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鼻咽癌是头颈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南方以及东南亚地区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它不仅严重威胁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同时也为医学界带来了诸多挑战。近年来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鼻咽癌精准诊疗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然而,面对其复杂的病理机制和个体化治疗需求,我们仍任重道远。为进一步推动鼻咽癌诊疗的发展,2025年3月15日-16日,“融合创新,智绘未来:鼻咽癌诊疗交流会”在广州成功举办。本次大会由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马骏院士担任主席,汇聚了来自国内外多家顶尖医学团队的三十余位专家学者。与会专家围绕鼻咽癌的诊疗展开了深入探讨,分享了宝贵的临床经验,并详细解读了新版TNM分期的更新要点。

精准勾画,权威解读:鼻咽癌放疗篇章

3月15日,马骏院士、Prof.Sophie Huang(Princess Margaret Cancer Centre)、胡超苏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林少俊教授(福建省肿瘤医院)、陈晓钟教授(浙江省肿瘤医院)、胡德胜教授(湖北省肿瘤医院)、易俊林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朱小东教授(广西医科大学附属武鸣医院)、唐玲珑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王孝深教授(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共同登台,携手启动开幕仪式,正式拉开了大会帷幕。


图1.启动仪式

启动仪式结束后,马骏院士发表了欢迎致辞。他首先对来自各地的专家及线上参与者表达了热烈欢迎与诚挚感谢,随后简要介绍了研讨会的议程安排,强调了从多角度探讨鼻咽癌诊疗的重要性,并表达了希望通过此次交流推动治疗技术进步的愿景。


图2.马骏院士致辞

第一环节“鼻咽癌靶区勾画”由陈晓钟教授主持展开。在该环节中,林少俊教授首先围绕“鼻咽癌靶区勾画进展”进行了专题分享。林少俊教授表示,IMBT时代,鼻咽癌的治疗效果已较为理想,因此减毒增效成为当前的主要目标。他强调,降低照射剂量、缩小靶区势在必行,而实现个体化靶区勾画则有待更多前瞻性研究证据指导临床,同时,他认为应用AI技术进行自动勾画,可保证重复性和稳定性,为精准治疗提供有力支持。


图3.林少俊教授汇报

随后,唐玲珑教授以“诱导化疗模式下鼻咽癌靶区勾画的进展”的主题展开分享。唐玲珑教授详细解读了马骏院士团队在国际肿瘤学巅峰期刊《临床医师癌症杂志》(CA: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影响因子503.1)发表的全球首篇临床试验研究论著,深入介绍了研究背景、设计思路以及主要结果。她指出,该研究结果支持将缩小体积放疗作为诱导化疗后鼻咽癌治疗的有效选择,这一策略有望使70%的鼻咽癌患者从中受益。


图4.唐玲珑教授汇报

随后,来自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周冠群教授围绕“AI全流程辅助鼻咽癌在线自适应放疗”主题展开了汇报。她表示,AI赋能的在线自适应放疗在鼻咽癌中安全可行,该技术不仅增加了靶区剂量,还降低了周围危及器官的受照剂量,提高了患者整体治疗体验,同时实现了良好的治疗响应和可控的毒副反应。


图5.周冠群教授汇报

第一环节的大咖论道由易俊林教授主持,邀请到了Prof.Sophie Huang、陈晓钟教授、胡德胜教授、康敏教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徐桂琼教授(中山市人民医院)、朱小东教授、张宁教授(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共同参与讨论。讨论聚焦于临床实践中鼻咽癌放疗过程中个体化调整的依据和方法,具体围绕个体化调整、放疗剂量/范围调整和AI辅助放疗的应用前景展开。专家均强调了根据每位患者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治疗方案的重要性,并一致认为,在确保疗效的同时,通过精确调整剂量和靶区可以显著减少副作用,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此外,专家们普遍看好AI技术在提高放疗精度、工作效率以及实现同质化治疗方面的巨大潜力,并指出其有助于更精准地评估患者反应、优化靶区勾画及支持在线自适应放疗等。


图6.大咖论道环节

免疫护航,精准突破:鼻咽癌免疫治疗篇章

大会15日的第二环节主题为“鼻咽癌免疫治疗”,由胡超苏教授主持。首先,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的杨坤禹教授进行了汇报,题目为“局部晚期鼻咽癌放疗与免疫联合的应用与发展”。杨坤禹教授指出,放免联合可以提高局部晚期鼻咽癌PFS/EFS,诱导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可进一步提高缓解深度,而OS的改善仍需更长时间的随访数据支持。此外,杨坤禹教授强调,免疫治疗的最佳介入模式仍在探索中,未来有望成为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新的标准。


图7.杨坤禹教授汇报

随后,王孝深教授围绕“复发/转移鼻咽癌免疫及综合治疗进展”进行汇报。王孝深教授指出,免疫治疗时代,新治疗选择扩大了综合治疗的机会与获益。他强调,对于晚期鼻咽癌患者,免疫治疗已成为一线标准治疗方案。同时,免疫治疗具有显著的缩瘤效果,扩大了其原发灶/转移灶放疗的机会。此外,其他系统治疗也在积极探索中,主要聚焦于EGFR靶点及其他调整免疫活性的单抗。然而,王孝深教授也指出,目前相关临床研究结果较少,亟需大规模、随机对照的临床数据来支持其疗效。


图8.王孝深教授汇报

第二环节的大咖论道由胡超苏教授主持,邀请了胡广原教授(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李龄教授(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张石川教授(四川省肿瘤医院)、尹丽教授(江苏省肿瘤医院),以及线上参与的王佩国教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共同参与讨论。首先,专家们分享了各自的观点和临床经验,尽管目前免疫治疗在局部晚期鼻咽癌治疗中的最佳介入时机尚无定论,但新辅助/辅助治疗或许是目前较为优选的模式。其次,围绕免疫联合化疗在局部晚期鼻咽癌诱导治疗中较高的CR率对于后续治疗的价值,专家强调了基于现有证据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并指出需要更多临床研究支持。最后,专家一致认为,免疫联合化疗已成为复发/转移鼻咽癌的一线标准治疗方案,并进一步探讨了如何优化这种联合治疗策略,以提高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同时,讨论还涉及到了使用新型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生物标志物筛选潜在受益患者以及其他新兴治疗方法的可能性。


图9.大咖论道环节

最后,马骏院士针对当日大会内容做了简短的总结致辞。他指出,各位专家学者的精彩分享为所有参会者带来了许多新的思路和启发,为鼻咽癌诊疗领域的发展注入了宝贵的力量。他进一步强调,随着研究的持续深入,鼻咽癌诊疗的未来发展前景将值得期待。


图10.马骏院士总结致辞


图11.与会专家合影

精准分期,智绘未来:鼻咽癌第九版TNM分期全球发布

3月16日,会议围绕“鼻咽癌精准分期”的主题展开。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与国际抗癌联盟(UICC)于国际期刊《JAMA Oncology》重磅发布了鼻咽癌第九版TNM(TNM-9)分期,并于2025年1月1日正式实施。这一新版分期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为精确的指导,有助于提升鼻咽癌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评估。此次发布标志着鼻咽癌分期系统的重大进展,将对全球范围内的临床实践产生深远影响。此次大会旨在促进新分期系统的有效传播,确保其广泛应用。

首先,马骏院士做开场致辞。他首先对线上及线下所有与会专家的积极参与表达了衷心感谢。此外,他指出,准确的分期系统是实现精准治疗的充分保证,通过优化分期系统,可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减少治疗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并进一步提升整体治疗质量。马骏院士强调,本日会议将重点探讨新分期标准背后的科学依据,同时针对在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与不确定性进行分析与解答。


图12.马骏院士开场致辞

第一环节由湖南省肿瘤医院韩亚骞教授主持,来自的Creighton University的Prof. William Lydiatt首先围绕“Development of TNM 9th Version by AJCC”的主题进行了线上汇报。他深度解析了AJCC第九版TNM分期的发展,并系统阐述了该分期的更新逻辑、应用价值与未来研究的方向。此外,他强调,精准分期可为鼻咽癌的规范化诊疗提供重要指导,遵循循证医学证据对分期进行更新至关重要。


图13.Prof. William Lydiatt汇报

随后,来自香港中文大学的Prof. Ann D. King进行了“Key Updates in lmaging for the TNM 9th Version”的主题汇报。她详细介绍了第九版TNM分期在影像学方面的更新内容,并结合相关研究数据深入解析了这些更新的原因及其临床意义,为与会专家深入理解影像学的更新提供了宝贵的见解。


图14.Prof. Ann D. King汇报

来自National Cancer Centre Singapore的Prof. Melvin LK Chua则聚焦于“Importance of AJCC & UICC International Panel”展开了分享。他分享了第九版TNM分期制定过程中国际专家组的讨论过程,并针对更新内容做了详细的解读。他强调,分期制定是一个既开放又严谨的过程,需要国际专家组经过深思熟虑以及反复讨论才能达成共识,这确保了分期系统的科学性和广泛适用性,为全球临床实践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图15.Prof. Melvin LK Chua汇报

第一环节的精彩分享结束后,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麦海强教授的主持下,来自香港大学深圳医院的Prof. Anne Lee围绕“Evolution of AJCC/UICC TNM staging for NPC”展开了主题汇报。她详细梳理了鼻咽癌分期的发展过程,并详细解释了第六版至第九版分期系统中的一些关键调整。此外,她还强调了国际合作与持续更新在分期系统发展中的重要性,此次更新为全球鼻咽癌分期标准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图16.Prof. Anne Lee汇报

最后,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杜晓京教授围绕“鼻咽癌临床分期研究及探索方向”进行了主题汇报。她详细介绍了鼻咽癌临床分期系统的最新进展及未来研究方向,进一步强调分期系统的不断优化对于提高鼻咽癌患者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并期待通过国际合作和更多高质量数据的支持,实现分期系统的进一步完善。


图17.杜晓京教授汇报

第二环节结束后,在Prof.Sophie Huang的主持下,邀请了陈晓钟教授、胡超苏教授、林少俊教授、李金高教授(江西省肿瘤医院)、麦海强教授、易俊林教授、韩亚骞教授和刘磊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以及线上Prof. Ann D. King, Prof. Melvin LK Chua共同参与讨论。专家一致同意,高质量的影像学报告对于正确分期至关重要,且不仅放射诊断科医生需要掌握影像学标准,放疗科医生也应具备相应的判读能力,以便更好地进行靶区勾画。此外,专家团队指出,为更快地将新的分期标准融入临床实践,教育和推广是有效途径,需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和资源共享,可有效提高基层医生的理解和应用水平。同时,多位专家一致认为,分期系统可能会越来越细化,但临床分期可能会简化,以适应不同的治疗需求和技术进步,未来的分期系统应更加注重生物标志物的应用,并结合AI技术提升分期准确性。


图18.大咖论道环节

最后,马骏院士做了会议总结致辞。他首先向与会专家表示了诚挚的感谢,并强调,我们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加强教育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各位专家的影响力,将最新的知识和技术推广至基层。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全国医生的专业水平,更能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相信随着巡讲的展开与更多研究的持续推进,鼻咽癌诊疗事业必将迈上新的台阶,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


图19.马骏院士总结致辞

总结

为期两天的鼻咽癌诊疗交流会顺利落下帷幕,各位专家通过精彩的专题报告和深入的大咖论道环节,分享了宝贵的临床经验与研究成果,为线上线下参会者带来了许多新的思路与启发。此次大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促进了学术交流,也为推动鼻咽癌精准诊疗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正如马骏院士在总结致辞中所强调的,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技术的进步,鼻咽癌诊疗的未来发展前景将更加广阔。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鼻咽癌诊疗领域将迎来更多突破性进展,为全球患者带来更多的希望与福音。

撰写:Eureka

审校:Eureka

排版:Yian

执行:Squid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