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庄镇以重点产业“四轮驱动”赋能乡村振兴
工人趁晴好天气,赶制园庄线面订单。
张厝鱼鳞坝为园庄镇增添一道亮丽风景。
产业兴,乡村兴;百姓富,乡村美。仙游县园庄镇立足资源禀赋,通过面点特色产业、现代农业产业、边际乡村旅游业、慈孝文化创意产业四大重点产业“四轮驱动”,创新组团发展、品牌赋能、农旅融合的发展模式,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仙游县园庄镇整合洋塔兜村、霞山村、枫林村、园庄社区、大埔村等5个联建村的资源,以“味在园庄”集体商标为纽带,打造面点小微产业园,培育郑宅茶、中草药等特色农产品。同时,成立专业合作社,引导群众以土地、资金、技术入股,形成“村村联动、产业共荣、群众共富”的生动局面,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今年以来,园庄镇聚焦产业振兴,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上半年,3个生产类和加工类项目顺利开工,计划总投资3500万元。这些项目涵盖畜牧技改、生态养殖和农产品加工等领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能。其中,天宇畜牧公司技改项目致力于打造全市唯一的黑猪种猪培育基地;龙山生态养殖基地技改项目力争创建国家级示范场;塔兜豆皮厂加工基地项目则推动传统豆制品的标准化生产。这些项目的落地,将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促进村集体经济增产增收。
面点飘香启新章
园庄镇的面点产业历史悠久,被誉为“中国面点师之乡”。全镇总人口约6.2万人,其中2.6万人从事面点行业,足迹遍布全国,开设7000多家面食包点店,年创收约10亿元。
面点技术培训
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形成面点产业集聚效应,2021年11月,园庄镇向社会公开征集集体商标。2022年6月,“味在园庄”集体商标成功注册,成为仙游县继“仙作”“仙游甜柿”之后第三个成功注册的集体商标,也是莆田市首个面点类集体商标。园庄镇党委书记陈映真表示,打造“味在园庄”公共区域品牌,旨在形成地方味觉标志和集体记忆,进一步提高乡村文化软实力,助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助力农民增收。
“味在园庄”集体商标核定包括糕点、甜食、面包、包子、面条、米、米粉、调味料、面粉、茶等商品及服务项目。该镇17个村(居)经济合作社作为股东,成立了福建省味在园庄品牌管理有限公司,对集体商标申请者进行统一商标管理、统一门店标准、统一规范经营,培育一批面点产业旗舰店、形象店、授权店。
去年,园庄镇举行“味在园庄”集体商标发布会暨招商引资推介会。福建省味在园庄品牌管理有限公司分别与九喔食品、成果农业合作社、面食佬等申请者签约,并向他们颁发了授权使用证书。为支持“味在园庄”集体商标做大做强,仙游县农村商业银行还向其授信10亿元。
此外,园庄面点产业园成为全县第一家完成项目签约、土地报批、土方平整等前期工作的小微产业园;传统面食制作技艺(园庄马蹄酥制作技艺)入选第九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两家手工线面基地通过食品SC认证,实现线面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将小面点产业逐步发展成大产业。
目前,园庄镇正加大对面点产业的扶持力度,拓展销售渠道,提升品牌影响力,推动面点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农业提质谱新篇
春日里,园庄镇枫林村的茶园里,一垄垄茶树在云雾中舒展新芽,茶香氤氲,一幅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生动画卷徐徐展开。
近年来,园庄镇立足资源禀赋,通过“地理标志+非遗传承”“农田+特色种植”“党支部+合作社”等创新模式,推动现代农业全链条升级,走出一条三产深度融合的乡村振兴之路。
在枫慈溪上游谷地,独特的红壤地质与峰峦雾霭孕育了传承千年的郑宅茶。枫林村开创“公司+农户+基地”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带领群众开山种茶、开办工厂,实现产销“一条龙”服务。不仅如此,该村还培育发展郑宅茶种植、营销大户,引导当地群众从分散种植走向规模化生产。
除了传统产业郑宅茶,枫林村还引进中草药种植业。枫林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陈瑞云介绍,目前全村中草药种植包括石菖蒲、黄姜、麦冬等,种植面积达300亩,为枫林村创造了近百个就业岗位。
沿着蜿蜒的村道前行,霞山村的现代化良田呈现出别样的风景。农户们驾驶农机翻整土地,汩汩清流顺着新修的混凝土灌排渠浸润田间。霞山村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建设865亩高标准农田,打造了集中连片、适宜耕作、设施配套完善的现代化良田,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该村还建设连湖、汀洋、下楼、山兜等4个蔬菜基地,引进特色农业品种,带动村民致富。同时,搭建“产业网”开拓强村路径,建立260亩的文旦柚基地,推动村集体增收。
从茶香四溢的生态茶园到科技赋能的智慧农田,从千年非遗的活态传承到三产融合的创新实践,园庄镇以现代农业为笔,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文旅融合绘新景
园庄镇古称“慈孝里”,文化积淀深厚,历史古迹众多。该镇在文旅融合发展上下功夫,深入挖掘东侧片区慈孝文化、西侧片区廉政文化、南侧片区红色文化、北侧片区古色文化以及中部片区枫慈溪畔绿色生态资源,并整合园庄镇与泉州泉港区涂岭镇、洛江区罗溪镇的旅游资源,开辟首条跨市边际旅游线路。
在东石村,始建于清代的亦可楼闻名遐迩。这座方形土楼历经300多年风雨,依然保存完好。在保留历史原貌的基础上,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布置,将其打造成为游客和各级党组织参观、学习、交流和活动的专属场所。
在义路村,依托500多年历史的古榕树群和山塘,修建了展现自然风光和田园风光的农村休闲公园。漫步其间,古树群盘根错节、遮天蔽日,林荫道曲径通幽;凭栏观望,步道蜿蜒于梯田稻浪间,环公园主干道上遍植的各类名贵花木,令人赏心悦目。
此外,闽村山森林康养福道项目也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该项目以园庄镇岭北村、六户村、义路村的自然地形地貌、山体走向及原始步道等现有资源为主体,规划建设长6公里、宽4.5米的森林康养福道。建成后,将成为群众休闲康养的“天然氧吧”。
作为闽台乡建乡创项目之一,园庄中学门口全长98米的孝文化长廊已完成建设,植入了传统24孝内容,并增加了园庄镇第25孝黄朝尊“割肝救母”的典故,宣扬慈孝文化。
去年,园庄镇被列入省级闽台乡建乡创合作样板集镇,台湾建筑师设计团队入驻,挨家挨户开展田野调查,深入了解历史文化、特色资源,并为园庄镇量身打造设计方案,计划用2年时间完成样板集镇创建。
“乡建乡创是福建省创新的闽台合作模式。”台湾乡建乡创团队协理许佳阳介绍,围绕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和农房建设品质、打造公共空间、传承乡土文化、培育产业促进增收、完善运管机制、党建引领共同缔造等方面,园庄镇对地方特色资源进行了针对性保护与利用,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和美乡村。
奋勇争先、再上台阶,加快实现共同富裕新愿景。通过实施重点产业“四轮驱动”,园庄镇正持续创新发展思路,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把乡村振兴的道路越走越宽广,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来源 | 仙游微事综合仙游报道
编辑 | 罗婷婷
审核 | 林慧晶
关注我们,了解更多最新资讯
在看点一下,大家都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