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战争时期,为配合北伐部队的胜利进军,中共在上海领导工人进行了三次武装起义,前两次起义遭遇挫折,第三次武装起义最终取得胜利,是大革命时期中国工人运动的一次壮举,将工人运动推向最高峰。
今天我们要讲的这位,就是上海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的参与者,他叫邵荃麟,曾担任中宣部副秘书长等职务,邵荃麟有哪些特殊的人生经历呢?
邵荃麟是浙江慈溪人,1906年出生于山城重庆。
邵荃麟的父亲邵敬亭是做药材生意的商人,邵荃麟出生后,按照家族排行,父亲为其取名为骏远,希望儿子长大后能够成为杰出的人才,以光宗耀祖,4岁那一年,邵荃麟跟随父亲回到浙江老家,后来,邵荃麟又跟随父亲前往上海生活,同时接受了良好的文化教育。
上海读书期间,邵荃麟广泛阅读鲁迅、郭沫若等作家的文学作品,接受了革命思想,认识到当国家面临危难时,要勇敢地站出来承担一个匹夫的责任,在探索中国未来的过程中,邵荃麟接触到一种新思想,即马克思主义,坚定信念之后,邵荃麟义无反顾地投入到上海五卅运动的热潮中,与工人群众打成一片,并在1926年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当时正值国共两党合作时期,为了配合北伐军胜利进军,我党领导上海工人不断发动武装起义,邵荃麟便是上海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队伍中的一员,大革命失败后,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政策,邵荃麟没有放弃自己的人生信仰,而是以极大热情投入到党的地下工作中,先后担任浙江省共青团省委书记、反帝反战大同盟宣传部长等职务。
在担任反帝反战大同盟宣传部长期间,因叛徒出卖,邵荃麟被逮捕入狱,邵荃麟的父亲听到这个消息,内心非常着急,虽然其并不支持儿子的革命行为,但邵荃麟毕竟是自己的儿子,于是便凑了三千大洋将儿子保释出来,令他没想到的是,邵荃麟刚出狱就一头钻进亭子里,继续自己的革命工作。
邵荃麟说:
“五四’以来,多少知识分子被历史淘汰了,又有多少勇猛的战士是随着历史前进而愈战愈悍。”
很明显,邵荃麟就是要做愈战愈悍的战士,要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奋斗终生。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邵荃麟积极参与中国共产党浙江省委文化领导小组工作,担任中共东南文委书记,在此期间,邵荃麟充分发挥自己在写作方面的特长,为《现代文艺》《现代青年》《改进》《抗战戏剧》等刊物撰写文章,号召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抗日救国的热潮中。
抗战胜利后,邵荃麟转移到香港工作,担任中国共产党香港工作委员会文委委员、南方局文委书记等职务,继续撰写文章宣传党的政策和方针,并介绍解放区的文艺成就,在党的领导下,迎来了全国的解放。
新中国成立后,邵荃麟先后担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共中央宣传部副秘书长等职务,于1953年出任中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党组书记,并当选为中国作协副主席,负责主编《人民文学》。
1962年,邵荃麟在大连主持召开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强调“现实主义深化”,提倡人物形象多样化,除正反两类人物形象外,还应该写中间状态的人物,令人没想到的是,邵荃麟却因此受到公开批判。
1966年十年运动开始后,邵荃麟更是遭到张春桥、姚文元等人的迫害,被不停地批斗和审问,甚至还被秘密关押到狱中,1971年6月10日,邵荃麟在狱中含恨而终,要求不能保留骨灰。
1979年9月,在胡乔木的主持下,为邵荃麟平反的追悼会召开,叶剑英、陈云、邓颖超等同志送了花圈,周扬在悼词中称赞邵荃麟:
“荃麟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是我国无产阶级的文艺理论家、作家、党的文艺工作的领导人。他的逝世是我国文艺界的重大捐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