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中国美食大会》深入挖掘地域文化,讲述烟火故事,展现时代风貌,成功地在荧屏上烹制出了一道色香味俱全的“文化中国”。
文|黎河
客家全福宴氤氲的“福”气飘散在龙岩的山水之间,德化瓷都盛宴的千年“瓷”韵随海上丝路的光影流转,泉州宋元海丝宴中辉煌的海洋文明于一味一席间娓娓道来……在《中国美食大会》福建篇收官之夜,一共六席别具匠心的家乡宴席交织呈现,不仅将节目气氛推向高潮,更是这场美食文化之旅“至味、至美、至境”的生动缩影。
自开播以来,这档在总台央视财经频道(CCTV-2)、央视频、央视网同步播出的节目,便以其“一省一辑”的独特视角,深入浙江与福建的广袤大地,将中华美食的精髓与魅力娓娓道来,让醇厚的“中国味道”在当代语境下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节目的热度与口碑印证了其成功:播出期间,全网累计产生超400个热搜话题,微博相关话题阅读量超11亿。从#蛋清羊尾是中国人自己的泡芙#、#一块东坡肉竟能切成一米多长#这类引人垂涎的美食奇观,到#你知道姜还有姜母吗#等蕴含生活智慧的知识科普,节目不仅激发了观众的食欲,更巧妙地将文化传承的种子播撒开来,有效带动了文旅联动。屏幕内外,“看饿了”“想去当地打卡”成为无数观众最真实的观后感。
寻味:
探寻地道,一方水土一方情
“味”的背后,是地理环境的馈赠,更是历史脉络的沉淀和风土人情的凝结。节目巧妙地设置了“地道好味”“华彩美食”“大美宴席”三大环节,引领观众深入浙江、福建两省的腹地,细致品味那些镌刻着地方印记的特色美食。
在“诗画江南”的浙江篇章中,节目组的镜头捕捉着丰富多元的浙菜风韵。从杭州出发,一道精致的“蟹酿橙”仿佛将南宋的雅致与文人意趣端上餐桌;行至宁波,“咸齑大汤黄鱼”的咸鲜合一,是东海渔家对大海馈赠最质朴的理解;转入衢州,一碗“钱江源清水鱼”保留了钱江源头活水的清甜与鱼肉本身的鲜嫩,传递着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而在台州,一道“蛋清羊尾”,以其外酥内糯、甜而不腻的口感,唤醒了无数当地人温暖的童年记忆……
节目下半程转向“海丝起点”的福建,八闽大地的风味同样令人目不暇接。泉州街头巷尾的“姜母鸭”香气四溢,是这座“海丝”起点城市最具烟火气的味道之一;石狮的“石榴芋泥”,将槟榔芋的软糯与八宝馅料的咸鲜巧妙结合,再经油炸定型,呈现出闽南手工菜的精细与巧思;而宁德鲜美的“大黄鱼吐银丝”,展现了精湛的刀工与“吃鱼不见鱼”的烹饪妙趣,令人叹为观止。
《中国美食大会》对地道美食的追寻,远不止于满足口腹之欲。它更像是一场深入肌理的文化探访。从浙江的“宋韵文化”“和合文化”,到福建的“海丝文化”“客家文化”“朱子文化”,节目组敏锐地捕捉到这些文化基因是如何渗透在日常饮食之中。
每一道菜肴,不仅仅是食材与技艺的结合,更是特定地理环境、历史传承、民俗风情的生动载体,承载着当地人的集体记忆与深厚情感。正如许多观众感受到的那样,《中国美食大会》不仅是一场美食的盛会,更是一场文化与情感的交融汇聚,它让我们真切地体会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孕育着一方独特的味道与情怀。
观美:
匠心呈现,光影中记录烟火
如果说“味”是美食的灵魂,“美”则让观众仿佛跨越屏幕,亲临其境,感受美食带来更高层次的精神愉悦。《中国美食大会》创新性地采用沉浸式外拍小片与超高清棚内细节展示相结合的方式,如同双线叙事,将美食的色、香、味、形、器,以及其所处的自然环境、人文背景,都以富有美感的方式娓娓道来。
一方面,外拍小片的镜头,带领观众“云游”四方,从山川湖海到田野乡村,直观展现食材的生长环境与风土人情。无论是浙江千岛湖“巨网捕鱼”收获的壮观场景,还是宁波渔船千帆竞发、耕海牧渔的繁忙景象,抑或是福建龙岩客家土楼掩映在青山中的古朴韵味……这些充满生命力的画面,不仅为演播室内的美食增添了生动的注脚,更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食材的原产地风貌与当地人的生活气息,理解了为何这片土地能孕育出如此丰饶的物产。
另一方面,演播室内的超高清镜头则聚焦于方寸之间的匠心独运,捕捉美食制作过程中的精妙细节与最终呈现的视觉美感。“海香水墨”巧用墨鱼自身的天然墨汁,在盘中晕染出水墨画般的诗意质感,让一道菜仿佛艺术品;“狮狮如意”将大黄鱼肉与马蹄、蟹黄等细细搭配,手工塑造成憨态可掬的狮子造型,其精巧的构思与细腻的手法令人赞叹;“绿带蟹包”则用霜打的白菜包裹蟹肉与马蹄,实现清、鲜、淡、雅、爽、脆的和谐统一。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闽菜对食材本味的尊重、对食材的精妙搭配得以呈现,美食制作者的匠心与巧思也展露无遗。
能够看到,节目通过镜头语言,传递的是美食背后人的温度。美食制作者们对食材的尊重——精挑细选,物尽其用;对技艺的传承——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对食客的敬意——用心烹调,力求完美,都通过他们专注的神情、娴熟的操作和朴实的言语得以展现。
传扬:
以食为媒,中国味道飘世界
美食是文化的载体,要讲好中国故事,美食是一个极佳的切入口。《中国美食大会》的价值,并不仅仅停留在对中华美食的展示与记录,它更自觉地承担起以美食为媒介,推动中华饮食文化传承与传播的责任。
为此,节目精心构建了一个多元化的解读视角。既邀请了如胡忠英、欧阳应霁等深耕美食文化领域的专家学者,从历史渊源、烹饪技法、文化寓意等专业角度,为观众提供深入浅出的解读;也邀请了深受年轻人喜爱的文化博主@都靓读书、美食博主@页由沈vlog,以及来自不同国家的嘉宾,如法国美食达人安闹闹等,他们以更轻松、更多元、更国际化的视角分享感受,关于美食的讨论也更加具有活力;同时,由各地食客代表组成的大众评审团,则代表了最广泛的味蕾与心声。
这种多维度、多层次的嘉宾阵容,使得对美食的品评与解读更加立体、丰富,不仅让国内观众在品味美食的同时,更深入地了解中华文化的深厚内涵,也为中国味道走向世界、被更多国际友人理解和喜爱,搭建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事实上,从“地道好味”的寻根溯源,到“华彩美食”的守正创新,再到“大美宴席”的文化升华,《中国美食大会》以“一省一辑”的形式,巧妙地将地方美食文化、地域特色文化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紧密相连,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节目中,授予菜品及其制作者的星级荣誉,不仅是对其精湛技艺与不懈匠心的认可,更象征着一种对美食文化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期许与决心。这种对地方美食文化的深入挖掘和系统呈现,不仅是对这些宝贵文化资源的保护与推广,更为当地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富有价值的思路。
总的来说,《中国美食大会》早已超越了一档普通美食节目的范畴,而成为一张张色香味俱全的中国文化名片,一次次有滋有味的文化自信表达。从“南宋桂花鳖烧羊”的古韵悠长,到“榴梿忘返”的中西合璧;从“海丝情深”承载的华侨记忆,到“狮狮如意”蕴含的文化融合……一道道精心烹制的佳肴,正在讲述一个个真实、鲜活、动人的中国故事,让醇厚绵长的“中国味道”,在更广阔的世界舞台上,散发出其独特而迷人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