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美育观统领下,将学生“美育一件事”作为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切入口,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推动形成“时时、处处、事事、人人”的大美育发展格局。  

  “小切口”推动“大美育”

  构建美育新生态  

  深圳正以“先行者”姿态,将经济活力与创新基因注入美育改革,探索可推广、可复制的城市美育“深圳样本”。一场以美育撬动教育生态跃迁的变革,正在鹏城蓬勃生长。

  深圳美育实践正以先锋姿态书写新时代教育答卷,深圳各区通过“小切口”推动“大美育”,构建起多维度、全链条、浸润式的美育新生态,呈现出“理念创新引领全域突破、跨界融合激活美育基因”的蓬勃气象。  

  一班一品创建班级文化

  设置非遗博物馆等特色项目 

  深圳各区也正在形成推动美育的“一区一特色”。罗湖区以“大美育”体系重构育人逻辑,打破学科边界与校园围墙。从诗礼展演到二十公里远足课程,从“卫生间文化空间”微更新到市级艺术馆校建设,美育渗透于课程创新、空间改造与社会实践中,让教育在生活现场自然生长。

  南山区以一班一品——班级文化浸润创建行动、百校焕新——校园文化创建行动、五育融合——项目式主题实践行动等十大“美育浸润行动”为抓手,倡导学校每日落实“美育五分钟”。要求一校一方案,让美育像盐溶于水一样融入学生学习生活全过程全场域。

  宝安区以“十美”行动清单破题,将宏大美育目标拆解为可触达的生活化实践。通过“美的校园”环境营造、“美的周末”亲子共育等十项微行动,联动美术馆、科技馆等社会资源,构建起“人人可参与、处处有美学”的柔性育人网络,彰显“以小见大、聚沙成塔”的美育智慧。

  龙华区创新构建“1+1+N+∞”生态体系,以观澜古墟为传统文化活化的试验田,以“六美进阶”课程打通学科壁垒,更以“萤火虫艺术疗愈”“非遗博物馆”等特色项目照亮特殊教育、非遗传承等美育盲区。从校内课堂到15分钟社区美育圈,龙华以系统性思维实现美育资源全域激活、全员参与的裂变效应。

  各区实践虽路径各异,却共同诠释了深圳美育的核心密码:以生活为课堂,以文化为底色,以融合为方法,以生态为目标。这种从“知识传递”到“生态营造”的范式跃迁,不仅重塑了特区教育的审美品格,更为美育改革提供了“全域浸润、向美共生”的鲜活样本。

  采写:南都记者 周正阳 受访学校供图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