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地球似乎特别“躁动”,多地震感频传,引发公众对地震活动的广泛关注。回顾今年短短三个月,全球已有近20次6级以上地震。


这一连串的地震事件,让不少人心生疑问:

地球是否进入了所谓的“震动模式”或“狂暴期”?这些频繁发生的地震是否预示着更严重的地质活动?

科学辟谣:

地球没有进入“狂暴模式”

面对近期频发的地震消息,社交媒体上不乏“地球进入地震活跃期”的言论。

然而,科学研究和专业数据却给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

地震数据告诉我们的真相

“全球的地震活动今年以来总体上来讲比往年要低。从目前的情况看,很难说地球是处于地震活跃阶段。”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特聘专家高孟潭的这番话安抚了公众的恐慌情绪。


从科学角度看,地球的地震活动遵循着相对稳定的规律。

近百年完整的地震观测数据显示,全球平均每年都会发生约12-14次7级以上地震,1-2次8级以上巨震。虽然每年具体数字有所波动,但都在合理范围内。

事实上,如果将2025年前三个月的地震数据与2024年同期对比,我们会发现今年地震频率反而低于去年同期。

截至目前,2025年全球发生了17次6级以上地震,而2024年同期则有22次。从这个意义上说,地球不仅没有进入所谓的“震动模式”,反而比往年更加“安静”。

为什么这次缅甸地震破坏严重?

虽然从全球范围看,地震活动并未显著增加,但缅甸7.9级地震确实造成了令人揪心的伤亡。这主要与三个关键因素有关:

首先,地质构造特殊。

缅甸位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带上,这一区域地壳活动异常活跃。随着印度板块持续向北推挤,形成了喜马拉雅造山带,而缅甸恰好处于这一构造带的东部边缘,地震活动频繁也就不足为奇。

其次,震源较浅,破坏更直接。

这次地震的震源深度仅30公里,属于典型的浅源地震。正如高孟潭专家所言:“浅源地震的破裂面可能直接延伸至地表,引起地表剧烈震动。”这种情况下,地震能量几乎不经过衰减就直接冲击地表,破坏力自然更大。

第三,人口密集区遭灾。

震中靠近缅甸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加上当地建筑抗震标准普遍不高,使得伤亡和损失进一步加剧。

高孟潭指出:“这个断裂带附近的人口聚集区受到的冲击特别大,大量房屋倒塌给救援带来了极大挑战。”

地震来临

如何科学自救?

地震无声无息地来袭,却能瞬间酿成灾难。面对这种突发性极强的自然灾害,掌握正确的自救知识至关重要。

中共中央党校应急管理研究院院长马宝成提醒公众牢记“震时就近躲避,震后快速撤离”的黄金法则。


地震自救的常见误区

在危急时刻,一些看似合理的做法实际上可能增加风险。以下三个误区需要特别警惕:

误区一:地震就要往外跑?

很多人认为地震发生就必须立即逃到户外,但这并非绝对正确。

特别是对高楼层住户来说,从十几层甚至几十层楼梯跑下去几乎不可能在地震过程中完成,反而可能在奔跑中被坠物击中。

专业建议:若在高层建筑中,应就近选择房间内的安全区域避震;而对低层(1-2层)住户而言,如果确认逃生通道安全,可以快速撤离到室外。

低楼层在强地震中可能发生粉碎性坍塌,此时迅速逃离更为重要。

记住,主震过后,才是高层住户有序撤离的最佳时机。

此外,我国大部分地震为”主震+余震"型。即使已撤至安全区域,也不要轻易返回受损建筑,即使微小的余震也可能引发二次坍塌。

误区二:躲进衣柜会更安全吗?

电影中经常看到角色躲进衣柜避险的情节,但现实中这是极危险的做法。

虽然衣柜看似结实,但重心高、容易倾倒,一旦地震中翻倒,不仅会压伤人,还会将人困在狭小封闭空间内,视野受阻,四肢难以活动。

这种情况不仅会错过最佳逃生时机,还会增加救援难度。被困在倒塌衣柜中的幸存者很难被救援人员及时发现,也难以发出有效求救信号。

比起衣柜,床底、坚固的桌子下或者承重墙附近都是更安全的选择。

误区三:趴下或躺平更节省体力?

很多人认为被埋压后应该平躺或趴着以节省体力,但这恰恰增加了受伤风险。

平躺或趴着会使身体与地面接触面积最大,一旦废墟坍塌,被击中或压伤的概率大幅提高。


科学的姿势是双手护头、曲身侧卧。

这样不仅能保护头部和脊椎这些关键部位,还能在有限空间内保持一定活动能力,方便调整姿势或在条件允许时尝试自救。

科技助力

地震预警设置指南

科技发展为地震防范带来了新机遇。

现代智能手机都可以设置地震预警功能,提前几秒到几十秒的预警时间,往往是争取生命的黄金时刻。

此外,微信也提供地震预警功能,可在设置中开启。

只需几秒钟的设置时间,就可能为自己赢得宝贵的逃生机会!点击查看




您手机的地震预警功能开了吗?10秒教您开通

专业预警终端

除了手机,我国地震多发地区的一些居民家中还安装了专用的地震预警终端。

这些设备类似小型屏幕,接入专业预警网络,一旦监测到地震波,会立即显示倒计时和震级等关键信息,提醒用户迅速避险,效果更加直接明显。

未雨绸缪

震前准备工作

地震防范不仅仅是应对,更在于平时的充分准备。科学研究表明,合理的预防措施可以大幅降低伤亡风险。以下是家庭防震的几项关键准备:

家庭防震计划

居住在地震多发区域的家庭,应制定详细的防震计划:确定家中的安全区域,如结实的桌子下方、承重墙旁;规划逃生路线,确保所有家庭成员都熟悉;约定家庭集合地点和联系方式,以防家人走散后无法联系。

定期进行家庭演练,让每个人都能在紧急情况下条件反射式地做出正确反应。特别是对于儿童和老人,更需反复练习直至熟练。

家居安全检查

对家中环境进行安全评估和改造:

检查并加固不稳定的高大家具,可以使用L型金属支架将书柜、衣柜等固定在墙上;摆放原则是“重在下,轻在上”,避免顶层放置重物;卧室床头不要靠窗摆放,以免地震时被玻璃伤害;定期检查家中的电气线路和燃气管道,防止地震引发火灾或煤气泄漏。

应急物资储备

准备一个随取随用的应急包,内含:

• 饮用水和食物:至少3天的饮用水(每人每天3升)和不易变质的食品(饼干、罐头等)

• 急救用品:创可贴、绷带、消毒液、常用药品

• 工具装备:手电筒(备用电池)、口哨、多功能工具刀、应急毯

• 通讯设备:充电宝、备用手机、收音机(了解救援信息)

• 个人物品:换洗衣物、卫生用品、雨具、少量现金

将应急包放在家中易取处,并定期检查更新过期物品。一个完备的应急包可能是灾后自救的关键保障。

正如一位防灾专家所言:“地震让我们认识到生命的珍贵和脆弱,但科学的防范却让我们在面对灾害时更加坚韧。”未雨绸缪,才能在风雨来临时不慌不忙;科学理性,才是面对自然灾害的最佳态度。

参考资料:

1. 新华社《地震进入活跃期?震后如何自救?专家详解》

2. 腾讯新闻《缅甸7.9级地震,汤加7.3级地震,地球是否进入地震活跃期?》

3. 腾讯新闻《缅甸接连发生2次地震,为何如此频发?地震来临时应如何避险?一文读懂》

4. 央视新闻《地球进入地震活跃期?专家:今年地震活动总体比往年低》

5. https://www.cna.com.tw/topic/newstopic/4692.aspx

6. https://mp.weixin.qq.com/s/SpD4TmR0-j8Mt40lJy_Mfw

7. https://mp.weixin.qq.com/s/bNkT0HofRKBy4dCQGHIpVQ

8. https://mp.weixin.qq.com/s/O-zeTf0jEIZP1jN3ML1zeg

9. https://mp.weixin.qq.com/s/nbGTzfUCARSGTzyaJO_sVQ

10. https://mp.weixin.qq.com/s/zULKx8api1-TLd8NV-BpZw

11. https://mp.weixin.qq.com/s/I1GD3WAlpQ-Vpr4E1aI2Dw

12. https://mp.weixin.qq.com/s/gR4I8cMA3-2Vi5wHwSHZVA

作者:宁萱

责编:谷沛遥

审核:刘颖 李培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