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识局了解到,克拉屈滨可表现出长达一年的药物治疗作用。在起始治疗的前6个月内最多只需要服用6天药物(两个3天疗程),6个月后根据临床医生判断每6个月按需给药。
“平路走都走不了一会儿,就没劲了”
“说话,说多了的时候比较累。”
“医生,我妈妈这病三十多年了,眼皮有没有希望抬起来?”
2024年,央视的一档医疗纪录片聚焦在了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的发病不分年龄、性别,开始是看东西出现重影,眼皮抬不起来;过了几个月,走着走着人忽然没了力气,直接瘫倒在了路上;再过阵子,喝水、吃饭、说话,就连最基本的呼吸都成了困难。
有患者这样形容:“一粒米、有时候一片韭菜叶子都能把人给卡死。”
这种疾病被称作重症肌无力(简称MG),是神经和肌肉间“接触不良”导致。重症肌无力2018年在我国被列为罕见病,在中国的年发病率为十万分之0.68,换言之每年大约20万人中就有1位患者发病[1]。这种疾病以病程长、易复发、难治愈著称。全身型重症肌无力患者除了眼部症状,还会有四肢、面肌、延髓肌和/或呼吸肌的无力,疾病严重影响生活日常。
然而,面对这种特殊的疾病,传统的药物只能相对改善患者病情,但很难持续缓解,另外,长期使用抗胆碱酯酶、激素类等治疗药物,会让患者产生严重的副作用。
罕见,不意味着就要被放弃。这几年,越来越多重症肌无力的创新药物问世。2024年,艾加莫德、依库珠单抗顺利进入国家医保目录;尼卡利单抗、泰它西普等药物得到国家药监注册部门的优先审评。2025年伊始,又有一款全新的特效口服药克拉屈滨正在开展三期临床研究。
随着更多创新药物的开发和获批,重症肌无力的诊疗,有望往前再踏一步。
诊疗的两难
重症肌无力的最早医学记载始于1672年。经过上百年的研究,医生们才找到了病因:神经递质异常。
根据美国重症肌无力基金会(简称MGFA)的临床分型,重症肌无力被分为5型:I型患者症状最轻;II-IV型患者都属于全身型肌无力,包括眼肌、四肢、呼吸肌等,到了V型,患者会遭遇严重的呼吸困难,需要插管才能维持生命。
科学家很快发明了对症治疗的抗乙酰胆碱药物,之后吡啶斯的明、新斯的明、溴吡斯的明不断迭代,至今这类药物都是重症肌无力的一线治疗方案。
这几年,人们对于重症肌无力的认识和研究获得了更加系统、深入的进展。更多治疗重症肌无力的药品出现:糖皮质激素、传统免疫抑制剂,以及利妥昔单抗、依库珠单抗、艾加莫德等创新靶向药物,让重症肌无力患者有了更多的治疗希望。
但如今的治疗方式仍然存在缺陷。绝大多数患者只能通过治疗得到暂时症状的改善,不能持续缓解。药物注射使用不便,不易推广普及,并且不少治疗药物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副作用,很多患者无法长期用药,依从性差:
抗胆碱酯酶药物只能改善症状,如果使用过量,反倒可能引发心动过速、肌肉痉挛严重的胆碱能危象;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则会导致骨质疏松、向心性肥胖。大剂量冲击疗法更可能会诱发重症肌无力危象。
一名患病超过7年的病人表示:“服用溴吡斯的明后,眼睛还是无法睁开;尝试了3年的中药治疗,效果依旧不理想;换成他克莫司治疗,血糖又升高了。”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笪宇威指出,国外研究显示,目前仍有37%的全身型重症肌无力患者没能通过治疗解决功能受限的问题,且近半数的全身型重症肌无力患者饱受副作用的困扰。[2]
由治疗引发的后续问题还很多,由北京爱力重症肌无力罕见病关爱中心发布的《中国重症肌无力患者健康报告2022》显示,76%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焦虑情况,其中16%有严重抑郁或焦虑[3]。激素的使用会加剧患者的情绪波动,不少病人承受不了会停药,结果导致更严重的复发。
患者期待疗效更好、副作用更小的药物出现。
生的希望
面对重症肌无力诊疗的两难。临床上现在主要以控制症状和副作用为目标,国内外多个权威指南都明确:希望尽可能降低药物治疗副作用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实现症状控制。
很多药物都在往这个方向努力,全球大量对于重症肌无力的适应症开发都集中在全身型患者身上。从治疗角度看,全身型患者数量和症状最多。如果能在全身型患者的治疗方面取得突破,就意味着疾病治愈有了新的可能。
然而,现实很残酷。绝大多数药物仍很难维持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的平衡。多数重症肌无力的治疗仍需要激素或抗胆碱酯酶药物的加入,尚未达到各大指南中要求的“减少激素使用、减少副作用”的目标。临床亟需缓解时间更久、更安全、使用更便利的治疗药物。
可能性是存在的。经临床研究证明,克拉屈滨有望实现这个平衡。
克拉屈滨是一款用于多发性硬化症治疗的药物,克拉屈滨口服药已经在欧美多个国家获批,全球范围内超10万名多发性硬化患者用药[4],其机制明确,疗效显著,服药频率低,效果持久[5-6],安全性特征始终保持稳定[7-9]。临床研究表明,克拉屈滨也能用于重症肌无力的治疗[10]。
一项欧洲的临床研究显示,当克拉屈滨用于难治性重症肌无力患者治疗时,近85%的重症肌无力患者经过治疗后有了明显的临床改善。在基于治疗效果、健康风险、生活质量和预后的综合评估中,6个月内,重症肌无力(MGC)的平均疾病评分降低了71%。糖皮质激素泼尼松龙的平均剂量从9.5mg下降到1.9mg,激素用量平均降低80%。所有患者无需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或血浆置换补救治疗。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克拉屈滨治疗组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10]
副作用得到控制的同时,克拉屈滨在疾病的长期缓解中显现出了惊人的潜力。
激素、溴比斯的明等药物仅能暂时缓解症状。克拉屈滨则可以选择性作用于T细胞和B细胞,重建免疫系统,能够治疗重症肌无力疾病本身。
这种治疗方案具有服用频率低,疗效时间长的特点,大幅降低了患者的围治疗期的时间投入,且给药方便,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居家用药。6个月之后可以进一步降低激素及新斯的明等药物的用量,进而减少患者既往治疗方案导致的副作用的发生。
这代表着,新的治疗方案让重症肌无力患者有可能实现疾病长期的持续缓解,同时把治疗对自己生活影响减到最小。
面对重症肌无力这种罕见疾病,目前的医疗手段还无法做到彻底治愈,但近年来众多药企接续努力,在疗效、安全性和用药方式上不断迭代,让患者能够远离死亡风险,回归社会。克拉屈滨的出现,使得人类实现重症肌无力的治疗目标又近了一步。
健识局了解到,根据现有的安全及疗效数据,欧美、中国、日本等多国的药监局已批准克拉屈滨口服剂型用于全身型重症肌无力直接进入三期临床,正在全球28个国家超过170家全球顶级医疗机构招募患者。全身性重症肌无力患者接受激素、溴吡斯的明等稳定治疗下,存在眼睑下垂、视物成双、说话鼻音、咀嚼、吞咽困难、呼吸仓促、刷牙,梳头,起立困难等两项以上中度症状患者可能符合项目要求,即可申请参加临床研究项目。仅有眼部症状,胸腺切除6个月以内或有癌症病史的患者可能不符合项目要求。
长期笼罩于重症肌无力患者的阴霾,正逐渐拨云见日,重症肌无力有望成为可简单化治疗的慢性可管理疾病。
参考文献:
1.Incidence, mortality, and economic burden of myasthenia gravis in China: A nationwide population-based study, Chen, Jingshan etc.,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 – Western Pacific, Volume 5, 100063
2.专家:重症肌无力治疗应追求短期和长期“双达标”,澎湃新闻,2024.6.16
3.北京爱力重症肌无力罕见病关爱中心:《中国重症肌无力患者健康报告2022》,2022
4.Merck Data on file.
5. Clavelou P, et al. Neurol Ther. 2023;12(5):1457–76;
6.Wiendl H, et al. Neurol Neuroimmunol Neuroinflamm. 2023;10(1):e200048;
7.Cook S, et al. Mult Scler Rel Disord. 2019;29:157–67;
8.Giovannoni G. Neurotherapeutics. 2017;14(4):874–87;
9.Rammohan K, et al. Drugs. 2020;80(18):1901–28;
10.K. Rejdak, et al. Cladribine in myasthenia gravis: a pilot open-label study. (2020) EJN 586-9.
撰稿丨杨曦霞
编辑丨江芸 贾亭
运营|廿十三
图源|视觉中国
声明:健识局原创内容,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