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3月29日,在英国文化教育协会(British Council)与“无限艺术”(Unlimited)的支持下,由中英聋人艺术家合制的公众投影艺术作品《手语夜·绽放》于上海苏河皓司SUHE HAUS开启全球无障碍首映。这部作品不仅是艺术的展现,更是一场关于沟通、包容与希望的深刻对话。
光影叙事中的坚韧与发声
英国艺术家及国际聋人残障艺术家团队Spectroscope创始人凯茜·玛格(Cathy Mager),携手上海Accessivation创始人胡晓姝(Alice Hu),共同打造了一场沉浸式的视听艺术盛宴——《手语夜·绽放》。三位杰出的中国聋人艺术家——胡晓姝、安迪与王先贺,以灵动舞姿为媒介,巧妙融合视觉白话(Visual Vernacular)与中国手语(CSL),在光影交错的流动画面中,编织出一段关于坚韧与希望的叙事。上海聋人画家何力峰创作的视觉插图,更为这场艺术盛宴增添了独特的视觉维度。
作品以地球面对气候变化的挑战为深刻隐喻,暴风雨中凋零的花朵,象征着聋人群体在全球范围内遭遇的包容性障碍;而充满鸟鸣与昆虫嬉戏的丰饶景观,则寓意着突破困境、拥抱未来的无限可能。当晚,一百位嘉宾与广大公众齐聚一堂,共同沉浸在这场视觉与心灵的双重盛宴之中,感受作品传递的独特魅力与深刻内涵。
首映当晚,记者和《手语夜·绽放》的主创团队一起登上了与苏河皓司隔河相望的衍庆里的顶层露台。在整个放映过程中,团队成员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当下时刻的激动和兴奋,英国艺术家Cathy Mager表示:“与上海的聋人社区及艺术家胡晓姝的合作极富创意活力。《手语夜·绽放》的精美画面、富有诗意的手语与舞蹈共同传递了一条普世的信息——坚韧与发声。我们希望这部作品能震撼并启发观众。”
听障力量:应对气候变化的独特视角与创新思>
对于如何运用技术手段与空间表现作品背后的隐喻和内核,首映后,主创团队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新闻晨报:您认为听障群体在应对气候变化以及全球生物多样性危机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以及能够起到什么样的积极作用?
听障人士长期面对信息获取和基础设施限制等挑战,积累了丰富的适应经验。他们在无障碍li设计、可持续生活方式以及应对极端环境方面具备独特的创新思维。例如,在极端天气或自然灾害中,听障人士的需求揭示了应急体系的不足,推动了更具包容性的政策制定和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了社会的整体韧性。
手语作为一种独特的视觉语言,能够以全新的方式讲述关于美、黑暗与发声的故事。其视觉叙事能力使其能够超越书面和口头语言,承载复杂的科学、社会和政治历史。例如,手语可以通过微妙的手势变化创造动态的双关语,如“坠入爱河”的手势可转化为“启蒙”,赋予表达更丰富的层次感。
新闻晨报:投影艺术如何与空间(如苏河皓司场地)互动,以强化“气候变化”与“群体韧性”的隐喻?光影流动与手语舞蹈的结合在技术实现上有哪些突破?
《手语夜·绽放》之所以备受瞩目,是因为它巧妙地融合了多种“手工制作”元素,这在当今以CGI技术为主导的时代显得尤为独特。作品将130多年前的古董植物插图与上海本地聋人艺术家何立峰的当代绘画相结合,进一步融入了三位中国舞者的手语表演。这种融合不仅丰富了视觉层次,还通过手工艺术与数字动画的交织,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视觉叙事。
具体而言,作品中的数字动画模仿了放射状菌丝网络的光影流动,这些光影从舞者的手中散发出来,象征着聋人通过手语这一独特的交流方式相互联系,正如森林中的植物通过菌丝网络无声地沟通。这种视觉隐喻不仅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还通过与苏河皓司的历史建筑的互动,使舞动的人物和他们所营造的神秘花园与建筑的砖石结构融为一体,进一步强化了作品的主题和情感深度。
通过这些创新,《手语夜·绽放》不仅在艺术表现上取得了突破,还在技术实现上展现了独特的魅力,为观众带来了深刻的视觉和情感体验。
聋人艺术:身份探索与创作中的挑战与收获
“这是一次充实且非凡的经历。”来自上海,在戏剧、音舞、主持等领域多栖的聋人艺术家胡晓姝在被问及此次创作经历的挑战与收获时表示:“作为创意总监,我深感荣幸能与艺术总监Cathy Mager联合创作《手语夜·绽放》这一项目。该项目荣获Unlimited最佳合作伙伴奖,并由中英聋人艺术家主导整个艺术合作。我们的才华、创意以及为创作具有全球意义和深远影响的作品所展现出的决心令人振奋。中国聋人艺术家的参与使这部作品不仅是艺术表达,更是对‘聋人身份’与‘艺术创作’关系的深刻探索。创作中融入了聋人文化独特的视觉语言、身体叙事以及对声音感知、空间和交流方式等‘聋人增益’的重新定义。”
胡晓姝说:“在创作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艺术跨越语言与联合创作的力量。手语、舞蹈、视觉艺术和后期技术在这个作品中交织,形成一种新的跨领域表达方式。例如,如何让听人观众理解和感受‘无声’中的节奏、情感和意义,以及如何在舞台、影像或视觉艺术中突破传统的听觉主导叙事,都需要不断的实验和创新。我们探索了多个不同环境中的建筑,这些各具形态与尺寸的建筑,要求我与合作伙伴、视频技术设计师Ben Glover密切合作,寻找将我们的创意和手语转化为适应各种建筑结构的方式。我们勇敢地选择了一座具有复杂建筑特色的艺术装饰风格建筑,来展示如此层次丰富的艺术作品。这不仅是一项艺术壮举,更是一项独特的投影工程与设计挑战。最大的收获在于让更广泛的社会看到我们聋人艺术家的主导思想和卓越才华,同时鼓励聋人社群更深入地探索聋人的自我价值,并推动社会对‘无障碍艺术’和‘多样文化表达’的理解及用艺术打破社会对聋人群体的刻板印象。”
潜力巨大:搭建无障碍艺术桥梁,赋能听障艺术家发展
听障艺术家在文化艺术领域拥有的巨大发展潜力,他们不仅拓展了艺术的边界,更推动了社会包容与创新。听障艺术家独特的视角和表达方式,能使其作品充满生命力与感染力,且他们的成功将会挑战公众对听障群体的刻板印象。但是听障艺术家目前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如资源获取不平等、市场偏见等,这些都需要得到更多的社会力量的关注和重视。
为了探讨如何通过艺术推动中英残障文化交流以及未来残章艺术家的发展潜力,英国文化教育协会中国区艺术总监Dom Hastings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新闻晨报:为何选择通过艺术推动中英残障文化交流?您认为《手语夜·绽放》在全球化语境下传递了怎样的文化包容信号?
在英国文化教育协会,我们坚信艺术可以成为打破刻板印象、开拓视野的有力工具。英国拥有一批杰出的残障艺术家和由残障人士主导的艺术团体,他们的作品可以达到国际艺术水平。这些残障艺术运动以“残障的社会模式”(social model of disability)为根基,它强调残障并非源于个人缺陷,而是由社会所制造的障碍所致,包括物理环境、观念态度和结构性壁垒。“残障的社会模式”促使我们重新审视对残障群体的认知,通过消除障碍让所有人可以平等的参与到文化生活中。
《手语夜·绽放》很好的呼应了这一概念,通过构建无障碍的沉浸式艺术体验,邀请所有观众突破能力界限与作品互动、对话。这个由中英听障艺术家联合创作的艺术项目展现了双方的创作贡献,让她们的创意主张成为艺术探讨的核心,挑战"何为艺术"与"艺术为谁"的传统命题。《手语夜·绽放》传递出一个强音:艺术应该属于所有人。
新闻晨报:您认为未来残障艺术家在文化艺术领域的发展潜力如何?是什么让他们在文化艺术领域独树一帜?
在英国,我们有幸拥有蓬勃发展的残障艺术生态。其中,诞生于2012年伦敦文化奥林匹克项目的艺术创作委托机构“无限艺术”(Unlimited),它的成立是对英国残障艺术家卓越才华与潜力认可的重要节点,强调残障艺术家应享有同等机会和平台,确保他们的声音成为文化对话的核心。如今,我们可以看到残障艺术家创作的高水平艺术作品逐渐得到认可,且可以无障碍的面向所有观众,这些残障艺术家因此获得了更多创作与分享艺术成果的机会。
Dom Hastings强调:“英国文化教育协会是英国专注于人文交流的国际组织,我们很荣幸能够支持此次中英残障艺术家的交流合作。我们长期致力于为英国以及国际残障艺术家搭建合作平台、构建交流网络并创造合作机会。我们深知,残障艺术家在文化领域常遇到被边缘化的挑战,我们希望通过分享杰出的无障碍艺术作品,创造与英国残障艺术家合作的机会,来打破这样的固有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