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观众有耳福了!由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江苏省戏剧家协会、《剧本》杂志、江苏省戏剧文学创作院承办的江苏文艺名家晋京——罗周编剧作品展演,将于4月13日至21日在北京举办。

3月31日下午,江苏文艺名家晋京——罗周编剧作品展演新闻发布会在省文联召开。



六大剧目展演,连接传统戏曲与现代审美

艺术周期间,昆剧《六道图》、扬剧《郑板桥》、越剧《织造府》、闽剧《幻戏图》、昆剧《世说新语》和秦腔《无字碑》六部剧目,将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等剧场精彩上演。



这些作品均由江苏省剧协副主席、省戏剧文学创作院院长、第四届紫金文化奖章获得者罗周创作。作为当代中国戏曲创作的领军人物,罗周的作品以深邃的历史视角、诗意的文学表达和创新的舞台美学,成为连接传统戏曲与现代审美的典范。江苏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何超表示,罗周的创作不仅扎根于江苏地域文化,更辐射全国,激活了越剧、闽剧、秦腔等多剧种的艺术生命力。

“人生总要有一件事,值得你为它倾尽全力燃烧。”发布会上,罗周表示,“能够和无数个生命一起奔赴,讴歌这个伟大的时代,和所有人民产生强烈的情感共振,是人生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部分。”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艺术周期间,还将举行罗周新书《星月为灯:我的编剧艺术》首发式,首次系统梳理罗周的创作理念与艺术哲思。此外,六场展演结束后还将举行罗周戏剧创作研讨会,国内戏剧界权威专家将围绕罗周的创作成果展开研讨,推动戏剧理论体系的深化。

罗周作品里的“守正”与“创新”

发布会上,与会者深入探讨了罗周作品的创新实践。



江苏省剧协副主席、扬州市文广旅局副局长、扬州市扬剧研究所所长李政成,作为扬剧《郑板桥》的主演,分享了他对该剧的独特见解。李政成指出,《郑板桥》的创新并非对传统的颠覆,而是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探索新的艺术路径。他感慨道:“这部作品不仅是我个人艺术生涯的里程碑,更承载着扬剧在当代焕发新生的使命。”

罗周与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合作的多部精品剧作,如《梅兰芳·当年梅郎》《眷江城》《瞿秋白》等,不断拓展和尝试昆曲现代戏的创作边界。谈及此次晋京展演的昆剧《世说新语》,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党支部书记肖亚君表示,《世说新语》中有大量与南京相关的人物与故事,用昆剧来演绎这部传世文学名著,堪称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经典文学之间的精彩碰撞。

越剧《织造府》以江南织造府为背景,通过越剧柔美唱腔,演绎人生与艺术的碰撞,展现《红楼梦》文化的瑰丽画卷。南京市越剧团党支部书记、团长,该剧主演李晓旭介绍,这是继《乌衣巷》《凤凰台》之后,南京越剧团与罗周合作的“金陵三部曲”的收官之作,“如果观众能在作品中感受到温情与共鸣,这就是戏剧文学所带来的最美妙的回响。”



打造“戏曲苏军”,江苏好戏不断

江苏是文化大省、戏曲大省,除京剧、昆曲等全国性剧种外,还有锡剧、扬剧、淮剧等20多个地方剧种。近年来,江苏在戏剧人才培养、剧本创作方面实施了哪些具体举措?

江苏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副处长吴瑾表示,江苏近年来致力于打造一支具有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戏曲苏军”队伍。通过实施《江苏文化人才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为戏曲人才设立了职称晋升通道;推动构建以紫金文艺名家为引领、文艺英才为中坚、文艺优青为支撑的“金字塔”形人才体系,并分层分类制定培养计划;同时,始终坚持以演出为中心环节,为全省戏曲人才搭建展示平台。

“剧本作为戏剧创作的源头,是舞台艺术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江苏省文旅厅艺术处处长孙蓓指出,江苏近年来围绕提高剧本创作组织化程度,建立了重大题材文艺创作联席会议制度,紧扣重要时间节点和重大革命题材、历史题材、现实题材等,有重点地推动主题剧本创作;同时发挥江苏省戏剧文学创作院龙头作用,加大对全省重点剧本创作辅导力度;并建立全省优秀戏剧剧本项目库,让江苏优秀戏剧作品有更多展示舞台。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裴诗语 任雨风

(图片来源:江苏省文联)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