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月政策的推出,是咱们军队退役方式发展的必然走向。为啥这么说呢?现在编制总量在收缩,公职人员专业化要求也越来越高,转业安置的编制肯定会慢慢减少。


如今想进入公务员队伍,都得逢进必考,很多都是大学生通过每年的公务员招考进去的。

不过,转业安置这种方式肯定会一直存在,毕竟咱们的军官和军士,都是转业安置的重要对象,军官更是国家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编制缩减,逐月领取退役金必然会成为很多人的选择。

从理论上讲,逐月政策能有效分流安置压力,一方面减轻安置负担,另一方面每月发放退役金,在保障退役战友基本待遇的同时,鼓励咱们退役军人再就业,实现人力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逐月领取退役金政策实行三年多了,目前来看大家接受程度还行。要是想进一步增加选择逐月的退役军人数量,可以想想办法提高政策的吸引力。

在实际推行过程中,逐月领取退役金政策还是遇到了一些问题。大家难免会把它和自主择业作对比,比如说为啥退役军人领取退役金的比例,和自主择业相差这么大呢?特别是退休之后。

还有,逐月领取退役金政策覆盖到了军士群体,这对军士来说是好事,可为啥不把自主择业保留给军官,把逐月政策保留给军士呢?这样两边都能照顾到,多好啊。

正因为这些问题,大家对未来的待遇保障心里没底,处于观望状态,尤其担心退役后和退休后的经济压力,怕生活品质受影响。要是能像自主择业保障军官那样,让逐月政策也能给军士一样好的保障,那就完美了。

针对这些情况,我个人有几点建议。首先,政策细节还能完善。就拿适用对象来说,覆盖到军士肯定是好事,但到底是服役满20年、18年还是16年能享受,这个还可以再商量、再完善。因为没达到逐月条件的,肯定还是会选择转业安置。

其次,一定要做好政策的宣传解释工作。尤其是退休后逐月的人员到底能领多少钱,得给大家算明白。就像我以前在西藏工作,当时选择复员,我能清楚算出自己能拿多少钱,因为兵龄摆在那。但逐月领取退役金,退休后能领多少,很多战友都不会算,所以政策宣传这块得加强。

第三,退役金计发的基数可以建立定期调整机制,还要有明确的发布机制,让选择逐月的战友,退役金能跟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个合理的增长。


特别要关注计发基数,优化退休年龄后的保障力度,这一点大家现在都特别关心。要是退休后只能领20%的基数比例,压力真的太大了。年轻的时候还能找工作有收入,退休之后可咋办呢?

总之,逐月政策短时间内肯定会继续实行下去。自主择业政策都实行了20年,逐月领取退役金才几年呢。可以预见,未来逐月政策还会进一步优化调整,肯定会越来越适应军队职业化的需求。要是逐月制度能更完善,大家对逐月的接受度肯定会更高,这是很现实的。目前,还是有不少战友对逐月存在担忧和观望态度,希望能加强解释和宣传工作。

大家对逐月领取退役金未来还能在哪些方面进行政策优化调整,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本文系作者综合公开信息分析,只代表个人观点不构成投资或者决策建议,个案均为化名。更多政策详情可咨询属地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等相关部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