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公众号“鸽子定居的远方小镇”,原文标题为《 <动感新时代> 已经停刊十年了》
作者 | 黎远霖
01
多年以后,漫画家姚非拉仍会想起许多年前他在一个第一天认识的怪咖家里过夜的晚上。那时他已经在《画王》发表了作品,初入漫画界,稍稍有了些名气。一日有人托朋友转话,称“有一个“拥有很多很多很好看的动画和原版漫画的人”想要见见他。
说到姚非拉,必须提一下永远的梦里人(图源:豆瓣)
很快,他就在一间“一地原版漫画和游戏卡、手柄、光盘的阴暗房间”里,认识了那个“想要见见他”的,傲慢而头发蓬乱,一脸冷漠的瘦子。两人着实不对脾气,见面就不咸不淡地吵了一架。几乎不欢而散。
但住得很远的姚非拉,当日不得不留宿于此。正欲睡时,瘦子倏忽抽出一张纸,让他画上几笔。姚非拉忍气吞声地画了两页草稿,瘦子也没说什么,关灯便睡。
接着,在黑暗中,他问道,能否交个朋友。
在事后回忆中,姚非拉将自己二人比作了《阿Q正传》中的赵秀才与假洋鬼子,“成了情投意合的同志”,决意“咸与维新”了。
过了两年,那个瘦子主编了一本震动了全国动漫界的书,《Magic地带》。
这个“头发蓬乱”的瘦子,后来有一个更为人所知的别名:Akira。
02
1994年12月号的《电子游戏软件》杂志是一期非常特殊的杂志。按照刻板印象,电玩玩家大多也是喜欢动漫的,所以电玩杂志上会刊载几页漫画并不稀奇。
但奇就奇在,这期杂志的后半部分整整32页全是漫画,几乎找不到比这更适合用“喧宾夺主”来形容的场景了。
这期刊载的漫画是神崎将臣的《街头霸王2·隆》。原本《电软》的编辑们考虑的是,既然“电玩迷也喜欢动漫”,不如新开一个相关的栏目。而作为游戏杂志,刊登与游戏有关的漫画再合适不过。结果读者反应却意外地冷淡。
其实按照今天的视角来看,这嵌字要被拖出去打的(图源:Archive.org)
或许是读者反馈起到了作用,下一期,1995年1月号的《电软》上,一位名叫XYM的作者执笔的专栏《三栖人》取代了漫画连载。所谓“三栖”,便是“动画、漫画、电玩”,言下之意,这个专栏是要聊聊电子游戏和动画漫画的关系。而第一期聊的就是《龙珠》。同年7月号,专栏第一个专题完结了,XYM顺势换了个笔名,Akira。而他也将以这个名字而闻名。
《三栖人》第一期(图源:Archive.org)
一个反直觉的事实是:Akira的《三栖人》实际上是中国第一个系统性介绍日本动漫知识的专栏——尽管自80年代起,日本文化作品就已大量涌入中国,90年代初以海南摄影美术出版社为代表的出版商更使盗版漫画在城市中随处可见,但直到Akira的出现,始终没有人对这些作品进行过系统的梳理和专业的解读。
就连从业者也可能一知半解。漫画家姚非拉就回忆过,作为《画王》出来的作者,刚到北京的时候他就上了央视节目大谈漫画,但不仅没听说过谁是“美树本”(美树本晴彦,初代《超时空要塞》人物设定),甚至“还不曾见过蘸水笔和原稿纸”。由此可见一斑。
03
《电软》主力编辑索冰(King)自立门户创办《电子游戏与电脑游戏》后,已经改名Akira的XYM也随之而去,《三栖人》栏目就此中止。
此后《电子游戏软件》推出了国内第一本日本动漫专业图书《Magic地带》,用二百页的厚度以及至今都不落伍的深度动画解析成为了动漫杂志的教科书。
而《三栖人》专栏作者Akira回归担任了责编(图源:Archive.org)
与之针锋相对地,《电子游戏与电脑游戏》(即“电电”),则很快推出了《梦幻总动员》。这本与《Magic地带》对标的杂志最终停刊于2005年,但从中走出的各位编辑与作者则一路开枝散叶。入二十一世纪后,动画爱好者们耳熟能详的《二十四格》、《动画基地》、《动漫贩》乃至延续至今的《二次元狂热》均可溯源至此。
《梦总》最早试刊三期,最后于2000年1月正式成刊,再后则挂靠《科园月刊》以出版
不过,《电电》、《电软》系的爱恨情仇之外,《漫友》则独自美丽。这本32开的小册子创刊于1997年,不过其定位逐渐从资讯杂志转向了原创内容,尤其是2004年开始,《漫友》举办的金龙奖,成为了一代中国漫画家的摇篮。
在市场那双无形之手的推动下,中国动漫资讯杂志来到了数量井喷的新世纪。
04
1999年,《Magic地带》震撼了当时的中国动漫圈,但此后《电软》只是出了一本原创性不是很足的增刊《三栖人》(与原来的栏目同名),在相关话题鲜有作为。
直到2002年底,曾担任《Magic地带》责编的Akira从深圳回到北京的《电软》编辑部,筹备了一份聚焦“动画欣赏与导购资讯“的杂志。乘着势头凶猛的兄弟刊物《电玩新势力》的东风,就叫《动感新势力》。
2003年2月,《电子游戏软件》封底的广告页就是这份新杂志的宣传:
“动心”这个称呼其实在杂志还没出版就有了(图源:Archive.org)
《动感新势力》是首家明确以动画为导向,以动画为对象出版的杂志,与动漫并行的各类资讯杂志有所区别。作者团队十分豪华,早期除了自身的编辑Akira,Jedi、小狼等,还有基督山伯伯(落落)。晚期则有浅色回忆、两色风景、白熊等至今尚在其他领域活跃发声的作者。
“你说的是这个吗?” 在提到《动感新势力》时,一位同事热情地(深夜!)打电话给我,还拍摄了这本《动心》的创刊号, “一直到最后一期我都买了!”
《动心》在杂志形式的探索上是大胆的,它并没有辜负自己“光盘媒体”的身份。有不止一位读者在接受访谈时提到,尽管自己也喜欢《动心》杂志上的各档栏目,但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光盘中的“动心MTV”。
动心MTV是《动心》光盘杂志部分的主打节目,也可以认为是国内MAD(动画音乐剪辑影片)的先行者。主编Akira早期兼任视频编辑,建立了一套即使是以今天的视角来看也有些苛刻的剪辑标准。他希望,动心MTV能在几分钟内让观众对作品画风、人设、剧情等形成一个基本的认识,“让观众能有想看原作的冲动”。
“动心MTV”的水印一度出现在各类点歌台上
而DVD最后的音频节目“动心一刻声乐版”,则踏入了如今所说的“播客”的领域:由雪拉和小狼两名编辑念出热情的读者来函并作出回复,通常有30-40分钟左右,和现代流行的播客形式别无二致。
同样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后期市面上不少同类杂志也和《动感新势力》一样附送动画音乐CD碟,但多半使用的是网络上寻找的MP3资源。但《动心》编辑部则一直坚持从日本采购原版CD抓轨刻盘,保证音源的质量足够好。
也是凭借着精良的制作,《动感新势力》坐上了动漫杂志界毫无疑问的头把交椅——巅峰时期,《动心》的月销量逼近三十万,远超第二、第三名销量之和。
对《动心》来说,那是最好的年代。
05
2010年9月动新编辑部和母公司北京次世代文化发生了严重的分歧,Akira率领原班编辑团队(即“动心工作室”)出走,杂志改名《动感新时代》。
按照Akira本人的说法,独立之后“可以自己玩了”。原本在次世代的时候考虑到成本问题,很多大胆的设计是难以采用的。在独立之后,《动感新时代》杂志印刷甚至开始大量使用成本更高,但表现效果更好的专色油墨。
自负盈亏后商业模式也更加成熟,从原来单纯的卖光盘杂志渐渐转向了在赠品与高清资源上做文章。各类动辄30-50元(甚至更高)的豪华版、特别版以及增刊,实打实受到了读者的欢迎。
2012年的《钢炼》特刊售价75元,附赠的周边是一个画着人造人标志的保温杯(图源:Archive.org)
编辑部还从北京搬到了Akira的家乡上海,似乎一切都更在掌控了。
《动心》这条小船在船长Akira的指挥下,已经成功度过了险滩,来到更宽广的水域中了。
但随后便是惊涛骇浪。2013年10月,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联合发出通知,部署自10月中旬至12月中旬在全国组织开展非法报刊专项治理“秋风”行动集中打击非法报刊、非法网络报刊、非法报刊机构和假记者,深入整治违法违规编印传播的内部资料性出版物、固定形式印刷品广告,严肃处理出租、出售、转让出版权及“一号多报(刊)”问题。
当月月底,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公布一批非法报刊目录,几份年轻读者比较熟悉的二次元杂志赫然在列:没有刊号的耽美刊物《菠萝志》,以及以音像制品专用书号出版的资讯杂志《绝对领域》和《动感新时代》。
《动心》为此启用了希望出版社的《动感DVD》刊号,几经周折,甚至在总第135期作为动漫周边水杯的配套赠品上市。
但这些曲线救国的办法最终还是没能让《动心》继续下去。在2015年的年初,编辑Archer在贴吧发出了一则停刊声明。
这则停刊声明仍可在百度动感新时代吧首页看见,直到今天还有人回帖
06
其实,《动心》的停刊是必然的,即使2013年的“秋风”行动并没有勒令《动心》停刊,或者2015年刊号批了下来,《动感新时代》也很难走得更远了。
就如同大家感叹《动心》停刊的时候所说的那样,一个时代已经过去了。
一位读者当年感叹道
在5G网络已经普及的2025年,“天翼3G太快了“已经成为讽刺网友发过时消息的反语。但我国2009年才开始发放3G网络拍照,2010年中国平均上网速度只有857kbps,而互联网的普及率尚不到35%。更不消说2002年以前,全国使用上ADSL宽带的都少之又少。
与此同时,DVD 机几乎已成为家庭标配——早在2005年,中国城市消费者的DVD 机拥有率就已超过 70%。这使得世纪初希望获取资讯的动漫爱好者,几乎只能依赖各类杂志,以及随刊附赠的 VCD 或 DVD 光碟。这些光碟除了杂志编辑自制的节目外,通常还包含当季最新的几集日本动画。
当然,都是盗版动画。不过也根本没有什么正经的正版渠道可以让读者接触最新的日本动画。而日本动画的正版化进程直到 2012 年,Bilibili 斥资购买《Fate/Zero》版权并引发广泛关注后,才真正进入大众视野。
2012年B站甚至在Facebook都发帖宣传了Fate/Zero开播的事情
这些作为正规出版物出版,却又名副其实的 “盗版碟“也就成为了一代人对日本动画的启蒙。
但随着带宽提升、光纤入户和移动互联网的到来,这些都一去不返了。
更便捷的互联网带来了更强大的视频网站,更丰富的社交软件,以及人人都可发声的自媒体。一名对动漫感兴趣的网友可以轻松地从各类媒体处获得自己需要的资讯与资源;版权意识的提升与视频网站的发展让受众更趋向于在线观看动画;而大幅提升的网络带宽甚至使得从网上下载无版权资源都变得更加方便了。至于淘宝之类的购物平台,则使得购买动漫周边不再需要拘泥于杂志赠品。
还是以《动感新时代》为例,据透露,在停刊前夕,《动心》的杂志销量仍可保持在每月10万份以上,尽管比起高峰期减少了近三分之二,但终究不是一个小数目。“网络的冲击才是(决定停刊)最大的原因”。
作为行业头部的《动心》尚且如此,其他杂志的命运更是可想而知。
07
本来这篇文章是准备当投名状的,但可惜似乎不太对人胃口。不过也好,这样我就可以随便写写。
当然,是把我觉得写了不发出来会比较可惜的部分凑到了一起,大致组成了这么一篇文章。所以文章开头跳出来一段姚非拉,跟全文基本脱节——单纯只是我想要写一下这个故事。但还有许多有意思的,可惜没能发出来。
本来针对《动感新势力》这个话题还有许多可写,但写着写着似乎就变成了掉书袋,在故纸堆中翻找资料了,我自己也越发觉得没意思,不如就此为止。
但最可惜的还是没能好好和原来编辑部的AYA好好聊一聊。
”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
现在哔哩哔哩上仍有一个名为“动心工作室”的账号在上传高清的《动新》的光盘杂志内容,到现在已经上传至第102期了,而这个账号目前就是AYA在运营。所以为了写这篇文章,我加了他的QQ,但只是问了些不痛不痒的问题。有些稍微深入的问题并没能继续下去。
比如《动心》的版号,在被问到动心编辑部最后究竟是与哪家出版社合作的时候,AYA告诉我这个问题“没有办法配合,很多事情我也不大清楚”。我不能判断究竟是真的不清楚,还是他刻意回避了问题。最后我也没能问更多。
啰嗦了许多,最终还是把它发出来了。
而且你都读到这儿了,祝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