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版后可能收不到推文,请星标本公众号」


当打工人还在纠结 “ 冰美式配包子 ” 算不算中西合璧时,咖啡界已悄然掀起 “加菜革命” 。

古茗的羽衣甘蓝美式日均销量达5万杯,Tims的番茄咖啡被抢到断货,M Stand的菜根拿铁成为新晋打卡热门。

这波“蔬菜+咖啡”的魔幻组合,不仅满足了Z世代的健康追求、猎奇心理,还满足了他们在朋友圈晒图的需求,更成为了咖啡圈最新的流量密码。

从被嘲为“黑暗料理”到在小红书上收获7万篇自发推荐,这场由爵渴等新锐品牌率先发起的“绿色叛乱”,是否预示着果蔬茶风靡后的又一次品类革命呢?

01

继任果蔬茶饮外

咖啡业也兴起了“加菜风”

继“律师咖啡”“茅台咖啡”后,“蔬菜咖啡”异军突起!小红书相关笔记激增10万篇,网友惊叹:“这年头,喝咖啡都能补充膳食纤维了?”

那么,什么是蔬菜咖啡?蔬菜咖啡就是将羽衣甘蓝、甜菜根、番茄、胡萝卜等超级蔬菜与咖啡相融合,打造出既提神又兼具轻食特色的新型咖啡。

不少人将其誉为“咖啡香浓与蔬菜营养”的完美结合。

蔬菜咖啡的雏形最早出现在2022年前后,Double Win、梦记咖啡、魔水师等小众品牌开始尝试将蔬菜与咖啡融合,探索“蔬菜咖啡”的可能性。

Double Win以美式咖啡为基底,融入香菜和椰子水,推出了清新爽口的无糖可乐香菜气泡美式,成为香菜咖啡的早期代表。


梦记咖啡则大胆尝试将藤椒加入咖啡,推出了辛辣风味的藤椒咖啡。

魔水师则在咖啡中加入了“黑蒜粉”,研发出“大蒜咖啡”,并以大蒜形状的瓶子设计吸引眼球,但主要停留在营销层面。


此时,“蔬菜咖啡”尚处于试水阶段,主打新奇和吸引眼球。而到了2023-2024年,蔬菜咖啡开始进入产品化阶段的探索。

或许看中了蔬菜咖啡的增长潜力,2023年3月,肯德基旗下的K咖啡将胡萝卜与阿拉比卡咖啡结合,

推出了首款果蔬咖啡“兔兔爱喝胡萝卜美式”,其顶部迷你小萝卜的设计更是让其迅速走红,成为当年的现象级产品。


2024-2025年,蔬菜咖啡从新奇尝试向日常化转型。

杭州本土精品咖啡品牌杭一末率先将蔬菜元素与咖啡融合,打破传统咖啡的味觉边界。

他们通过低温榨取技术,将黄瓜汁、紫甘蓝等蔬菜汁液与咖啡科学配比,创造出“绵密触感+酸甜风味”的独特体验。

例如,“秋”特调以浓缩咖啡搭配桂花、梨的香气,加入黄瓜汁降低甜腻感;“花开”特调系列则以紫甘蓝为基底,突出清爽酸质与自然甜感。

目前,杭一末已在杭州开设多家门店,包括万象城、大运河畔、拱宸桥店等。

至2025年,经过几年的积累,蔬菜咖啡开始呈现爆发态势,并在社交平台掀起“菜咖”浪潮。小红书相关笔记突破7万篇,抖音播放量高达百万次

就连咖啡连锁品牌也纷纷推出“菜咖”系列。

今年3月,NOWWA挪瓦咖啡将全球营养学推崇的“超级植物”与咖啡结合,首创红菜头紫甘蓝美式、羽衣甘蓝轻咖等“超级果蔬咖”系列,并采用“店中店”模式降低运营成本,拓展健康茶饮边界。


Tims天好咖啡则将番茄汁与美式咖啡结合,研发出入口酸、中段甜、尾调柔和的普罗旺斯番茄美式,引发广泛好奇。

3月20日,古茗将羽衣甘蓝、黄柠檬、凤梨融入美式,推出售价18元的“轻体果蔬美式”,收获大量好评。有粉丝评价:“以为是黑暗料理,结果越喝越上瘾”“咖啡味不重但意外清爽”。


02

7万篇笔记,多个连锁品牌跟进

“蔬菜咖啡”为啥走红?

蔬菜咖啡在行业、消费、品牌三个层面都呈现出独特的发展逻辑。

它既顺应了健康消费的大趋势,又满足了消费者的多元需求,同时品牌也在不断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

1、行业视角:蔬菜咖啡的爆发本质是健康消费需求与咖啡品类进化的共振

随着健康观念的深入人心,消费者对咖啡的健康属性日益关注,养生型、功能型等高健康价值的咖啡产品备受青睐

数据显示,健康养生咖啡、减肥黑咖啡和生酮咖啡的搜索量同比分别增长了424%、212%和146%,这充分说明消费者对咖啡的需求已从单纯的追求口感转变为追求健康。


在此背景下,蔬菜咖啡凭借“超级蔬菜+咖啡”的跨界组合,精准定位三大增长市场:

满足特殊饮食需求。 以羽衣甘蓝、甜菜根等低 GI (升糖指数)蔬菜为核心原料,满足糖尿病前期人群和低碳饮食者的需求。例如,挪瓦推出的 “ 羽衣甘蓝轻咖 ” ,每杯含 2.8g 膳食纤维,能有效延缓糖分吸收。 替代传统轻食。 以 “ 一杯咖啡 = 半份沙拉 ” 的便捷形式,解决职场人士无暇食用蔬菜的问题。古茗的 “ 轻体果蔬美式 ” 上市首周销量即突破 50 万杯,其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 开拓健康场景新市场。 添加菊粉、益生元的蔬菜咖啡(如杭一末的 “ 紫甘蓝益生菌咖 ” ),精准针对便秘、肠易激综合征人群,与养乐多、酸奶等产品形成差异化竞争。

由此可见,只要果蔬咖啡品牌能解决“好喝+真健康”的双重难题,就有望穿越市场周期,成为咖啡行业的“新茶饮式”破局者。

2、消费视角:打工人的“养生续命水”,口感玩反差,社交属性拉满

年轻人对蔬菜咖啡的热捧,实则是健康需求、猎奇心理与社交仪式感的综合体现:

首先,它是健康焦虑的“急救包”。

当下年轻人外卖吃得多、蔬菜吃得少,蔬菜咖啡便成了他们“偷懒式养生”的佳选。

一杯羽衣甘蓝咖啡就能补充2.8克膳食纤维,比啃沙拉方便多了,喝的时候还能自我调侃:“今天也算吃菜了。”


其次,它是猎奇心理的“新玩具”。

谁能想到咖啡里能加番茄、甜菜根呢?Tims的番茄美式口感像“酸甜果蔬汁”,古茗的羽衣甘蓝咖啡还带有热带水果味。

这种反常规的搭配,让年轻人好奇心大发,忍不住想尝尝:“到底能有多难喝?”结果往往是“真香”。


最后,它是朋友圈的“装酷神器”。

粉色的甜菜根咖啡、分层的绿色拿铁,随便一拍就是ins风大片。配上“今日健康KPI达成”的文案,自律人设轻松立住。品牌推出的“打卡送咖啡”活动,更是让年轻人纷纷发朋友圈分享。

简而言之,蔬菜咖啡精准把握了年轻人“又懒又爱玩还要面子”的心理,将健康、猎奇、社交需求一网打尽。

3、品牌视角:复制果蔬饮的增长路径,寻求新的增长突破

去年,超级果蔬饮的爆火让众多咖啡品牌看到了在饮料中加入蔬菜的商机。于是,咖啡品牌纷纷效仿,借鉴茶饮的“蔬菜+功能”模式,试图复制这一成功。

以挪瓦咖啡为例,该品牌采取“超级植物+咖啡”策略进行突破:

功能定位精准: 推出 “ 红石榴 + 羽衣甘蓝 ” 组合,主打抗氧化, 0 糖配方满足控糖人群,定价 18-25 元,填补中端健康咖啡市场空白。 ; 场景覆盖多元: 通过 “ 店中店 ” 模式拓展早餐场景,搭配三明治套餐提升客单价。

然而,咖啡品牌在借鉴“蔬菜+茶饮”的增长路径时,也针对咖啡用户特性进行了策略调整:

贴合咖啡消费需求: 考虑到咖啡用户更看重提神效果和口感平衡,蔬菜咖啡需减弱 “ 代餐感 ” ,强化 “ 清爽解腻 ”“ 辅助代谢 ” 等轻功能 ; 技术迁移降成本: 将茶饮中的 HPP 冷榨技术、冻干蔬菜粉等工艺应用于咖啡,既保证品质,又降低研发成本。

03

蔬菜咖啡,能复制

“超级植物茶饮”的神话吗?

从超级植物茶到如今的蔬菜咖啡,我们能明显看到,蔬菜咖啡正在沿袭超级植物茶的增长轨迹。

一方面,超级植物茶通过“纤体瓶”“美颜瓶”等功能标签塑造健康形象,蔬菜咖啡则以“轻体美式”“番茄续命咖”等命名强化其功能特性。

另一方面,茶饮研发的“果蔬+水果”风味搭配被直接应用到果蔬咖啡上。

例如,古茗用凤梨中和羽衣甘蓝的青涩,复刻了喜茶纤体瓶中苹果配羽衣甘蓝的方案;杭一末的黄瓜咖啡采用低温榨取技术,与茶救星球的苦瓜茶工艺相似。


此外,许多咖啡品牌直接将茶饮中验证有效的超级食材,如羽衣甘蓝、甜菜根等,迁移到咖啡产品线中。

然而,蔬菜咖啡想要复制超级果蔬茶的成功并非易事。

首先,尽管两者都有多年沉淀,但热度和普及度相差悬殊。

果蔬咖啡在小红书上有近7万篇种草笔记,抖音曝光量达百万,但与喜茶的超级植物茶“纤体瓶”相比,后者在小红书创造了超13亿曝光,相关话题浏览量达上千万,果蔬饮种草笔记高达16万篇

果蔬咖啡曝光不足意味着两个问题:

一是品类尚未被广大消费客群接受,未形成庞大稳定的粉丝群体;

二是品类尚处于初级培育阶段,许多产品仍在探索中,未形成完整的方法论。

因此,蔬菜咖啡若要复制超级果蔬茶饮的成功,至少需经历三年的探索与沉淀。因为蔬菜咖啡市场推广较少,消费者认知度低,接受需更多时间和教育成本。

其次,蔬菜和咖啡的融合度远不如蔬菜与茶饮。

从市场反馈和技术实现难度看,蔬菜与咖啡的融合并未超越蔬菜与茶饮的组合,甚至面临更大挑战。


茶饮茶底种类丰富,如绿茶、红茶、乌龙茶等,能与多种蔬菜搭配出不同风味,且茶香能中和蔬菜生涩味。

而咖啡风味相对单一,要使蔬菜与咖啡完美融合,避免突兀或冲突味道,难度较大。

咖啡原料处理要求高,如萃取液需严格控制时间、温度和压力。蔬菜加入咖啡时,需考虑其对萃取过程的影响,以及如何保证蔬菜营养和口感不受损失。

此外,咖啡本身特性使其对光照、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敏感,蔬菜的加入可能影响咖啡稳定性。

因此,蔬菜咖啡的创作类似“开盲盒”,口味是否受消费者青睐难以确定。消费者对蔬菜咖啡口味的评价两极分化,喜欢者认为“越喝越上头”,不喜欢者则表示“喝出了农夫果园的感觉”。

作者 | 小贝

出品 | 餐饮O2O


合作/投稿/咨询等,欢迎加微canyinjun

电话/微信号:13392164760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