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秋,温州企业家叶万焕的世界骤然崩塌,他9岁的独子叶星身中12刀惨死校园。这个平日西装革履的父亲瞬间崩溃——他蓬头垢面蜷缩在殡仪馆冰柜旁,反复摩挲着儿子冰冷的额头。"凶手不死,我绝不离开!"半年里,他拒绝所有调解赔偿,只求严惩真凶。



9岁男童校园惨死

事情起源于始于课间一次意外碰撞。叶万焕的儿子叶星写作业时,手肘不慎碰到后桌女生林云的眼睛。班主任当即送医检查,确认无大碍后,林星母亲承担了所有费用,双方和解。



林云父亲林建厦看到女儿红肿的眼眶后,却一口咬定女儿遭受了校园霸凌。他强烈要求林星当众给女儿道歉,班主任考虑到孩子年龄较小,拒绝了他的要求。

次日清晨,心中感觉万分憋屈的林建厦,怀揣着尖刀进入校园,趁着升旗仪式将叶星骗至卫生间,对着孩子连刺12刀。当师生们循着血腥味破门时,这个凶手正倚在尸体旁吞云吐雾。

林建厦认为自己没有错,他想不通为什么自己女儿受了伤,大家谁也不肯给他道歉认错。



凶手拿出精神病证明

法庭上,林建厦拿出一份精神分裂诊断书,证明他患有精神分裂症。依据《刑法》第18条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

叶万唤见状气愤地说道:我不要赔偿,不接受道歉,只要公正判决凶手!为了替儿子讨回公道,他在殡仪馆足足待了半年。他说只要凶手一天不受到惩罚,他就一天不离开儿子!

等待结果的日子是痛苦的,叶万焕不剃胡须不理发,看上去连街上讨饭的大爷都不如。丧子之痛和内心的悲愤,早已将他折磨得不成人样了。



艰辛的维权路

他没有放弃,他守在那里等候法律还给儿子一个公道。这一天虽然有点漫长,可还是来了。2019年3月,林建厦因为犯故意杀人罪且手段极其残忍被判处死刑。

但林建厦坚持说自己有精神病,理应从轻处罚。而法院认为,案发时林建厦处于病情稳定期,作案思维清晰,提前踩点、精准行凶等行为证明其具备完全刑事责任能力。

依据《刑法》规定: “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2020年,林建厦被依法执行死刑。叶万焕终于等来了正义。



两个破碎的家庭

2019年死刑判决落地时,两个家庭已满目疮痍。叶家客厅永远定格在儿子年幼时的照片上,而林家也因为遭遇此变故支离破碎。

刑场枪响那日,叶万焕终于剃去蓄了半年的胡须,却在儿子的骨灰盒前哭到晕厥:"星啊,爸爸带你回家。"

本案中,林建厦将"护犊子"扭曲成私刑报复,同时断送了两个家庭的幸福,他被判死刑是罪有应得。而校园纠纷处理机制也应反省,如果老师不是简单调解而是赤血跟进,就不会错失化解矛盾的良机。

林建厦这12刀不仅捅穿了孩子的心脏,更捅破了社会理性的保护膜。当成年人失去控制情绪的能力,孩童便成了最脆弱的牺牲品。



留给社会的反省

本案中,叶万焕的家庭在处理纠纷时理智和气,我们无可厚非。但是,学生在校纠纷中贫富家庭的对立,极易引发激烈冲突。

贫困孩子家长经常会担心孩子是否会被差别对待,一旦其认为存在这种情况,就会引发创伤性应激反应,将自身的创伤与子女的遭遇叠加,形成"代际受辱共同体"的心理防御机制。

贫困家长有时会把子女受挫,视为整个家族尊严受损。北京某保洁员在儿子被嘲讽"扫厕所的儿子"后,连续三周到校抗议,这种过度反应实则是一种叠加效果的反应。

本案中,无论是叶万焕还是林建厦,两家人的日子都过得不错。至于林建厦为何会如此冲动,可能是太爱自己的女儿了。


配图需要,请勿对号入座

结语

叶星墓碑前,野花年复一年盛开。叶万焕再也听不到儿子的欢声笑语,只留下长久的思念。当我们看到课间嬉闹的孩童,不禁暗自担心——那些清脆的笑声里,是否藏着下个悲剧的伏笔?

这场由课间学生碰撞引发的血案,最终却以两个家庭的破碎为代价,在司法史上刻下永恒的警示:成年人的愤怒,不该由孩子的鲜血来冷却。而教育绝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应当是育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