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工人日报-中工网评论员 吴迪

惩治“按键伤企”,是保护市场经营主体、优化营商环境的需要,也是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应有之治。健康有序的市场关系着消费活力与信心。所以,某种角度上,给企业营造良好的生产经营秩序和公平竞争的环境,也是在为促进就业、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提振消费信心做加法。

3月28日央视的报道聚焦“按键伤企”,曝光了相关案例。比如,一家美容仪企业的产品因被恶意抹黑遭受巨大损失,时间节点恰巧选在三四月份的营销旺季,警方调查发现是该企业的竞争对手所为;一家茶饮企业遭遇精心设计的摆拍勒索——一名团伙成员先入职相关门店,随后与团伙其他人员按照事先制定好的“剧本”,摆拍了故意污染食材并制售奶茶的视频,以此向企业勒索600万元,等等。涉事企业及相关人员均受到了法律惩处。

近年来,类似的通过制造、传播涉企谣言以牟取非法利益的情况,并不鲜见,不少企业的合法权益因此受损。在构建清朗网络空间、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当下,严惩这种行为,必要且重要。

当然,消费者出于个人真实消费体验做出的差评、吐槽等,不属于“按键伤企”。真正需要关注和打击的是一些不法分子或团伙超越正常的舆论监督权,利用网络手段放大自己的话语权,有目的地“带节奏”、恶意中伤的行为,其背后往往有网络暴力、敲诈、恶意竞争等目的。

近年来,“按键伤企”堪称顽疾,甚至形成了黑灰产业链,背后的原因是复杂的,治理也存在难点。首先,是互联网违法犯罪行为的共性问题,如点多、面广、跨区域等,相关话题容易契合网民的“吃瓜”心态,不少人“宁信其有”,让有关企业深感无力。其次,是对涉网侵权行为的判定标准不够明确和统一,谣言给企业带来的伤害,往往难以量化,有的企业为避免谣言持续发酵,不得不选择及时止损、息事宁人。再有,“按键伤企”的隐蔽性对技侦取证、固定证据等提出了不少挑战,违法成本低、维权成本高、追责情形少的情况一直存在。

惩治“按键伤企”,是保护市场经营主体、优化营商环境的需要,也是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应有之治。企业的生存发展一头关联着地方经济,另一头关联着产业链上下游诸多人的就业和生计。同时,健康有序的市场关系着消费活力与信心。所以,某种角度上,给企业营造良好的生产经营秩序和公平竞争的环境,也是在为促进就业、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提振消费信心做加法。

正因此,近年来,有关方面持续加大力度,打击“按键伤企”行为。2023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印发指导意见,明确要求依法严惩网络暴力违法犯罪,从根本上减少网络暴力的发生;去年7月,最高检公布一批典型案例,释放依法惩治网络暴力伤企犯罪的强烈信号;中央网信办连续多年部署开展“清朗”系列专项行动,整治涉企网络“黑嘴”、无事实依据凭空抹黑诋毁企业和企业家形象等一直是重点内容之一。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严惩网络暴力伤企、平等保护各类经营主体”成为代表委员建言献策的热点。这些行动和作为凸显了有关方面的治理节奏,也亮明了对“按键伤企”绝不手软的鲜明态度。

长远看,整治“按键伤企”,一方面要在精准性和打击力度上进一步加码,争取“拳拳到肉”,不给不法分子留任何可乘之机;另一方面各地要互相学习、借鉴追赃挽损、整饬市场秩序、促进企业发展的经验做法,兼顾“治已病”和“治未病”,实现打击一个、震慑一批、教育一片的治理效果。

应该明确的是,“按键伤企”,绝不能“拍拍屁股了事”,必须付出应有的代价。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提振消费信心的现实语境下,这更应成为一道底线。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