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江宇舟】

最近这段时间,对马斯克来说诸事不利,“政府效率部”(DOGE)改革遭遇到一系列抵制乃至司法诉讼、近四成民众认为应当削减乃至裁撤;亲近特朗普的立场导致了自己和自己的企业成为国内外反特朗普和反贸易战集火攻击的对象;自己引以为傲的特斯拉汽车还屡遭“开盒”敲打与焚烧,以至于特朗普都怒斥“国家恐怖主义”……内忧外患之下,甚至自己的企业内部也传出要让他退避让贤的声音。


近期,美国、加拿大、德国等多国曝出特斯拉汽车被集中焚烧和打砸的事件。

这些不稳定因素也带动着投资市场震荡,特斯拉股价已经比12月17日的峰值下跌了45%,瓶颈期在这一刻有了全方位的展现。


就在三个月前,笔者曾以一篇《马斯克一通改革,不仅提不了美国政府效率,还将激化更大矛盾》分析过马斯克踏入政坛的逻辑,并分析后续的趋势。当前的形势总体来看,前题恰如其分。针对其中的一些新情况,将在本篇进行补充,作为又一次阶段性小结。

一、政坛改革:从“大刀阔斧”向“刀耕火种”

在前文中,笔者曾经提出过几个线索,认为可以从中去判断“政府效率部”的前景:

一是削减方向,马斯克是否能兑现12月的承诺。如果要实现约2万亿美元的财政开支目标,那就必须如他当时拉出的表格那样,去大幅削减社会保障、医疗保险、医疗补助和退伍军人福利等热门福利项目,由此将不可避免地触及到特朗普的铁票仓。反之,如果绕道而行,那么“政府效率部”的承诺将随之跳票,权威大打折扣。

二是责任追究,如果真有如此创纪录的财政开支是能够削减的,这也意味着其中暗藏的大量猫腻,这不仅是效率问题,更是纪律操守乃至反腐刑责的问题,如果不予以处理,改革的持续性也将值得怀疑。那么“政府效率部”和特朗普政府敢不敢打虎?追到哪一层?打到哪一级?

三是职能转变,政府裁员与企业不同,企业是裁完就结束,流入社会后就事不关己。而政府裁员之后,故事才进入下半场,失业人口的保障管理会成为下一波挑战。马斯克如何适应这样的角色转变?“政府效率部”就此又如何与特朗普政府展开协调?

我相信关注这一块的朋友,结合“政府效率部”最近的作为,应该已经有了初步的判断。

用美国人自己的话说,如今“政府效率部”的经费削减已经由先前号称的“大刀阔斧”,变成了“刀耕火种”(slash and burn)。就在笔者前文发表后没多久,马斯克自己就将预期从2万亿削减到1万亿,直接对折。

而对折以后依然执行艰难,这从“政府效率部”的官网(网址:https://doge.gov/)都透露出来。那里每天都在更新的记录显示,近期的削减方向基本围绕科教文、多元化(DEI)与政府采购在进行,力度远不如之前承诺的那样大开大合。而削减指标,由一开始承诺平均每天削减30亿美元开支,被修改为削减10亿美元,再到目前根据“政府效率”自己的公开数据,日均仅达到6.16亿美元。


“政府效率部”官网提供的每日削减财政开支示意图(左),及笔者根据该网披露数据重绘的图(单位:亿美元),可见前者在呈现上存在明显的美化修饰。图表来源:DOGE,作者自制。

即使退步至此,这个数据也有很大的注水可能,因为“政府效率部”居然把大批已经执行完毕的合同放进了“削减成果”里,这部分占比,仅在2月底经特朗普政府亲口承认的就高达40%——这部分被直指为“不会为政府节省任何资金”。反倒是特朗普政府在就职以后的财政开支有所增长,“政府效率部”自身要求的预算在几周内还翻了一番。

至于追责,除了口嗨一样地攻击个别特朗普政府的死敌——且攻击更多源于党争而非行为本身,“刑不上大夫”的传统依然得到了很好的贯彻传承。

由此又导致了人员精简方面,“政府效率部”的裁员大戏给演成了政府大战基层公务员。且航空、核武、防疫等专业部门还发生了一连串“裁而复召”的案例,更是大大恶化了政府内部关系与社会观感。

能够体现“政府效率部”权威欠缺的另一个案例就是不久前闹出的“周报风波”。上月,马斯克曾通过联邦人事管理局发出邮件,要求各部门提交工作周报,结果命令一经发出就走样,人事管理局擅自将马斯克要求周报提交的“强制”改为了“自愿”,五角大楼、国务院、情报机构以及政府雇员工会联合会也先后跟进抵制,乃至直指马斯克行为违反《隐私法》和有关数据安全规定。

对于这场风波,特朗普只能亲自出面,一面在内阁会议上公开表态谁不喜欢马斯克“就把他从窗口扔出去”;一面给提交周报的要求降温,表示只是一次“摸底”而非绩效考核。3天后白宫任命了“政府效率部”代理主管,再次强调马斯克只是“顾问”而非“雇员”,为此事画上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省略号。


一幅极有象征意义的构图:焦虑的马斯克,帽子上MAGA的口号显得黯淡,特朗普的背书是模糊的,墙上的华盛顿早已目视其他方向,仿佛在表示对喧嚣中的他们“没眼看”。

此外,反对派也开始集结。2月中旬,14个民主党主政州的总检察长联合起诉特朗普政府“非法授权”马斯克掌控DOGE,10多天内,美国各地联邦法院相关诉讼达到20余起,涵盖隐私侵犯、职权越位乃至违宪。

“政府效率部”员工的各项行为也仿佛被开了放大镜,一些个人社交账号上的历史言论也被“扒皮”,甚至直接打成“种族主义”,部分共和党议员也开始反水指责马斯克“侵权”,甚至和工会、智库、媒体大合唱,提出“政府长期治理能力受到伤害”。各种迹象显示,体制内外对马斯克和“政府效率部”的反扑正在酝酿之中。


都是围剿当头的时刻,这一瞬,历史似乎产生了某种共振。

在去年的12月,笔者曾预测“政府效率部”如果一面在开支上炮声隆隆,一面却在具体的责任问题上轻轻放过,就能坐实它的雷声大、雨点小。一方面要放狠话斩草、一方面无魄力除根,可以预言这样的改革结局就是驱蚊纵虎,越改越凉。

如今来看,则是冰火两重天,因为内斗很热的。

二、公司经营:糟糕!我被对手包围了!

近年来,特斯拉的经营压力已经不断见诸新闻。机器人业务虽然利润增幅明显,但汽车仍是主要收入来源。就在2024年,特斯拉汽车销量比上一年下降了 1.1%,虽然降幅不大,但却广受关注,因为这是自 2011 年以来,特斯拉首次在汽车交付上出现了降幅。

在业绩说明时,马斯克自己主动回避了之前一直挂在嘴边的2025年销量增幅要达到20%-30%,又被视作为是一个“不祥之兆”。

下滑势头果然在2025年有进一步放大趋势,1月欧洲的电动汽车销量总体飙升了34%,但特斯拉的销量暴跌了50%。

如果说欧洲市场在特斯拉业务板块中占比不高,那么占特斯拉销售份额破七成的中美两国数据虽然没有上述数据生猛,但同样有过山车隧道铺好的观感。自去年12月到今年1月,特斯拉在美国的销量下降了16%。中国的销售额也在今年前两个月下降了29%。

3月初传来的数据依旧不甚乐观,特斯拉在荷兰的销量下降了24%,瑞典下降了42%,挪威和丹麦下降了48%,法国下降了45%,意大利下降了55%,西班牙下降了10%,葡萄牙下降了53%……

这已经不是单纯能用政治活动的抵制来形容的了,而是特斯拉在市场上确实遭遇到了麻烦。而这背后是特斯拉遭遇到了自身发展周期与市场环境变化的双重叠加。

如今新能源汽车已经充分发展,行业生态俨然“前有标兵、后有追兵”,曾经领先的特斯拉自然会被各种形态的竞争对手所包围,或是具有深厚经验与市场基础的老牌汽车公司,或是生机勃勃的造车新势力。这对特斯拉的技术、运维和市场地推能力提出了更大的考验。

恰逢此时,特斯拉本身也在外患中平添内忧,最新报表中资本支出与现金购买资产之间居然出现了高达14亿美元的差额,至今尚未有合理解释,更让人担忧特斯拉的内控是否在马斯克的三心二意里出现了重大滑坡。这样的失误,在业内生态转变的今天显得格外刺眼。

相比之下,SpaceX在商用航天领域的霸主地位依然稳固,发射效率与任务实现都仍是首屈一指。但已经在近期曝出星链卫星使用寿命及可靠性低于预期的杂音。

更为刺激的是,SpaceX近来的挫折还颇具“眼球效应”:猎鹰9号发射中状况不断、半年内两次回收失败,还差点影响了“一箭20星”入轨。星舰也在1月和3月试飞中两次爆炸,给观众们放了两颗大烟花。由此也引发了航天业内对星链所谓“快速迭代”模式是否适用的大讨论。


Space X创下了每年发射150次、每周制造两枚二级火箭的当代航天奇观,却也让人感受到这种模式可能到达极限。

在一系列的失败中,马斯克已经在2月底暗示,星舰关键的轨道加注测试不会在今年进行,这连环影响到NASA的阿尔忒弥斯计划,2027年的登月目标又可以推迟了……

业内人士也在担忧,如果未来猎鹰火箭的鼓掌出现“常态化”趋势,尤其是一旦发生二级火箭受控脱轨失败、碎片坠落在人口密集区域,将会引发多么严重的后果。

就在这个转型节点的微妙时刻,由于马斯克深度参与特朗普政府,还导致了其名下企业背负额外的“政治折价”。前文所说的围剿也蔓延到了经济领域,多国领导人在反制贸易战的表态中都公开表示,要将马斯克的产业作为报复的重点方向。加拿大等国直接撕毁了与星链的合同;欧盟可能将对马斯克控制的社交平台X征收数码税,最高可达数十万亿欧元。

而在基层就是轰轰烈烈的抵制运动,由此就有了本文开头的一幕。

预期、业绩、估值俨然有相互螺旋式下滑的趋势,越是下行,对马斯克的质疑与抵制声浪越高,谁输,他们坑谁。

三、个人风格:内忧外患的“火上浇油”

在这轮风波中,马斯克的个人因素也是负面信息被不断放大的重要原因。这又可以两分法拆解。

一方面,在之前的文中曾提到过,马斯克无论是成长环境还是从业背景,都注定了他与MAGA红脖们的距离,特朗普政府的铁票仓不可能是他的基本盘。包括与传统制造业和能源行业的矛盾、对待关税和移民等问题的态度,他们之间都有着天然的鸿沟。

所以也就能理解特朗普为什么不断以最高领导人的身份,对其做诸如“反对埃隆就是反对我”、“谁不喜欢埃隆,就把谁扔出去”这样夸张的表态,他在用红脖们听得懂的语言一次次给马斯克补场。但越是补啥,恰恰证明越是缺啥。

由此让马斯克陷入了一种人设营造的悖论:在站位上,他趋近于MAGA。但在立场上,他们并非同路人。这就让MAGA与建制派争斗的过程中,他成为了特朗普阵营中,最容易被攻击、也最难以被基本盘自发维护的短板。

另一方面,则是马斯克将他个人在商界断言与承诺中“火爆”带入了政界,特朗普政府几次涉外骂战,马斯克都倾情参与,抨击英德等国首脑该下台、称波兰防长“小人物”、用希特勒表情包讽刺当时还在任的特鲁多……形成了许多不必要的外交纠纷。如此四面出击,也加剧了被集火的风险。

在这样的对比之下,笔者总有种感觉,在过去的一个月里,马斯克正在渐渐显露沧桑。


3月10日接受福克斯采访时,马斯克与主持人互动聊到的“非常困难”、“没有退路了”,紧接着一声叹息,听得也是心有戚戚。

四、马斯克揭示出美国“绞肉机”般的现状,反向论证着我们的方向

当前马斯克和“政府效率部”所面临的处境,是美国国内政治经济矛盾发展到新阶段的产物,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马斯克的改革与产业都在面临一场“估值保卫战”。

正如上篇介绍过的金融业投融资区分那样,作为科创新势力,马斯克的产业更偏向于“投”,更为看重长远预期。所以当马斯克“拥立”特朗普竞选成功之后,特斯拉这样一个市值在万亿美元左右徘徊的企业,能够在不到两个月时间中股价翻一番。即使如今股价退潮,仍有上百倍的估值。这就是预期的威力,而这种预期显然不可能是纯经济的。

也正因此,“成也萧何败萧何”,马斯克在“政府效率部”内的作为,与特斯拉及SpaceX在经营中造成的问题就有口子去开启恶性循环,不断相互作用、削弱预期。MAGA运动的敌人们很明显正在其中制造文章,瑞银、古根海姆摩根大通将特斯拉的目标股价下调了20%-100%。

而马斯克在办理贷款和收购X时,质押了大量特斯拉股票,股份的急剧下跌将导致其爆仓,并由此带动一系列连锁反应,加剧了其对冲风险的压力。

团队里充斥着房地产和对冲基金投机商们的特朗普政府自然明白这个道理,他们如今对马斯克的维护,已经不只是一种政治背书,还是一种路线交易,马斯克在现有局面上将不得不进一步将自己与特朗普战车绑定。


此时的马斯克,小帽上还贴心地强调着特朗普的在位届数,一个代表总统届数的“45-47”,直接将中间的拜登抹零。

也正因此,我们就能理解,虽然马斯克在包括对华在内的全球贸易方面存在广泛利益,事实证明其依然无力改变贸易战的走向,反而还影响渐微。

就在3月27日,特朗普又签署行政令,宣布对所有进口汽车征收25%关税,马斯克只能无奈地发出两条推特,表达贸易战对特斯拉经营和供应链成本的影响。两周前,特斯拉还致信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警告美国政府的高额关税政策将损害美国企业的利益。

特朗普的回应也颇有意思。

这个第二任期开启以来特别爱替人把话说在前头的美国总统——包括但不限于替墨西哥向自己承诺将用对华征收关税换取自身豁免、替泽连斯基给自己道歉、替莫迪宣布将大额削减关税……这一次替马斯克宣布的是:“埃隆没有对汽车关税发表过任何建议,也从未向我要过任何好处”。

这就是在贸易战问题上,马斯克所能做的全部,以及对特朗普产生的影响。


一句“埃隆从未向我要求过任何好处”,既是夸奖,也是敲打。让马斯克对运营和成本的担忧(图右)显得那么无力。

美国这样不惜颠覆和践踏规则的绞肉机做派,必然会导致国内的斗争更为极化,营商环境随之更为恶劣。这其中,马斯克也不会是纯然的受害者,正如有消息曝出,马斯克在推动“政府效率部”时已经向不少企业勒索过广告费与游说费的报效。至于他和币圈大佬们以重金去干预美国总统大选,其中利益输送导致美国货币体系松动,现在才刚刚开始。

对此,我们要做的只是隔岸观火。

但是有一件事情我们可以身临其境,那就是对包括马斯克产业在内的一系列在华外企,完善我们的开放机制,借着美国变得日益不确定的时候,让我们的对外开放更为确定,这就是中央反复提出的“单边开放”。

这种开放的明确性也是一体两面:一方面,是继续“开大门”,始终欢迎优质外资企业的持续进入,如同当年引进特斯拉那样发挥其“鲶鱼效应”。另一方面,则是注重“立规矩”,加速完善我们对外企不良行为甄别与负面清单,尤其是抓出那些挑唆本国政府对华制裁、“霸王条款”扭曲市场的企业,让我国本土企业与广大外资企业有一个更为公平的赛道,这个规则应该由我们来自主制定、推而广之。

如今的经济运行强调内外双循环,经济开放自然也该是内外双开门,一体两面。

书及至此,其实有点唏嘘,虽然马斯克的嘴巴大、爱画饼,但从新能源、到汽车、再到航天,他是扎扎实实用创意和汗水去勘探与铺平前路,告诉过我们科创撬动的世界有多大,科技和畅想是如何实实在在改变我们的生活。

也因此,很多中国人依然是马斯克的粉丝,顶着科创先锋、奇迹缔造者与社会改革者的多重光环,如今他在“隔岸观火”的中国,受欢迎程度可能还反超“热火朝天”的美欧。


近期,马斯克的母亲在无锡游玩,在国内也掀起了热情的反响,这不能不说带入了中国网友的“爱屋及乌”。

在我眼中,马斯克像是伽利略当年划下的圆圈,范围之内方为已知。“已知”的圆圈越大,能够接触到的未知或未能改变的空间就更大。我相信除了现实的利益,除了“生儿”变成“育女”这样的小我羞愤以外,马斯克还有大我的追求。

不久前还看他在表白,他爱着美利坚,USA没有了,大家的产业也失去了载体。由此贡献了一则美国版的“先有国再有家”。

但我也不会忘记看到的现实:“政府效率部”宛如蛮牛闯进瓷器店,却对幕后腐朽们连高高举起都做不到就得轻轻放下;马斯克到任区区六十来天自己也没少各种“外快进账”,以至于美国军情机构都在吐槽“他就是一个承包商”;如今还在蔓延的这场“估值保卫战”,已经成为“MAGA美国”与“建制美国”的斗兽场,非要争个你死我活,远胜于当年买办和洋商与胡雪岩的角力。

现实能把一个科创奇才异化到这般程度,也算是为我们审视当代美国异化到何种程度,提供了新的素材。

此时,就在大洋彼岸,外企们正在陆续来华,本届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年会吸引21个国家、86位跨国企业代表参加,首次参会的跨国企业数量更是创下新高,新一轮的深耕正在这个春天播种。

在这种现象的背后,有一串美国人自己的数据。根据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USCBC)的统计,在经历了如此多美国政府“人造暴风雨”洗礼下,在华美企认为中国业务利润率低于全球利润率的比例,居然从2018年的29%下降到2024年的28%,认为中国市场存在准入限制的美企由40%下降到31%,认为在华经营成本上升的美企更是由20%骤降到了3%。

而与此同时,在美国企业列举的可能将产业链从中国搬迁的理由中,唯一大幅上升的正是美国政府挑起的中美关系不稳定,从2017年的60%上升到2024年的72%。

马斯克在美国国内的战争,我们隔岸观火。但特朗普政府强加给我们的新形态战争,我们和这些外资企业已经共同经历了七八年,大家的心中自有一杆秤。

“脱钩断链”会让我们短期承压,但也能帮助我们在考验中建立经得起风雨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反向助推我们对外开放与稳定市场的构建,并用翔实的案例构建起我们新时代的政治经济学,这恰恰能够对如今内斗又失序、还试图转嫁矛盾的霸权主义,形成又一次降维打击。

我对此充满信心。


截至2024年,在中国的双边贸易中,东盟和金砖国家的合计占比已超过欧美约7个百分点。美国的贸易战,反而正在“帮助”中国加速重构世界经济新秩序。图表来源:作者自制。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