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美国对伊朗的战争阴云愈发浓重。在特朗普的授意下,美军在印度洋大幅增兵,向迪戈加西亚基地增派了7架B-2隐形轰炸机。这些“空中堡垒”显然不是为也门胡塞武装那群“草鞋军”准备的,而是直指伊朗。从特朗普早前通过阿联酋转交的威胁信,到如今B-2轰炸机、航母打击群的图穷匕见,一切动向都表明,美国对伊朗的军事行动已迫在眉睫。面对如此强大的敌人,伊朗能够击退美军吗?答案恐怕不容乐观。


美军入侵在即,就伊朗的现状来说,中俄即使派出志愿军也很难拯救

第一节:美军的最新动向与特朗普的威胁

特朗普上台后,对伊朗的态度始终强硬。2025年3月,这一态势达到顶点。据《华尔街日报》3月29日报道,美国向印度洋的迪戈加西亚基地增派了7架B-2隐形轰炸机,总数达到10架以上。这些轰炸机具备超远航程和隐身能力,可携带重型精确制导炸弹(如GBU-57“掩体克星”),足以摧毁伊朗深埋的核设施。

与此同时,“亚伯拉罕·林肯”号航母打击群已逼近波斯湾,“乔治亚”号核潜艇携巡航导弹游弋地中海,形成海空立体威胁。美军在中东的现有4万驻军,也在伊拉克、叙利亚和海湾国家进入高度戒备状态。


美军入侵在即,就伊朗的现状来说,中俄即使派出志愿军也很难拯救

特朗普的言辞同样火药味十足。3月7日,他通过特使史蒂夫·维特科夫向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递交一封信,内容虽未公开,但据媒体透露,信中要求伊朗在两个月内就核计划达成新协议,否则将面临“严重后果”。

3月30日,特朗普在接受NBC采访时进一步明确:“伊朗若不谈判,将遭到前所未有的轰炸,还要面临二级制裁。”所谓“二级制裁”,即针对任何与伊朗交易的第三方国家施加经济惩罚,意在彻底孤立伊朗。这一系列动作表明,美国已从“最大压力”政策转向实际军事准备。

美军的部署并非空穴来风。迪戈加西亚距伊朗约4500公里,超出伊朗弹道导弹射程,为美军提供了安全打击平台。航母打击群的F-35C战机和潜艇的战斧导弹,则可对伊朗实施多层次打击。军事专家分析,此次增兵的目标不仅是震慑,更可能是为一场“外科手术式”空袭做准备,甚至不排除后续地面行动的可能。特朗普的意图显而易见:要么迫使伊朗屈服,要么将其彻底打垮。


美军入侵在即,就伊朗的现状来说,中俄即使派出志愿军也很难拯救

值得注意的是,美军的行动并非孤立。2025年3月,以色列加大了对伊朗代理人(真主党、哈马斯)的打击力度,美国则在也门空袭胡塞武装,这些都为对伊朗的直接行动铺路。特朗普显然试图通过外围敲打,测试伊朗的底线,同时为可能的全面冲突积累筹码。然而,这一切对伊朗而言,意味着空前的危机。

第二节:伊朗的诸多问题与抵抗困境

伊朗表面上军力不俗,拥有60万正规军和50万巴斯基民兵,在中东堪称前列。然而,其内部问题之多、之深,足以让这支力量形同散沙,难以形成合力抵抗美国。经济危机、间谍渗透、军队分裂、社会分化,这些痼疾在美以的持续压力下暴露无遗,预示着伊朗在正规战中的脆弱性。

伊朗经济早已被西方制裁拖入深渊。2024年,通胀率超过40%,里亚尔兑美元汇率跌至历史低点,外汇储备仅剩约1000亿美元。石油出口作为经济支柱,日产量缩减至200万桶,远低于2018年的380万桶。制裁不仅限制了伊朗的能源收入,还切断了其工业供应链,航空零件、机械设备等依赖进口的物资几近枯竭。


美军入侵在即,就伊朗的现状来说,中俄即使派出志愿军也很难拯救

战争一旦爆发,伊朗的经济短板将迅速放大。美军若打击油田或封锁霍尔木兹海峡(全球20%石油通道),伊朗将失去主要收入来源。国内粮食自给率仅60%-70%,储备难以支撑长期冲突。经济命脉一断,伊朗政府如何维持军队和民心?恐怕还未与美军交锋,后方已先乱了阵脚。

伊朗的另一个致命问题是内部安全漏洞。2024年4月1日,以色列F-35空袭伊朗驻叙利亚大使馆,炸死革命卫队圣城旅指挥官扎赫迪等13人。这次袭击精准异常,显示以色列掌握了扎赫迪的准确行踪。此前,2020年苏莱曼尼在伊拉克被美军无人机炸死,同样是摩萨德提供情报;同年,核科学家法赫里扎德在德黑兰街头被遥控机枪击杀,凶手全身而退。这些事件指向一个事实:伊朗高层已被美以渗透得如同筛子。

为何内鬼如此猖獗?伊朗社会的高度割裂是根源。底层贫民反美情绪强烈,但城市中产阶级对神权政府不满,许多人甚至欢迎美以干预。苏莱曼尼死后,社交媒体上不乏伊朗人点赞摩萨德,这些人往往有文化、有资源,易于混入要害部门。2018年,以色列盗走半吨核材料并公开展示,更暴露了伊朗情报系统的无能。美军若入侵,这种“第五纵队”很可能大肆活动,泄露军情、破坏后方,让伊朗防不胜防。


美军入侵在即,就伊朗的现状来说,中俄即使派出志愿军也很难拯救

在军队方面,伊朗的问题也很严重。伊朗是一个少有的,拥有两套军事系统的国家,分别是革命卫队和国防军,两支力量人数相当,却互不信任。前者相当于八旗军,政治可靠;后者则相当于绿营。两者的矛盾源于历史:1979年革命后,国防军被视为旧政权余孽,1980年空军甚至发动未遂政变,导致140人被处决。此后,霍梅尼大力扶持革命卫队,形成双轨制。

这种分裂导致严重的内耗。革命卫队资源优先,掌控先进武器(如“见证者”无人机),而国防军装备老化,F-14战机多已停飞。实战中,革命卫队主打代理人战争,如支持哈马斯“阿克萨大洪水”行动,而国防军存在感薄弱。以色列频频空袭革命卫队据点,伊朗空军却鲜有反击,350架战机形同摆设。美军若入侵,这种各自为战的局面将让伊朗难以组织统一防线。


美军入侵在即,就伊朗的现状来说,中俄即使派出志愿军也很难拯救

伊朗社会的分裂不仅限于军队,还体现在民间。底层反美情绪根深蒂固,但中产阶级和年轻人对神权政府的不满日益加剧。亲美派虽非主流,却人数不少,尤其在城市知识分子中,他们期待外部干预改变现状,认为只要美国推翻了神权政府,伊朗重新成为美国的小弟,通货膨胀、失业都会得到解决。伊朗社会割裂之严重,可见一斑。

去年,以色列对哈马斯、真主党,美国对胡塞武装的打击,已暴露伊朗的妥协倾向。2023年“阿克萨大洪水”后,以色列重创哈马斯,伊朗仅象征性发射导弹,未见大规模反击;真主党被削弱后,伊朗也未全力支援。由此可见,伊朗的军队看似强大,其实就是一只唬人的波斯猫。伊朗确实能打几百枚导弹,但却根本打不准,也不敢打准。生怕给美国、以色列造成了严重损失,会带来更恐怖的报复。

第三节:美军的弱点与伊朗的困局

虽然美国国力举世无双,但美军并非不可战胜,在朝鲜和越南,美军都战败了。这是因为,美军看似强大,却有一个巨大的软肋,那就是持久战。美国害怕伤亡,害怕耗费钱财,最不喜欢做亏本的买卖。正如毛泽东在援越时所说:“敌人强大,你们要避其锋芒,打游击战,积小胜为大胜。时间越长,美国越吃不消。”

而要打持久战,首要一点就是军民一心,各阶层共同抗敌。朝鲜人民在金日成领导下团结抗敌,越南在胡志明指挥下全民动员,两国都以坚韧的意志和高昂的士气,不计伤亡、不计损失,以血肉之躯对抗美军的战争机器。中国和苏联正是见识到这种力量,才会全力以赴下场支援,提供志愿军、武器和物资,最终迫使美国妥协。


美军入侵在即,就伊朗的现状来说,中俄即使派出志愿军也很难拯救

然而,伊朗的情况却截然不同。其内部矛盾之深,注定难以复制朝鲜或越南的奇迹。

在高层,最高领袖哈梅内伊与总统佩泽什基安的矛盾几乎公开化。哈梅内伊主张强硬对抗,佩泽什基安则倾向与美国谈判。2025年3月,佩泽什基安公开表示:“我本打算与美国对话,但最高领袖不允许。”这种政见分歧在战时将导致决策混乱,妥协派的声音绝非少数,一旦战事不利,很可能压倒鹰派,推动投降。

在军队层面,革命卫队与国防军的掣肘由来已久。革命卫队忠诚但专业性不足,国防军技术过硬却不受信任。两伊战争中,双方尚能勉强协作,可如今面对美军的空中优势和精确打击,两者能否统一指挥令人怀疑。革命卫队可能执着于导弹反击,国防军或许龟缩本土,各自为战只会加速溃败。

在民间,反美派与亲美派的对立更加严重。底层贫民支持抗美,但城市中产和年轻人对政权的不满已积重难返。2024年抗议中,反政府口号此起彼伏,若美军入侵,这种分裂可能演变为内乱。亲美派甚至可能充当“第五纵队”,为美军提供情报或策动叛乱。


美军入侵在即,就伊朗的现状来说,中俄即使派出志愿军也很难拯救

因此可以想象,伊朗很难实现全民抗战,反而可能重演2003年伊拉克战争的一幕:萨达姆政权瞬间瓦解,许多民众为美军叫好。

面对伊朗的困境,中国和俄罗斯的支援作用有限。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推动多极化而非阵营对抗。即使出于战略考量提供援助,也更可能是经济支持,而非直接派兵。但战争一旦爆发,美军封锁波斯湾,中俄的物资运不进去,援助只能是杯水车薪。

俄罗斯的情况更糟。2025年,俄乌冲突尚未结束,普京忙于欧洲战场,兵力和资源捉襟见肘。志愿军之所以在抗美援朝中奏效,靠的是地利和对手的坚韧,可伊朗远隔千里,内部又一盘散沙,俄军去了也难有作为。更何况,伊朗在叙利亚的失利已让普京对其价值生疑,2025年邀请以色列参加胜利日阅兵,便是明证。

即使中俄硬着头皮派去志愿军,伊朗的内部分裂和经济脆弱也无法支撑持久战。武器和资金投进去,如同丢进无底洞。自助者天助,伊朗若不能自救,外援再多也无济于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