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将这里震碎,又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将陌生人团结起来。
全文4448字,阅读约需9分钟
新京报记者 丛之翔 左琳 彭镜陶 赵敏 秦冰 实习生 武亮亮 编辑 杨海 校对 刘越
3月28日下午那场7.9级地震,把Sky Villa(天空公寓)里几乎所有的生活细节都甩了出来,挂在墙头的粉色毛绒玩具、散落满地的涂鸦画、在风中飘荡的投影幕布,以及被挖出后依旧金光闪闪的佛像。
这栋位于震中缅甸曼德勒市的公寓,原本由4栋11层楼房相连,房间400个左右,居民们可以在楼里健身、游泳、美容,或是去屋顶酒吧喝一杯。因为安保好、供电充足、交通便利,这里很受当地生意人青睐,也吸引了不少华人、华侨。在周围一众低矮、简陋的普通民宅里,它显得很突出。
现在地震毫不留情地将它摧毁,除了A栋最上面的5层楼勉强保持建筑结构,其余的部分全部坍塌、破碎,成了废墟。“像薄饼一样。”救援人员说。
没人清楚里面究竟埋了多少人,寻人的消息从一个微信群流转到另一个。余震不断,缺少防护的人不敢轻易上前,只能围在瓦砾边徒劳张望。
灾难将这里震碎,又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将陌生人团结起来。人们自发组织收集信息、捐款、准备物资,支持从远方赶来的各路救援人员,连夜搜寻废墟下的生命。
截至当地时间3月31日8时,中国救援队共在曼德勒市成功救出4名幸存者,其中3名来自Sky Villa。她们是一名5岁的女童、一名孕妇和一名29岁的女孩,在被埋压60多个小时后,活了下来。
▲3月30日傍晚,Sky Villa公寓的救援仍在继续。新京报记者 丛之翔 摄
━━━━━
“完美”的公寓
初到曼德勒的人,大多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悠闲。
它在缅甸中部,是沟通上下缅甸的重要枢纽,两面环山、两面环水,曾是缅甸最后一个王朝的都城。相比于原首都仰光,这里的政治气氛更宽松,吸引了不少华人华侨聚居,因为华侨众多,又被称为“侨城”。
28岁的华裔青年林凯跟随母亲从缅北的战乱中逃来这里,尽管曼德勒不是家乡,但他格外喜欢:“这是一个非常包容的城市。”林凯评价,它能容得下各类宗教信仰。
即便是强震过后,新京报记者也能在郊外村道上看见老婆婆在树荫下乘凉,身前摆满竹编的扫帚和筐子;男人们穿着格子花的彩色“隆基”裙,在路边澡堂冲凉;公路间数米宽的绿化带种着芭蕉和棕榈,大人在草坪上席地而坐,一边吃饭,一边看小孩在旁打闹。
可事实上,大部分居民已经失去了家。他们的“房子裂了,以后再不敢住”,只能露天休息。到了晚上,穿城而过的河边摆满了密密麻麻的蚊帐与帐篷。
从郊外到市中心,灾难变得愈发具体、强烈——被震掉顶的佛塔、玻璃碎尽后仅存的广告牌,以及那些不经意间就出现在繁华街边,却已无法辨别原貌的建筑废墟。
▲3月30日,Sky Villa公寓部分建筑已变成废墟。新京报记者 丛之翔 摄
最引人注目的就是Sky Villa。
曾经,它是所在区域最庞大的建筑,住户们喜欢它,因为这里有24小时安保。普通民居大多是平房、临街,打开门就能看见往来不断的摩托车,财产和人身安全都是问题,而入住Sky Villa,“出去关好门就行,安保很放心。”一位住户说。
供电充足和交通便利也充满吸引力。居民们说,2021年缅甸政局突变,此后曼德勒的供电就很不稳定,每天供电时间只有四五个小时,电价也飞升。可在炎热的缅甸,一年四季都离不开空调,居民们只能自备太阳能板蓄电池。Sky Villa有大型燃油发电机,这种外形酷似集装箱的彩色方盒子发电功率较大,可以为居民们提供充足的电量。
这些优点,让39岁的华侨杨新决心买下公寓B栋10层的一间房。她在2017年来到曼德勒工作,平时以投资为生,翡翠是众多项目中的大头。现在她已经在公寓租住快一年,觉得很舒适,然而最近翡翠生意不好做,她只能暂时打消买房的念头。地震发生时,她和邻居一起跑下楼,却被困在楼梯间。
▲平时为Sky Villa公寓供电的发电机。新京报记者 丛之翔 摄
30岁的华侨阿浩住在杨新楼下两层,他在曼德勒从事翡翠生意多年,每两个月去帕敢进购一批原石。3月28日那天下午,他正在购买原石,听说妻儿和保姆因为地震被困在废墟,便立刻赶回曼德勒,直到3月30日晚上,他还没有听到家人和保姆的消息。
住在D栋505房间的华侨杨丽清,则被朋友亲眼看到倒塌的公寓将她掩埋。杨丽清的堂弟至今不敢相信,“28岁漂亮懂事、孝顺长辈、捐钱做善事”的堂姐就这样失联了,明明地震之前的20多分钟,她还在朋友圈推销翡翠。
“她做翡翠生意,从18岁就开始往返于曼德勒和中国瑞丽。”堂弟不常与她见面,只知道杨丽清平时会直播,也帮别人收货、买货、找货,收入还算不错,和她一起被困的还有朋友明艳珠,也是位华侨。她们的名字几乎出现在每个社交平台,但直到3月31日,仍然没有消息。
━━━━━
等待
现在,这里称得上是当前最复杂的废墟。
缅甸湖南商会秘书长李建军在地震当晚就来查看情况,这里是当地最多中国同胞聚集的地点之一,他想知道他们怎么样了。
“一看就知道,肯定会有很多死伤,太严重了。”李建军说,居民们告诉他,当时楼瞬间垮下来,有人用中文、缅语大喊救命,但余震不停,没人敢上前。天已经黑了,手电筒亮着,有人忍不住了凑上去,立刻被旁边的人劝住,几百号人围在废墟旁,不知道可以做什么,只有等待。
华侨老万的朋友就住在这里,3月29日一早他急迫地赶过去,却只能带着绝望离开。黄色的墙皮、建筑碎屑、破烂的家具堆在一起,巨大的石板连片压住通道,“我无能为力。”缅甸本地的队伍开始救援,却只找到几十具遗体,他们被送去火葬场和医院的停尸房。
这样的情况到了3月30日,依然没有太多改变。由于余震不断,救援队伍只能先在垮塌的部分搜寻,这些震动还带来了次生余火,冒出的浓烟让搜救变得缓慢。蚊子往身上撞,轰都轰不走。
▲Sky Villa公寓附近,散落在地面上的儿童画作。新京报记者 丛之翔 摄
要命的还有天气。
几乎每位初来者都会中暑,冒汗、头晕、口渴,只能不断喝藿香正气水或电解质水。超过40摄氏度的气温让蒸好不久的米饭发酸,地震前,大街上的水果摊飘散出的香甜气息,现在被浓烈的尸臭味代替。
3月30日,和救援人员一起在现场等待的,还有那些失联者的家属。
李建军看到很多人站在旁边哭,他们发现李建军认识救援的人,就凑过来报上失联家属的身份信息,希望他能帮帮手,找一找。
杨新的男朋友赶来了——地震发生时,他刚结束和女友的通话,现在,他徒手爬上11层废墟,手擦破几块皮,从楼顶的破洞往下望,看到了女友的餐桌和佛经,但人不见踪影。
杨新的好友周琳也在第一时间赶来。她们在一次朋友聚会上相识,在周琳眼里,杨新性格开朗、热情,无论什么事都会耐心倾听。两人都是虔诚的佛教徒,经常一起去寺庙祈福,她守在这里三天了,每天为朋友默诵经文,希望朋友还活着。
▲周琳正在等待埋在废墟里的朋友被救出。新京报记者 丛之翔 摄
废墟旁,65岁的当地男人吴泰昂(U htay aung)则显得沉默,他在公寓旁边的一栋宿舍下乘凉,满眼血丝,一动不动地盯着面前的搜救,等着他23岁的小儿子出现。
地震时,小儿子和哥哥一起在6楼给他们的老板看店,意识到地震两人迅速下楼,在楼倒塌前跑了出来。但本已经安全的大儿子看见一位婆婆从楼上摔下,就立刻返回去背她;小儿子也跑回了公寓,为了救一位母亲和她的孩子。大儿子背着婆婆往外跑时,第二次猛烈震动袭来,公寓继续垮塌,将五人压在废墟下。
次日救援队到场后,被压在废墟下的大儿子听到碎块松动的声音,便大声呼救,用力向外爬。“本来小孩才能过的洞,他这个有点胖的人竟然钻了出来。”吴泰昂说,大儿子能生还,是因为背着的婆婆帮他挡下了坠落的重物,尽管他的两条手臂已经挂满血痕,背部也严重擦伤,尖锐的碎块擦去他的一块头皮。
他忍着疼,在废墟外等了一夜,但还是没有等到弟弟的消息。
现在轮到吴泰昂等待了,因为救援人员要先抢救同层的一名孕妇,他必须再等等。他没有催促救援队员,而是和亲戚蒸煮了一大锅米饭,配上花生米,盛好带来现场送给救援队员吃。
在现场,又一次发生地震,救援队员和围观的当地人散开避险。他没有跑,仍坐在宿舍地板下方的空档,“我只有(3月28日)地震时感到害怕,那是我第一次遇到这么大的地震,之后不会再害怕了。”
▲3月30日夜间,救援人员正在Sky Villa公寓的一侧展开救援。新京报记者 丛之翔 摄
━━━━━
默契
更多时候,救援现场是嘈杂的,镐头敲击废墟、大型机械引擎和燃油发电机的嗡鸣混杂在一起,说话都要尽量大声。但有时,这里又会突然安静,静得只剩鸟叫。这样的时刻,是救援人员在确定是否有人用敲击声求救。
玻璃碴摩擦鞋底、焦急的来电铃声,甚至是抓一抓袖子,都会在那时显得不合时宜,然而,每当救援人员要求静音,所有人都会停下一切,屏住呼吸地听起来。
人们从没像现在一样团结、默契。
曼德勒的云南会馆成了华人受灾信息集散地、接待中方救援人员的大本营。各种人汇聚在这儿,刚读高一的华裔女孩担任翻译、搬运工兼人形扩音器;即将毕业的珠宝专业大学生,一天开车往返救援现场、大本营数次,送物资,接送人员;穿西装胸口插金笔的老板、头戴安全帽的工头和T恤胸前印着LOGO的企业主……他们不提别的,只问两个问题:“缺什么?”“送到哪?”
“我有钱、有物资,就等你们来救援了。”一名当地企业主握住救援人员的手说。
▲Sky Villa公寓废墟上,散落着住户的衣物、草席和一枝花。新京报记者 丛之翔 摄
人们盼望奇迹,可奇迹很难。
一位救援人员因为连续三次差点救出幸存者,最后却只摸到一具尸体而崩溃。队友劝了他很久,他听不进,但当两个寻亲者刚一开口,他立马又捣鼓起生命探测仪。
华人吕菲的8岁的大女儿、保姆、亲戚家的一位男孩都被埋在了这片废墟——这曾是他们2024年从家乡腊戍搬到曼德勒后精心挑选的家。她和丈夫、其他华人徒手搬运碎石块,但还是无济于事。她的一位姐姐把群昵称改成了“sky villa C 栋8楼被困3人”,在各个平台发布寻人照片。那是有着一双大眼睛的小女孩,穿着校服、梳着刘海,两只手捧着一张中文奖状,上面写着“最佳形象奖”。
尽管亲人失联,但她们没有停歇,吕菲又和两个姐姐加入到帮忙救援的队伍中。“Sky Villa需要风油精、小风扇”“Sky Villa 需要止血带、消毒水”“Sky Villa 需要N95口罩”……她们在朋友圈、曼德勒救援群里,四处发布救援消息。她们不想放弃。
3月30日,救援人员在搜救时,听到一块楼板下传来呼救声。拍摄的视频里,救援人员给瓶装水插上吸管,伸过缝隙,让楼板下的几人轮流喝水。
“管子再往上翻点,我够不到。”那是视频的最后几秒,但还是被周琳认出是杨新,她高兴得脖子发红,又哭又笑。现在,她只要等。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除李建军、杨丽清、明艳珠、吴泰昂外,其他人物均为化名)
值班编辑 康嘻嘻
星标“新京报”
及时接收最新最热的推文
点击“在看”,分享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