘晓艳表情包
搞笑同样不是罗永浩当初表达的本意跟目的。当年他因为「老罗语录」风靡互联网后写道,「希望因为误会而喜欢我的人早点清醒,该干嘛干嘛去,结果每天都有人来信说,你怎么不像以前那样搞笑了?」
二十多年过去后,娱乐成为这个时代的本质,大众不再需要给网红名师写信询问对方为何不再搞笑,因为一切都可以变成梗和段子,甚至无需当事人配合。
一则刘晓艳在高校演讲的短视频广为传播,短短几分钟的视频,她几乎没有完整说完一句话,从她的职业生涯到家庭成员,台下的学生们如数家珍,以至于总能更快一步发出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