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好酒中国行科学考察”的专家团队走进贵州习酒,一场跨越三十余年周期的品质对话悄然展开。


由酒业大师,第四届、五届全国评酒会评委季克良,中国酒类流通协会会长秦书尧,第五届全国评酒会专家组成员王贵玉,第四届、五届全国评酒会评委张国强,第四届全国评酒会配制酒评委、酒业泰斗高月明先生之女高军,第五届全国评酒会评委胡义明,中国食药促进会发酵食品专业委员会专家顾问、酒业泰斗、全国评酒会主持专家周恒刚先生之女周心明,《酿酒科技》杂志社原副主编、著名酿酒专家、全国评酒会专家组成员曹述舜先生之女曹健君,以及媒体代表组成的豪华阵容,在品鉴君品习酒后,给出了权威评语:“微黄透明,酱香突出,陈香、曲香浓郁,花蜜香幽雅,醇厚丰满,圆润细腻,老酒味舒适,回味悠长,空杯留香持久,大曲酱香型白酒风格典型。”


▲王贵玉(左)代表专家团向习酒颁发《君品习酒专家鉴评书》

这一评价不仅是对习酒品质的高度认可,亦是对传统筑基、创新驱动的双核品质体系的深刻诠释。

1

跨越36年的品质对话,

揭示习酒"越来越好喝"的密码

1989年在安徽合肥举办的第五届全国评酒会,是中国白酒行业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当时重新制定的评选标准,标志着白酒行业的发展已不仅仅依赖于传统,更需要在现代化的浪潮中寻求突破与创新。

那次评酒会,吸引了全国362款双优酒样参评。彼时,评酒会专家组组长沈怡方带领40余名评委,经过十天时间,最终评选出了17种全国名酒、53种国家优质酒,可以说,它们都是“过五关斩六将”硬碰硬考出来的,其独特的生产工艺、优异的感官品质,鲜明的个性特征,之后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借鉴和采用。

在酱香型白酒类别中,习酒与各老牌名酒同场竞技,最终凭借过硬品质得到评委的高度认可。王贵玉曾经在回忆第五届全国评酒会所实现的意义时表示,这届评酒会所评选出的名优酒深远影响着我国白酒产业,为消费者提供名优白酒作出科学公正的推荐,功不可没。对于习酒当年斩获“国家质量奖银质奖”“国家优质酒”称号,他认为,这一块银牌分量很重,也是从那时起,习酒开始逐步地得到扩张和发展。


▲第五届全国评酒会习酒评语证书捐赠仪式。

时任第五届全国评酒会评委的胡义明,在本次“科学考察”之行前,特意翻阅了他在第五届全国评酒会时的评酒记录。当时他对习酒参选的酒体的评价就很高,在第26轮品鉴时,胡义明就为习酒写下了“酱香突出、细腻、醇厚、余香悠久”的评语。他认为,习酒没有辜负国家优质酒的称号,并在继续往国家金奖、国家名酒质量的路上奔跑。

曹健君回忆,其父曹述舜在1989年第五届全国评酒会前夕来到习酒厂,通过反复品评,确定了习酒参展酒样。

站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点上,高军认为习酒是行业趋势科技创新变革的引领者,为行业提供了一个传统酿造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能够看到,从1989年以来,“酱香突出、醇厚、回味悠长”等词汇一直贯穿了习酒跨越36年的品质对话,不仅印证了习酒“以时间淬炼品质”的坚守,更揭示了中国白酒行业“传统与现代共生”的发展密码。

今天的习酒不仅延续了经典,更让酒体“越来越好喝”。对此,张国强认为,酒体的风格与个性,是习酒更上一层楼的关键所在。

2

传承与革新,习酒的“硬实力”与“软内核”

习酒的品质进阶之路,始于对酿造技艺的执着坚守,成于对科技创新的系统性布局。从1978年成立生产技术组、1990年设立科研所、2003年创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到2022年投用习酒科技中心大楼……这40余年的发展轨迹,正是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的生动注脚。


如今的习酒,已经构建起了“2+1+8”的创新组织架构。实行管理委员会领导、科学技术委员会指导、科技管理部统筹管理,酿造原料与育种、工业微生物、风味与品质、酿造工艺与装备、质控研究、产品创新、绿色生态、数字化技术等8大研究中心具体实施的“一体化运行”组织架构,形成覆盖原料、酿造、储存、勾调的全链条技术体系。

在人才建设方面,习酒现拥有国家级评酒委员21人、省级专家及工程师超百人、技术人才3000余人,为品质升级提供“智库级”支撑。

如果说生态环境和智能酿造是习酒的“硬实力”,那么对风味物质的深度研究则定义了其品质的“软内核”。

习酒借助质谱分析、核磁共振等前沿技术,深入探究酒中风味物质的奥秘。通过精准解析风味物质的结构与特性,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习酒能够进一步优化现有产品的风味品质。同时,针对不同消费群体的口味需求,习酒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选育特殊的酿酒微生物菌株,开发出具有独特果香、花香风味的新型白酒产品。

3

用科技赋能传统,习酒打造产业升级新范式

今天,习酒已经成长为年产优质基酒7万余吨、年包装能力6万余吨、基酒贮存能力35万余吨、年销售收入超200亿元的酱酒巨头,并斩获全国质量奖、亚洲质量卓越奖等权威认证。其战略格局已经突破产能竞争维度,构建起“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系统。具体来看:


与北京大学共建“酱酒行业数字化转型联合实验室”,聚焦智能酿造、数据要素、数据空间等领域的前沿研究,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在智慧园区部署8000个AI摄像头,实现生产安全的全域预警,使传统经验判断升级为可量化、可追溯的智能决策体系;甚至把科技赋能渗透到酿造全链路等。

这场静悄悄的科技革命背后,正是习酒对“传统工艺现代化”的深刻理解——既保持端午制曲、重阳下沙等核心工艺的文化根脉,又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重构生产要素配置方式。

在品质这条路上,匠人对温度的感知与算法对数据的解析殊途同归:前者守护着酱香的灵魂,后者拓展着风味的边界。

从70多年前“黄荆坪”的老作坊到现如今“黄金坪”的智慧园区,习酒用几代人的坚守证明:真正的品质革命,不是颠覆传统,而是让古老的技艺在现代文明中焕发新生。


当习酒通过 5G、大数据、AI 的协同发力,在原料管理、生产流程、发酵、蒸馏勾调以及质量检测与品控等各个环节实现了智能化、精准化变革,习酒人始终记得:那抹微黄透明的酒液里,沉淀的不仅是时光,更是对“质量就是生命”的永恒信仰。

这种“守艺不守旧”的发展范式,或许正是中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最佳答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