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国家一直在害怕着中国,以美国为主的国家,一直以来针对中国发起一系列政策,欧盟也加入了对中国的针对。



图源网络

之所以他们惧怕中国,是因为布热津斯基也在自己著作《大棋局》中预言道:中国迟早洗刷150年的耻辱。这预言让一众西方国家恐惧中国的崛起。



布热津斯基

中国都做了什么,让西方国家从上世纪恐惧中国到现在?



图源网络

布热津斯基的世纪预言

当布热津斯基在《大棋局》中写下关于中国复兴的预言时,他或许没有料到这个东方古国的复苏速度会如此惊人。



图源网络

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对立,首先根植于意识形态的差异。冷战时期,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对峙将世界割裂为两大阵营。

苏联解体后,中国成为社会主义制度的代表,而西方自由主义体制则自诩为“历史的终结”。这种对立并未因冷战的结束而消弭,反而随着中国的崛起被重新激活。



图源网络

西方媒体常将中国的发展模式与“威权主义”挂钩,刻意放大社会问题。例如,2022年美国皮尤研究中心的民调显示,80%的美国成年人对中国持负面看法,这种偏见很大程度上源于西方媒体选择性报道。

而中国在抗疫、扶贫等领域的高效治理,反而被贴上“侵犯人权”的标签。这种认知偏差的背后,是西方对自身制度优越性动摇的焦虑——一个非西方模式的成功,挑战了其价值观的普世性。



图源网络

中国自改革开放初期的来料加工、补偿贸易,逐渐演变为自主创新的产业集群。长三角的乡镇企业、珠三角的电子工厂、环渤海的装备制造基地,如同拼图般构建起完整的工业体系。

这种系统性升级在二十一世纪进入快车道,从高铁网络的经纬交织到航天工程的九天揽月,从特高压输电的能源动脉到量子通信的保密长城,技术突破呈现出多点开花的态势。



图源网络

一时之间,国际社会对这种变化的感知存在明显温差,当慕尼黑安全会议开始讨论“去风险化”战略时,非洲大陆正在见证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的医院与学校拔地而起;当某些智库渲染“债务陷阱”论调时,斯里兰卡的汉班托塔港已为当地创造上万个就业岗位。

这种认知差异背后,折射出不同发展阶段的现实需求与价值取向的激烈碰撞。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的年度报告揭示了一个微妙变化:38%的欧盟受访者将中国视为"必要合作伙伴",这个比例在五年间上升了12个百分点。



图源网络

作为西方阵营的领导者,美国的态度深刻影响着盟友的对华政策。自2010年中国GDP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后,美国便启动了对“老二”的传统打压策略——正如上世纪80年代对日本半导体产业的扼杀。

特朗普时期的贸易战、拜登政府的技术封锁,以及联合盟友构建“芯片四方联盟”,皆是这一逻辑的延续。



图源网络

美国的“鬣狗战术”尤其明显:通过政治施压、经济诱惑,迫使盟友加入遏制中国的阵营。例如立陶宛在台湾问题上的挑衅,实为向美国递上的投名状;德国总理朔尔茨访华时强调“去风险化”,亦折射出欧洲在美国压力下的摇摆。

这种战略的本质,是维护美元霸权与科技垄断地位——2021年全球芯片产业中,美国企业占据47%的份额,而中国仅占5%,技术脱钩直接威胁西方利益。



图源网络

西方对中国的敌意,还源自殖民历史的道德债务。19世纪,英国通过鸦片贸易扭转对华贸易逆差,最终以炮舰外交迫使中国开放口岸;八国联军侵华时掠走的文物,至今仍在欧美博物馆陈列。

布热津斯基直言:“作恶者终将受到惩罚。”这种担忧使西方将中国的正常维权行为视为“复仇”,例如中国在南海的岛礁建设被曲解为“扩张野心”。



图源网络

但中国的回应始终是克制的。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以劣势装备逼退美军,却未乘胜追击;2020年中印边境冲突后,中国主动撤军并推动和谈。这种“止战而不畏战”的姿态,体现了“以和为贵”的文明传统,而非西方臆想的“复仇主义”。

站在2025年的历史坐标回望,西方对华焦虑本质是霸权思维的临终阵痛。从郑和船队到"天宫"空间站,从《农政全书》到杂交水稻,中华文明的复兴从未依赖殖民掠夺。



图源网络

当布热津斯基预言"中国将洗刷150年耻辱"时,他看到的不仅是GDP数字,更是一个文明型国家的精神重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