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有位 8 旬老太方秀琴,本应安享晚年,却陷入养老困局。

方老太操劳一生,与丈夫育有 7 个孩子,4 儿 3 女。她和老伴省吃俭用,好不容易将孩子们拉扯大。



命运却接连给她沉重打击,老伴积劳成疾早逝,最年长的一儿一女也因病离世。



13套房产却无人赡养

即便历经磨难,方老太的生活本还有希望。

她坐拥 13 套房产,为保障自己晚年生活。

她留下一套,将其余 12 套均分给 3 个儿子,期望儿子们能轮流赡养自己。

起初,大家依约轮流照顾,可仅一年后,问题就接踵而至。

二儿子因生活困难、自身单身,自顾不暇。四儿子嫌弃母亲大小便失禁,不愿再照顾。



善良的三儿子贾福和妻子于心不忍,将母亲接回家中悉心照料,这一照顾就是四年。

然而,四儿子贾小旺不仅不感激,还在背后散播谣言,污蔑哥哥是为了母亲的养老金才如此殷勤。

不仅如此,他还把未分到房产的两个女儿牵扯进来,声称有房产要拆迁,如果想分一杯羹,就得一起赡养老人。

8 旬老太就这样被子女们像踢皮球一样踢来踢去,曾经含辛茹苦养大的孩子,如今却让她的晚年充满悲凉。



这不禁让人深思:子不孝,究竟是为什么?



一碗水端不平的父母,寒了孩子的心

中国人常说“手心手背都是肉”,可有些父母偏偏就是做不到。

那些晚年被儿女冷落的老人,年轻时多半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偏心。

他们可能给儿子买房却让女儿自生自灭,可能把好吃的全塞给小儿子却让大女儿啃馒头。



甚至当着全家人的面说:“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养老还得靠儿子”。

可结果,被偏爱的孩子习惯了索取,觉得父母付出是应该的。

被冷落的孩子心里扎了根刺,表面上不吭声,等父母老了需要照顾时,一句“当年您不是最疼他吗”就能噎得人说不出话。

最扎心的是,有些父母到死都不觉得自己偏心。

他们觉得“大的让着小的”是天经地义,觉得“女儿迟早是别人家的”。



最后躺在病床上才发现,那个“别人家的”女儿连电话都不接,而捧在手心的儿子正忙着算计房产证上的名字。



自己活成“低配版”,却要求孩子当“顶配”

见过这样的老人吗?自己天天打麻将、喝酒吹牛,却骂孩子“没出息”。

自己年轻时对爹妈甩脸色,现在怪儿女“不孝顺”。自己一辈子没看过几本书,却要求孩子必须考上清华北大。

这种父母有个致命问题,活得特别“双标”。

他们自己过得浑浑噩噩,却指望孩子变成圣人。



小时候对孩子说“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多”,等孩子长大了又说“现在年轻人懂什么”。

他们永远在挑刺,永远在比较,永远觉得别人家的孩子更孝顺。

更可怕的是,这类父母特别擅长“情感绑架”。

孩子送保健品,他们说“净买些没用的”,孩子给钱,他们嘀咕“这点钱够干什么”。

等孩子真忙得没空回家,他们又哭着说“白养了个白眼狼”。



用错误的方式“爱”孩子,种下的是恨

中国式父母最爱说两句话:“我都是为了你好”和“等你当爹妈了就懂了”。可偏偏就是这两种“爱”,最容易养出不孝顺的孩子。

第一种是“溺爱式摧毁”。

把孩子当祖宗供着,要星星不给月亮,结果养出个只会伸手的巨婴。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觉得全世界都欠他的,父母即使老了,也得继续当提款机。



第二种是“打击式教育”。

永远在说“你不如隔壁小王”“考99分有什么骄傲的”,孩子考了全班第一,家长板着脸问“为什么不是全校第一”。

这种孩子长大了,要么拼命证明自己,把父母当竞争对手。要么彻底心寒,连话都不愿意多说。

最可悲的是,很多父母直到躺进养老院都不明白:“我掏心掏肺对孩子,怎么就换不来一句好?”

他们不知道,那些以爱为名的伤害,早就把亲情一点点磨没了。



老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这话虽然难听,却说透了一个真相,父母怎么对待孩子,孩子就怎么对待父母。

等到父母老了,孩子不过是把当年受过的伤,原封不动还回来而已。

但话说回来,天下没有完美的父母。

孝顺从来不是单方面的义务,而是两代人的修行。



父母给孩子足够的尊重和公平,孩子还父母真心的牵挂和关怀,这才是中国人说的“母慈子孝”。

如果你身边有这样的故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家不是讲理的地方,但一定是讲情的地方。



作者:等风来

两个孩子的职场妈妈,左手执笔右手带娃,喜欢读书、写作、画画、坚信即便生活一地鸡毛,内心也要拥有自己向往的诗和远方,关注我,持续给您提供更多育儿干货。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