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许多人想到的是北洋水师在黄海的悲壮一战,但其实,陆战才是真正决定胜负的关键。因为就算海军全败,如果陆军能顶住,那日本依然无法完成占领朝鲜和进攻中国本土的战略目标。而现实是,清军的陆战表现确实非常糟糕。
平壤之战:本可一战,却变成一触即溃
随着日本在丰岛海战中获胜,日本陆军也在陆地上四处寻找清军士兵,并在成欢和牙山击败清军,清军不得不向平壤退却。平壤是朝鲜北部的军事重镇,依山傍水,很适合防御。清军集结了将近两万士兵,由叶志超担任主帅,聂士成、依克唐阿、丰升阿、马玉昆等人分兵驻守各个防线。聂士成的武毅军负责东翼,依克唐阿和丰升阿驻守城内,马玉昆防守西翼,叶志超统筹后方预备兵力。与此同时,日本第一军1.6万人在大山岩的指挥下来犯。他们采取三面包抄战术,由小川又次郎率第五师团强攻东翼,大岛义昌率第三师团从西北方向包抄清军退路,野津道贯率混成旅团从南侧牵制进攻,试图将清军围歼在平壤城内。
日本人水野年方作的成欢之战图
按理说,清军有城池可守,有地形优势,而且士气还算不错。但清朝兵营制度的腐朽在即将打响的战斗中衣不裹腹的表现出来。9月15日凌晨,日军率先向聂士成的东翼阵地发起猛攻。聂士成部队拼死抵抗,顽强战斗,但由于武器装备落后,火力不足,最终防线被日军突破。上午8时许,东翼全面崩溃,清军被迫向平壤城撤退。与此同时,大岛义昌率领的西翼日军成功绕过大同江,对马玉昆部发动进攻。由于西翼防守薄弱,清军迅速溃退。到下午,日军包围了平壤城,依克唐阿和丰升阿虽然试图组织防御,但因指挥混乱,未能有效抵挡日军攻势。
日本人水野年方作的平壤之战图
在城北的制高点牡丹台和宣武门都失守的情况下,叶志超见局势不妙,和众将商量后决定在夜间撤退逃跑,没想到在撤退的途中遭到日军的伏击伤亡一万多人,比在白天的战斗中伤亡人数还要多。关于这次的逃跑,后来人都骂叶志超怯战,但当时清军弹尽粮绝也是主要原因。这次撤退直接引发了军心溃散,导致整个战线崩溃。
日军在攻击清军
鸭绿江之战:换帅后的小小转机
平壤战败后,清军在朝鲜的防线全面崩塌,叶志超被撤职,由宋庆接替。残存清军部队退守鸭绿江一线,企图依托天险组织抵抗。鸭绿江以北是中国本土,若日军渡江,战火便会烧入辽东半岛,直逼奉天(今沈阳)。清政府急忙调兵遣将,向鸭绿江增兵。清军本可以利用江水阻挡日军,但由于之前的撤退过于仓促,很多军需物资都丢了,部队补给严重不足,战斗意志低迷。日军在义州、九连城一带向鸭绿江展开进攻。宋庆利用残存的军队进行防御作战,给日军制造了一些麻烦。但整体上毫无组织,后撤时更加混乱。面对日军攻势,叶志超再次临阵脱逃,部队无序溃散,鸭绿江防线瞬间崩溃。海上有方伯谦,陆上有叶志超,这两人在卖队友开溜的路上遥遥领先。日军最终在11月攻占九连城,突破鸭绿江防线,进入中国东北。
朝鲜士兵和清朝士兵俘虏
辽东战场:旅顺的血与泪
清军在辽东的防御部署依旧混乱,统帅之间矛盾重重,指挥系统瘫痪。日军采取迅速推进、各个击破的战术,先后攻克九连城、大连湾、金州等战略要地。尤其是在11月21日的大连战役中,日军轻松突破清军防线,占领大连湾港口,并以此为基地进一步向旅顺进军。
金州北门内日军征用的当地马车
旅顺是北洋舰队的重要基地,由德国人设计,拥有多个炮台和防御工事,是李鸿章用重金打造的防御重镇,被称为远东的直布罗陀,清政府对于旅顺的防御寄予厚望。然而,清军的指挥体系混乱,部队之间缺乏协同作战能力,军心涣散,缺乏有效的防御规划。11月21日,日军发起总攻,经过短短一天激战,旅顺即告陷落,清军溃不成军,甚至出现大量不战而逃的情况。固若金汤的旅顺觉这样拱手让人。更为惨烈的是,日军在攻陷旅顺后制造了震惊中外的“旅顺大屠杀”,成为甲午战争中最为惨痛的一幕。旅顺被日本人拿下后,北洋海军的大本营威海成了也是独木难支。
旅顺方家屯附近,日本山炮中队
总结:失败的根源
清军在甲午战争陆战的失败,不仅仅是战术和装备的问题,更多的是体制和士气的问题。首先,清军的指挥层面混乱不堪,许多将领没有明确的战术思维,比如叶志超在平壤战役中的撤退,直接导致了大规模溃败。其次,士兵的战斗意志被严重削弱。许多士兵是临时招募的,没有经过良好的训练,在战场上往往缺乏斗志。而日军士兵则经过严格的训练,战术素养高,士气旺盛。更关键的是,清政府根本没有做好打一场现代战争的准备。陆军的军备落后,缺乏统一指挥,各地部队各自为战,导致了整体战力远不如日军。
甲午战争的陆战彻底暴露了清政府的虚弱。旅顺的血,威海卫的泪,成为那个时代最沉重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