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时空/文翟德芳/文宝鸡是我此次陕西之行的最西之点,按我早先设定的路线,宝鸡之后,就要折而向北、踏上归程了。看完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之后,我稍事休息,就向北直奔凤翔。凤翔不仅是归途上的第一站,更重要的,是这里有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都城雍城遗址,还有著名的秦公一号大墓博物馆,所以是必须要停留探访的。
在战国晚期,强大的秦国击败关东六国,建立起大一统的国家。秦国的强势从何而来?它如何从一个西陲的小国发展为令诸侯恐惧的势力?其中的答案当然要从秦国的早期史迹去寻找,而雍城是其中一个关键的环节。
线秦雍城的规模与内涵
早在 1933 年,徐旭生、苏秉琦及石璋如等学者就曾在凤翔做雍城考古调查。 1959 年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渭水队在雍城发现了南古城秦汉遗址。 1976 年,陕西省雍城考古队通过调查发掘,基本弄清了雍城的位置、面积、布局,为秦国早期历史和秦国考古的研究提供了大批资料。 21 世纪以来,对城址区的全面调查取得突破性认识。
秦雍城遗址平面图
经过 80 余年的考古工作,确认秦雍城相关遗存的分布范围约 51 平方公里,由城址、秦公陵园、国人墓葬区和郊外祭祀遗址、秦汉行宫建筑遗址构成。雍城遗址位于今陕西凤翔县城之南、雍水河之北,平面呈不规则方形,东西长 3480 米,南北长 3130 米。
姚家岗遗址出土的青铜建筑构件
雍城遗址发现的建筑基址有 20 多处。铁沟宫殿区在雍城北部,面积约 40000 平方米,出土战国早中期鹿纹、“奔兽逐雁”纹瓦当,可能是秦的雍受寝。朝寝的北部有“市”的遗址。姚家岗春秋宫殿遗址位于雍城中部偏西,面积约 2 万平方米。夯土台基破坏严重,发现有残墙、白色卵石铺成的散水等。这里先后出土 3 个窖藏,所出物品都是铜质建筑构件,共 64 件,有曲尺形、楔形、方筒形、小拐头等,往往饰有蟠虺纹等精美的纹饰。
马家庄宫殿基址平面图
马家庄春秋建筑遗址位于雍城中部偏北,总面积在数万平方米以上。 1 号建筑群占地约 7000 平方米,整个建筑群坐北朝南,四周有围墙,北部居中为祖庙,左侧为昭庙,右侧为穆庙。在中心空地即“中庭”发掘各类祭祀坑 181 座,有人坑、牛坑、羊坑和车坑,有的车辆上还嵌镶有黄金饰件。1 号建筑群与史籍所载诸侯宗庙布局大体相同,当是秦公祭享祖先的宗庙。3 号建筑群在 1 号建筑西约50 0 米处,南北全长 326.5 米,北端宽 86 米,南端宽 59.5 米,面积为 21849 平方米。建筑布局规整,四周有围墙,由南至北可分为 5 座院落、 5 个门庭,推测当是寝宫所在。
秦雍城遗址出土各类瓦当
此外,城中还有蕲年宫遗址、棫阳宫遗址和凌阴遗址等重要的遗址。
秦雍城遗址出土筒瓦和槽型板瓦
秦雍城遗址内文物以陶器为主,建筑遗址周围有大量的板瓦、筒瓦、瓦当和砖。姚家岗出土的 64 件青铜建筑构件造型与规格几乎完全一样,其高度为 16.6 厘米,长度为 44 厘米,宽度为 12 厘米。该类青铜器在古书中的名字为“金釭”,是一种专门用来连接木材的构件。在榫卯技术未发明之前,我国古代木质建筑就使用这种“金釭”相连接。
秦雍城墓葬出土的春秋时期铜匜
秦公陵园与祭祀遗址
以秦公陵园为主的墓葬区位于雍城南郊的三畤塬(春秋时期称北塬)上,面积约 21 平方公里,周围有外隍环绕。陵园内发现有 18 座双墓道大墓, 3 座单墓道大墓和若干中小墓葬。 1 号陵园规模最大,自南向北排列着 2 座双墓道大墓及 1 座单墓道大墓,秦公 1 号大墓即在其中。
已经发掘的秦公 1 号大墓有东西墓道和墓室,平面呈“中”字型,全长 300 米,面积 5334 平方米,是中国迄今发掘的最大的先秦墓葬。墓内有 186 个殉人,是中国自西周以来发现殉人最多的墓葬;椁室的柏木“黄肠题凑”椁具,是已发掘周、秦时代最高等级的葬具;椁室两壁外侧的木碑是中国墓葬史上最早的墓碑实物。
秦公 1 号墓椁室及殉人平面图
椁室内的椁具是用柏木枋垒砌而成的长方形木屋,其间有门相通。长 14.4 米、宽高各 5.6 米的主椁是安放秦公遗体之处,四壁及椁底均为双层柏木枋,椁盖则是三层。中部一道单层枋木垒砌的隔墙将主椁分为前后两室,这种布局应该是仿照墓主生前居所“前朝后寝”的样式。
这些规整的枋木均由柏木材心做成,长度分为 5.6 米和 7.3 米两种,每根的横截面都是边长 21 厘米的正方形,两端中心有 21 厘米长的榫头,重逾 300 公斤。按照周礼,这种棺葬方式叫“黄肠题凑”,是周朝天子的丧葬规范。
秦公 1 号墓椁室的黄肠题凑
秦公一号大墓发掘中发现有 247 个盗洞,说明历史上遭到严重盗扰,但仍出土了 3000 余件珍贵文物,其中最重要的是刻有 290 多个篆文的石磬,刻文中有“天子郾喜,共桓是嗣”,“高阳有灵,四方以鼐”的内容。“共桓是嗣”说的是共公和桓公的继承人,按秦公世系,桓公的继承人是景公。发掘者据此推断墓主人为秦景公,是秦国第 14 代国君,秦始皇的第 18 代先祖。
秦公 1 号墓出土石磬及铭文
秦人十分看重祭祀,先秦时代秦国的国家级祭祀活动基本都是在雍城举行。秦献公将都城东迁之后,秦国祭祀天地及五帝的畤和祭祖的宗庙仍在雍城,当时诸多的重要祀典如秦始皇加冕典礼仍在雍城举行,因此其原有部分都城设施仍被修缮与利用。
21 世纪以来,考古工作者在以雍城遗址为中心的关中西部相继发掘一组规模宏大、保存良好的秦汉国家祭祀遗址群,如位于雍城西北郊外的雍山上发现的血池村“畤”的遗存。
血池祭祀遗址
血池遗址是与古文献记载吻合的时代最早、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且功能结构趋于完整、性质明确的国家大型“祭天台”。其面积达 470 万平方米,包括雍山夯土台、血池祭祀坑、北斗坊祭祀坑、道路、建筑、兆域等多处重要遗迹,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以血池遗址发掘为契机,还通过对周边相关遗址的延伸调查,确认沿雍山山梁向东,每隔若干距离,在制高点均有烽火台。这一发现为进一步探索古文献关于祭祀场地与京城之间“通权火”提供了参考。
秦雍城出土的仿铜陶簋
春秋战国数百年间,秦人在雍城设立了四个重要祭祀场所,即雍四畤。秦始皇于咸阳称帝后,雍四畤仍旧是秦帝国国家祭祀场所,而且始终是级别最高的祭祀场所。西汉初年沿用了秦的祭祀设施和祭祀制度,直到汉武帝时期,汉朝廷一直是在雍举行国家祭祀活动。
秦都雍城的意义
据《史记·秦本纪》,秦人始祖为东夷嬴姓之国,武王伐商后被迁到西陲之地西犬丘(今甘肃礼县)。西周中期,赢族首领的一个儿子非子为周孝王养马有功,被封于秦邑(今甘肃张家川县),成为周王室的家臣。
西周晚期,犬戎崛起,非子一系号为秦赢,攻打并击败犬戎,到秦襄公时,出兵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邑,被周平王列为诸侯,秦国始立国。此后到始皇帝于咸阳建都,秦国曾先后八次迁都。前 678 年,秦武公去世,其弟继位为德公。秦德公将国都迁至雍,即今天的陕西省凤翔县。雍城自德公元年(前 677 )至献公二年(前 383 ), 294 年中一直是秦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是建置时间最长、功能设施最为完备的正式都城。经过 19 位国君的苦心经营,秦国也从弱小的部族发展为强大的诸侯国。
秦人东进路线图
雍城靠近西周故地,秦武公(前 697 ~前 687 )时已在此修大郑宫,又于雍岭上建离宫。以雍城为都城,是因其城北边和西北有高山围绕,东南有河流为屏障,有优越的军事防御条件。雍城是典型的单垣式城郭,环城只有一道城墙,没有内城,这是跟其他诸侯国不同的地方,也体现了秦人的个性。
春秋时期的秦国金柄铁剑
春秋时秦国的雍城已经是一座成熟的综合性都城,在秦国的发展历史上地位极为重要。秦国迁都雍城,目的是东进、逐鹿中原,证明此时的秦国已经有能力与中原大国较量,秦国统一六合的基础也从这里奠定。据考古调查,雍城内共有 8 条主干道,分别为横向、纵向各 4 条,宽度为 8-10 米不等,均匀的将城内分为 25个区域。雍城之内有相当豪华的宫殿。史载戎族首领在秦穆公时到达雍城,曾感叹道:“使鬼为之,则劳神矣;使人为之,亦苦民矣。”
秦国墓葬出土金饰
秦国墓葬出土玉饰
雍城是秦国人“虎狼精神”的发源地。到春秋晚期,秦国已在雍城雄据百年,国力也日渐强大,秦景公死后,竟能使用周天子才可享用的黄肠题凑葬式,可见其已经不满足于诸侯的身份。秦景公墓出土的极为精美的金器、玉器等,充分反映出秦人高超的工艺水平和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否定了 “秦国生产力落后”,“秦国奴隶制统治薄弱”等认识,令人们明白,战国晚期,秦军强大的战力、秦国的战争动员能力是以雄厚的经济实力为基础的,而这种实力正是自雍城以来秦国历代国君励精图治、发展经济、扩张版图的结果。
图片 | 翟德芳
排版 | 黄思琦
设计 | 尹莉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