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雪,CCG 常务理事,TCL文化传媒公司董事长,TCL 公益基金会执行理事长
2月20日的水立方,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题曲《我和你》在奥运五环的标志下再度响起。
那跨越17年的熟悉旋律,瞬间将人带回到那些激情燃烧的奥运时刻。
不同的是,这一次的表演是由7位来自TCL公益基金会项目的少数民族少年、2名受华萌慈善基金会资助出国交流并学成归来的华萌音乐学子和中央音乐学院合唱团组成的一支特别的公益合唱团所演绎。
在这歌声中,一场盛大的签约仪式被大家共同见证。
国际奥委会主席托马斯·巴赫现身签约台时,这场合作的分量已无需多言——TCL正式成为奥林匹克全球合作伙伴(The Olympic Partner,“TOP”)中第三家中国品牌。
与人们常规认知不同的是,要成为奥林匹克全球合作伙伴,考验的不只是资金实力,还要有契合奥林匹克运动精神的企业理念,这点在TCL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的开场致辞中得到了充分印证。
“TCL期待通过与奥运会的合作,以科技赋能体育,以体育连接世界,让智能产品与科技更好地为运动员服务,让新型显示为全球用户带来沉浸式观赛体验,让奥运会迈向全新的科技篇章。”
奥委会主席巴赫也强调,这是双方合作的新起点,更是TCL与奥运精神共创未来的一次创新表达,“TCL加入奥林匹克全球合作伙伴计划,这是我们共同征程中的又一座里程碑。”
乡村学生站上“奥运”舞台,是TCL“敢为不凡”的品牌理念与奥林匹克“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精神的完美契合。正如TCL四十多年变革历程所诠释的,“敢为”是敢为人先、开拓创新的勇气,是每个人追求卓越的决心;“不凡”是用科技成就每个人的生而不凡,这种与奥运精神的同频共振,在孩子们的歌声中得到了最动人的演绎。
当TCL选择了这种方式,作为这场重量级发布会的开场,我们看到了容易被大多数人忽视的一点:奥运精神不是由胜者定义,而是看见所有生命力。TCL重塑了“卓越”的定义——不仅是个人突破,更是群体共进。
一次打破常规的奥运签约
回看这场别开生面的签约仪式,不难看出,近些年来奥运精神正在因更多普通人视角的叙事而不断深化,展现出更为多元和包容的一面。
多少人还记得巴黎奥运会的乒乓球混合双打颁奖仪式上令人动容的一幕,中国乒乓球选手孙颖莎在乒乓混双颁奖后,主动提议领奖台上的中国、韩国、朝鲜的选手们一起自拍合影,一张挤满了年轻脸庞的自拍背后是超越国界的友谊和团结。
可见,唯金牌论已经是陈旧过时的语境,奥运精神的核心在于不断挑战自我、追求卓越,同时越来越强调在全球范围内促进和平与团结。它超越了国界、种族和文化的界限,成为连接全世界人民的桥梁。
而从赛场内到赛场外,这种奥运精神的连接还体现在奥运会逐步提升对公益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国际奥委会设立了奥林匹克难民基金会,为全球难民提供安全的体育运动机会,也为奥运会这一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体育IP注入更多和平、友谊和尊重的人道主义价值。
当蒙牛带领“希望工程·蒙牛少年足球公益行”夏令营集训中被挑选出来的11位足球少年去巴黎奥运会观赛研学,当阿里巴巴携手北京冬奥组委开启了公益跑活动,这种营销范式的迭代,标志着奥运营销已从流量争夺战转入价值观融合共生的新阶段。
因此,国际奥委会选择TCL成为全球最高级别的合作伙伴,不只是看到了TCL全球化发展成就,更因其在公益领域多年的践行,才是对奥运精神的进一步诠释和深度共鸣。主管TCL品牌、公益和ESG工作的TCL科技集团副总裁魏雪对此深有体会,这位有着20多年经验的资深公益人喜欢引用特蕾莎修女的话“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正是在这样“以小见大”的善意驱动下,魏雪把公益融入了TCL的企业基因,正如她所说:
“公益是符合企业长远利益的行为,也是一个企业基业长青的基石,这也是把个体的成功,转化为公共价值的一种方式。”
奥运会通过体育运动,致力于建立一个和平、更美好的世界,这和TCL希望通过科技的力量,助力打造一个和谐、可持续、共赢共生的美好世界,其实是殊途同归的使命和愿景。
把每一场公益都当作奥运
当我们去梳理奥运会的关注点与TCL公益行动中的一致性,看到的是三张一样的底牌:技术理念、潜力挖掘和前瞻视角。
从体育场上助力运动员突破自我到提升全球的观赛体验,每个环节都离不开科技支撑,可以说,科技是奥运会不断扩大影响力的第一引擎。
看懂了这层,就能理解TCL坚持要在全国开展“TCL光伏低碳校园”项目的用心,在TCL中环“G12+叠瓦”等光伏技术的科技驱动下,不仅为学校带来清洁能源和光伏教室建设,还能作为环境教育的实践基地,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为乡村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用TCL科技集团副总裁魏雪的话进一步解读,就是科技始终要以人为本,这点在奥运和公益里都已经被充分证明,只有为人才发展创造机遇,才能让每一份投入都激发出更持久深远的社会价值。
“把科技赋予向善的力量的时候,就会产生温度,这种温度来自我们科技企业对科技、对善的理解,TCL希望用科技的力量去创造出充满温度的人间,同时也让受助人感受到科技的强大和科技带来的巨大改变。”
由此可见,科技赋能本质上是为了更好地“授人以渔”,那么,代表着未来的青少年就成了最值得发掘的潜力。
为了激励全世界的年轻人参与体育运动,国际奥组委从2010年起,已经连续举办了8届面向14-18岁年轻人的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无独有偶,TCL在公益项目上也高度关注青少年的发展。
在奥林匹克全球合作伙伴签约仪式上领唱的刘晓悦、余阳,就是在华萌慈善基金与中央音乐学院共同发起的“音乐·梦想·交换”项目的支持下,交换至意大利罗马圣契利亚音乐学院深造归来的首批华萌音乐学子。
华萌慈善基金会成立于2021年,其前身是2007年TCL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与夫人魏雪设立的华萌基金,累计资助了近1700名学生,这种素质教育培养的公益新范式,无疑是将偶然的幸运转化为可复制的成长路径,让更多有才华的年轻音乐人得到教育资源和平台倾斜,在更广阔的舞台上突破自我,以艺术的形式传递公益价值。
此外,越来越多的女性力量,在推动着奥运走向和谐公平。2024年的巴黎奥运会第一次以女性为logo,也是第一次实现男女运动员参赛人数完全相同。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说,“这是奥运会甚至体育史上最重要的女性时刻之一。”
这也是TCL倡导的人文关怀,能在这个当下极具前瞻性的社会议题和奥运达成一致,得益于魏雪始终以更多女性视角的欣赏与尊重,带领TCL公益基金会以平等的姿态解决受助人的困境,也让我们得以看到女性力量在奥运与公益场域的同步崛起。
与奥运共进,在全球范围内倡导女性价值,TCL在2021年成为FIBA全球合作伙伴后发起了“TCLforHer”项目。除了和FIBA合作“Break & Believe”行动专注青少年女篮公益,还在4年间坚持拍摄以赛场内外的女性之美为主题的短片,推向全球市场。
正如奥林匹克赛事汇聚全球力量推动人类进步一样,TCL以科技创新为底色,集结资源为教育、女性关怀等领域注入持久动力。当光伏板在校园楼顶构成绿色发电矩阵,当华萌音乐学子在奥运舞台领唱,这些场景与奥运健儿在赛场上打破纪录同样具有深远的启示性和影响力。
领航全球的可持续未来
一步一脚印,“科技普惠,人文向善”的理念贯穿了TCL的公益版图,让TCL超越了科技品牌定位,成为了践行社会责任的标杆。
在牵手奥运这样的世界级IP时,多年积累的公益成果,成为了TCL最有说服力的“国际名片”,也为其赢得更深层次的国际认同。
在奥运这个汇聚全球目光的舞台上,TCL借公益行动所传递的和谐、公平与女性价值理念,得以向世界深度渗透,当企业将科技硬实力、市场地位转化为撬动社会议题的行动杠杆时,商业价值便拥有了穿透文化壁垒的力量。
这种选择,让TCL跳出了“赞助商”的工具性角色,转而成为全球议题的共建者,领航全球的可持续未来。自此,奥林匹克全球合作伙伴这一身份有了新的战略内涵——以人为本,用科技改变世界,以创意感动生活,去抵达人类共同价值的应许之地。
文章选自虎嗅,2025年2月26日
CCG 图书
● 出版 | 中信出版集团
● 作者 | 王辉耀,苗绿
图书介绍
《21世纪的中国与全球化》首先梳理了全球化的变迁与理论发展,从技术与人本等新的视角观察全球化,并做出全球化的界定,总结了后疫情时代新型全球化具备的特征,然后对中国融入全球化的历史与现实进行了全面总结,用数据与事实说明,中国正在从全球化的受益者发展为反哺者,正在通过自身发展推动全球化进程,并尝试承担起更多国际责任,为全球治理创新贡献方案。作者对全球化发展的理论和文献做了梳理,回顾了全球化在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历程,指出全球化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本书从第四章开始,两位作者对中国推动全球化实现包容性和公平性发展的路径进行了探索,通过发挥中国的优势和特点,让中国为全球化发展注入新动力。作者基于长期的研究以及与国内国际、官产学各界有影响力重要人士的对话交流等,对中国的全球化发展路径及全球治理创新等形成了新的思考,提出中国推动全球化发展的三大支柱与七大路径。
● 出版 |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作者 | 王辉耀
图书介绍
本书深度剖析了中国在全球化浪潮中的角色演变与抉择,及其对全球未来的影响。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回顾了中国融入全球化的历程,展示了中国从一个封闭的农业国家逐步转型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过程。书中详细探讨了中国在贸易、投资、跨国企业崛起等方面的角色变迁,以及教育、人才和文化纽带在这一进程中的重要作用。第二部分探讨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崛起及其对全球治理的影响。作者分析了中国在多极化世界中的地位变化,风云激荡中的中国外交,中美关系的复杂性,以及中国在崛起的、更加一体化的亚洲中的角色。同时,还讨论了中欧关系的发展与挑战。第三部分审视了多边主义面临的挑战和改革。书中探讨了如何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寻找自由贸易的发展方向,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通过这些讨论,展示出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积极参与和贡献。
● 出版 |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编著 | 王辉耀、苗绿
图书介绍
《对话世界:理解新时代的全球化》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全球化发展史”回顾了全球化的历程,从古代贸易到现代经济转型,探讨了全球化的起源与演变。通过与耶鲁大学教授瓦莱丽·韩森、《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和《世界是平的》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的对话,揭示了全球化的多层次发展。第二部分“弥合全球不平等与赤字”探讨了全球化带来的不平等和治理赤字问题。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安格斯·迪顿、巴黎和平论坛主席帕斯卡尔·拉米、亚洲协会副所长温迪·卡特勒等嘉宾,分享了他们对全球经济不平等、贸易体系和制度改革的看法。第三部分《权力转移与大国关系》分析了21世纪的权力转移和大国关系,特别是中美关系的复杂性。通过与哈佛大学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软实力之父”约瑟夫·奈、布鲁金斯学会主席约翰·桑顿等专家的对话,讨论了大国竞争、合作以及全球治理的未来。
● 出版 | 中信出版集团
● 编著 | 王辉耀
图书介绍
作为海内外决策层和广大公众理解中美关系时广泛引用的框架,“修昔底德陷阱”将成为未来几十年对全球秩序有决定性影响的问题。在与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的对话中,格雷厄姆·艾利森就中美关系和中美地缘政治竞争、中国崛起、美国外交政策、美苏关系、全球地缘政治、核武器、朝鲜问题、新冠疫情及影响等议题进行了深入阐述;全面、系统性地展示了艾利森对“修昔底德陷阱”和中美经济、金融、科技、军事、外交等多个方面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和竞争的看法;深入而透彻地分析了中美双方实力的变化,以及发生战争的风险;坦诚而直率地提出了跨越“修昔底德陷阱”的方法和建议。
● 出版 | 中信出版集团
● 作者 | 王辉耀,苗绿
图书介绍
《我向世界说中国》是由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和秘书长苗绿基于“世界新格局下的中国对外叙事及话语权重塑”问题研究的重要成果,由中信出版集团出版。据悉,该书讲述了全球化智库近年来立足芒克辩论会、慕尼黑安全会议、巴黎和平论坛、达沃斯论坛等知名国际舞台,与各国政商学界知名人士畅谈国际时局与未来趋势,回应各方对于中国的关切和质疑,诠释中国的发展模式,降低外界对中国的误解,通过多层次、多主体、多元化、多渠道国际交流及传播,以全球视野讲述时代中国,积极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生动故事。同时,本书立足国际形势变化和全球传播新格局,针对中国应当如何开展对外交流和传播工作、如何创新外宣方式讲好中国故事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