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艺术策展在当代艺术发展史中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城市主题策展已经成为建筑和城市思潮影响社会的重要媒介,随着我国城市建设进入存量规划时代,城市主题策展因其沟通社会、引发公众参与、推广城市理念的重要作用而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论文在总结策展在艺术史与建筑和城市理论发展史地位的基础上,提出存量规划时代城市主题策展的关键内容。结合首届京津双城影像展的全过程回顾,提出当代城市专题策展的完整路径,并结合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线上同步全景影像展及展览后评价工作进行阐释。
本文字数:8720字
阅读时间:27分钟
作者 | 侯鑫,叶薪悦,周文婷,吴楚,吕青璇,蒋思佳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关键词
策展、存量规划时代、城市影像展、首届京津双城影像展、展览后评价
01
策展及策展人制度的发展
策展、策展人(curation \ curator)从词源上看,源自拉丁语curare,意为“照管”,其字根 cure 有“治愈、照顾”之意,字尾 or 有“行为者”的含义。2策展人通常指基于博物馆所具备的展示功能,对藏品进行征集、保存、陈列等工作的专业人员。早期策展人的出现是“文艺复兴”运动后期,随着私人博物馆出现和繁荣而出现,而策展人这一概念传入中国内地则到了20世纪80年代。
1.1 策展及策展人的起源和功能
最早有详细文字记载的系列专题展览是从17世纪开始由意大利罗马圣萨尔瓦多修道院举办的年度美术展览,其准备工作负责人朱塞佩·佩齐则为历史上最早的策展人。古典时期的策展人更多是充当协调和组织者的角色,而在18世纪晚期,法国巴黎举办了大量的艺术展览,著名策展人布朗切利在一次美术展览中将作品进行归类整理,由此出现了学术展览的雏形。近代出现的大型艺术博物馆中有以某个地区或时代艺术藏品的研究、保管、陈列为责的专业人员,这就是早期的艺术机构常设策展人。与之相对的是具有一定专业学术背景并根据其自身学术理念对展览进行组织策划,且不属于任何博物馆等展览组织机构的独立策展人。
由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较短,早期的艺术展览机制因在策展的主动性、展览理念的原创性与策展的专业性和学术性三方面的欠缺,更多可称为“组织”而缺少“策划”。“策展人”一词最先就是被台湾策展人陆蓉之翻译提出的,而策展概念真正在我国生根发芽是20世纪90年代独立策展人制度进入中国大陆艺术界,策展的理念及展览的组织策划方式也向多元化发展。
1.2 策展制度在中国的发展
20世纪末,随着我国对外开放走向深入,各种艺术团体和展览活动在以“八五美术运动”为代表的浪潮中层出不穷,并为策展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89年中国现代艺术展举办兴起了“批评家集体策划”的新的策展机制,标志着中国策展人制度的萌芽。面对意识形态和旧有艺术体制的制约,中国策展人在市场和学术上寻求当代艺术的合法化。1992年的“广州·首届90年代艺术双年展”便采用与民间企业合作进行融资,在市场经济合法性的保证下,为当代艺术找寻商业生存空间,开创艺术与市场合作的策展新模式。中国艺术家首次进入重要国际展事活动是在第45届威尼斯双年展,强化了国内对国际艺术展览模式的认知。而中国策展历程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就是2000年“海上·上海:第三届上海双年展”的举办,其有两大历史性意义:一是装置艺术、摄影艺术等原不被官方接纳的新媒介艺术公开入选进入美术馆;二是展览正式引入国际通行的策展人制度,开启了中国策展人制度持续发展的可能。
1.3 策展的艺术与社会学意义
策展已经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史书写的方式,是中国当代艺术争取权利和自由的方式。作为公认的八大艺术门类之一的建筑与城市艺术,必然也会与策展产生频繁的交集。尤其是当前我国城市化进入后半程的历史节点,城市主题展览是公众参与的重要渠道,能够作为公众了解规划的重要渠道,为促进公众参与科学技术的社会建构提供路径和平台,推动实现实现共建共治共享;是城市记忆的重要载体,能够记录城市历史,留住城市风采;是信息交流的重要途径,现状展览、存量规划成果展览,能够加强信息交流和共享,因而在建筑与城市理论发展的重要节点都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4 建筑与城市领域的著名策展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始于1980年,其展出的众多作品代表了当今建筑发展的最新理论认识与实践成果,堪称国际展示当代艺术的最高展会。3我国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是全球首个以“城市和城市化”为固定主题的常设性国际双年展。苏州金鸡湖双年展、上海双年展、广州双年展等著名的展览中都有建筑与城市主题的展览。
02
面向存量规划时代的城市影像策展
2.1 传统策展的内容与构成
在传统艺术展览中,线下展览为主要组织形式,已经形成了专门的学科框架,此方面的书籍论文蔚为大观。策展人在这一过程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们负责策划、组织、实施和管理整个展览过程,以确保展览的成功和有效性。
表 1 传统策展主要内容
2.2面向存量规划时代的城市影像策展新趋势
2.2.1 存量规划时代的新要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城市发展已进入城镇化发展的下半场,由大规模增量建设转为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存量规划时代更需要公众切身参与,城市影像展览对于提升公众审美意志、促进城市公共空间更新与美化以及实现人类社会诗意栖居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并具备成为推动社会发展和城市变革抓手的条件。
2.2.2 数字孪生视角下元宇宙云展厅的发展
近年来,物联网、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网络通信技术等的快速发展与应用,极大地改变了人们与世界相处的方式,存量规划时代下,“网络经济”助力“实体经济”、“虚拟展览”拓展“实体展览”的服务范围逐渐成为重要趋势。新技术为存量规划提供新的维度,尤其是数字孪生技术,其在物理空间的基础上完成展览空间在虚拟世界的全映射,并实现无缝融合。它与全息技术共同打造出全新的展览空间形态——可视化三维空间,以虚映实、以虚控实、虚以实用,不断优化观展环境,提高游览者的具身化体验,满足其多元化观展场景的需求,使其在展览策划中的应用有了更多可能,并创造出难以亲历的观展场景。
2.2.3 城市影像策展的展览后评价
综上所述,存量规划时代需要引入广泛的公众参与,通过一系列城市空间的“微更新”与城市使用方式的“再创造”,共同实现城市结构的调整与功能的升级。新时代的城市主题策展针对重要的城市发展问题积极策划,借助展览内容的复合化、展出方式的线上线下融合的多元化,促进公众参与社会构建。展览在此成为公众了解规划的重要渠道,为促进公众参与社会建构提供路径和平台。因此,绝不能将展览的完成视为工作的结束,恰恰相反,展览应该是一系列工作的起始。所以,展览结束后,针对展览主题在社会大众中的反响和认识,进行数据统计,搜集反馈声音,并为下一步城市更新实践的开展做理论和舆论准备。
存量时代的城市发展为传统艺术策展增加了新的内容,笔者近年来深感城市更新工作从内容和形式上对传统的城市规划设计工作全方位突破,规划师必须转换身份,将增量规划时代的建设者和设计者的身份转换为召集者、协助者和教育者,因而自觉从事了大量的城市专题影像策展,2023年中下旬开始,作为主要策展人之一完成了首届京津双城影像展的系列工作,下文将结合这一展览的情况具体介绍面向存量规划时代的城市影像策展的内容构成。
表 2 《面向存量规划时代的城市影像策展》技术框架
03
实证研究——京津双城影像展的策划与构成
3.1 京津双城影像展的背景与内容
3.1.1 京津双城影像展的背景
背景1:“京津双城联动发展”的提出
党中央高度重视区域发展,把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并对推进京津双城联动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调研时提出,“要谱写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津京双城记”。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明确将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重大国家战略,强调“要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上提出:要高度重视区域发展,把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推进“京津双城联动发展”。
背景2:京津工业遗产更新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工业遗产作为一种新型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上影响深远的工业革命的历史遗存,是无可替代的城市特色,工业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对于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维护城市历史风貌具有重要意义。2006年6月,国家文物局下发了《加强工业遗产保护的通知》,全国各地的工业遗产保护行动开始广泛开展。京津冀区域作为我国工业遗产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具有类型与数量的双重优势,也肩负着新时代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引领示范重任。促进京津冀地区工业遗产再生及联动,将成为“区域协同发展”的新动力之一。
3.1.2 京津双城展的内容
为进一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就京津冀协同发展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北京城市规划学会、天津市城市规划学会、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京津双城记”城市影像展,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影像学术委员会担任学术指导,旨在聚焦北京和天津两座城市老旧工业遗产更新,通过摄影的视角呈现展示老旧工业建筑的现状,以及在更新改造中所取得的成效和城市面貌的改变,同时分享探讨两座城市中老旧工业建筑存量更新的实践经验与存在问题。
展览内容
以北京市、天津市范围内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为主题,包括但不限于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展示、生产工艺与流程、工人生活、工业大院生活区风貌、城市更新及活化利用等。聚焦两座城市的工业遗产更新,旨在采用摄影视角,通过图片展现城市老旧工业建筑的现状,以及在更新改造中所取得的成效和对城市面貌的改变,展示北京和天津两座城市老旧工业建筑存在的问题和存量更新的实践经验。
图 1 展览巨幅海报
展览创新点
(1)选题的专业性:国内规划领域首次针对京津工业遗产的专题展览,采用城市规划和历史保护的专业视角,针对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问题进行专业剖析。
(2)形式的多样性:不仅仅包含平面的摄影,还包括平面构成、视频、全景多种艺术手段,并在展览版块的层级下组织多个“微专题”的方式来丰富展览形式。
(3)思想的深度性:从工业遗产的科技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审美价值以及未来发展的可能性等等,各个角度剖析工业遗产对于城市的意义及其发展方向。
(4)展览的科普性:在素材的选择和内容的传达上,关注信息的传播性,同时借用多种手段开展线上线下相融合、云媒体与官方媒体相结合的宣传方式,力争使该展览成为城市和行业的现象级活动。
表 3 重要活动时间线及后续安排
表 4 京津双城影像展内容结构
3.2 展览板块的确定——工业遗产的价值构成研究
本次京津双城展策展之初就展开了“工业遗产的价值构成研究”,现代符号学认为,若某个物质性的、可被感知的对象能够用来表达除它之外的其他对象,则该对象就可以被定义为一个符号;而该事物出去本身的使用功能外,还能被用于表达和传递其他信息和意义。一座城市的工业文化一直不仅包含复杂的符号系统,其本身也是可以被感知、理解与记忆的对象。本次展览从符号的视角来讨论城市的工业文化的意义,从文化与精神的层面来研究城市工业文明的遗存更新之路。
在传统的保护价值构成研究上,以往的学者按照《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关于遗产价值的界定,将工业遗产的价值从历史、艺术、科学三大维度加以剖析。4历史价值是工业遗产的宝贵内核,它见证了人类、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迁,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实证材料;艺术价值体现在工业遗产的空间实体;科学价值强调工业遗产在研究领域的重要地位。而随着对工业遗产价值认识的增加,人们开始愈发关注工业遗产的地方归属感、文化认同、集体记忆,以及人与遗产之间的日常互动。
综合上述既有工业遗产价值构成的研究,展览板块的设计不仅通过影像作品展示工业厂房、生产设备、工业流程的技术之美,传达老旧工业建筑的历史、艺术、科学之美,更是展出了有关工人生产生活回忆的系列摄影作品,集中体现了人们对于工业发展时代的集体记忆与人文关怀。另外,结合城市规划的专业背景,展览板块的设计上创新性地选取了京津典型工业遗产保护与更新的优秀案例作为重要篇章,将城市规划师的镜头聚焦于北京和天津两座城市老旧工业遗产更新改造中所取得的成效和城市面貌的改变,用影像作品的方式分享和探讨两座城市中老旧工业建筑存量更新的实践经验与存在问题。
最终展览共包含五个版块,具体版块设计如下
(1)星星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京津两城工业遗产历史之久远、类型之丰富,为北方之最,带动京津冀区域乃至中国北方的工业发展。本篇分别概述京津两地的工业遗产分布状况,展示代表性遗存。
(2)工业风:工业遗产的美,体现在工业厂房、生产设备、工业流程的技术之美,本篇选取京津两城重要的工业设施、大型设备、生产流水线、构件细部等,反映工业之美、工艺之美、科技之美。
(3)忆往昔:工业遗产是城市空间与历史脉络的核心构成要素之一,厂房里留下几代工人的工作痕迹,生活区洒满生生不息的时光印记,是城市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无可替代。
(4)焕新生:本篇选取典型工业遗产保护与更新的优秀案例,展示在低碳环保与文化保护的双重需求下,如何赋予工业建筑新的使用功能和实现工业设备的景观再利用,反映工业遗产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及再利用价值。
(5)城市潮:本篇主要展示工业遗产融入城市生活的场景,包括工业遗产更新后的烟火气、人群与工业场景的互动、工业建筑里拍摄的场景人像等,反映工业遗产及其风格符号在城市文化创新中的巨大潜力。
图 2 天津展区章首页海报
3.3 展陈设计
3.3.1 展厅设计
此次展览尝试打破机械划分两城市的常规展陈方式,采用摄影、构成、视频、全景影像等多元视觉艺术手段,将两地作品深入融合。展陈路线以京津工业遗产背景、工业厂房印记、工人的生活印记、工业遗产更新实例及工业遗产与城市生活为总思路,并结合适当的文字介绍,集中普及京津双城工业遗产存留的基本情况、展示其社会价值以及发展可能性,从而激发历史遗存的独特美学价值,成为回应过去、尊重当下、面向未来的文化媒介。
(1)北京展厅
北京展厅位于北京市规划展览馆三层,环绕在北京建成区的巨幅城市模型上方,整个展览空间设计了清晰的“口袋式”环形流线,兼具连贯性与故事性,从星星火到城市潮,参观者跟随流线完成了一次工业印记之旅,感受了京津工业遗产的兴起、衰落与重生。
图 3 北京展厅(图片提供 常雨时)
(2)天津展厅
天津展厅位于天津市规划展览馆一层的临展区,相对北京展区空间更为独立,但是展陈面积缩水,展览空间的高度缺乏变化。展陈思路以对称布局为主,展览空间设计了灵活的“回字形”流线,形成了一个个开放包容且有机围合的空间,将各个区域的展陈串联起来,同时结合多媒体等形式的展示,形成一个完整的叙事结构,为参观者感受工业遗产的价值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为增加展览的公众参与感,天津展区在入口处设计制作了巨幅的车间实景海报,成为备受参观者喜爱的打卡点。
图 4 天津展厅
图 5 天津展区主视觉合影海报
(3)线上云展厅
本次展览基于线下展厅与大数据的协同合作,通过云平台的设计与制作等步骤,搭建摄影展的全息影像“云展厅”。相较于传统的线下展览,线上虚拟展厅的建设依托互联网平台,观众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畅游展厅,即便线下展览撤展后也可长期保留。与此同时,线上虚拟展厅的建立也为行业搭建起了与专家对话的平台,加强了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观众之间的文化交流。
图 6 线上展厅及其链接
(https://www.720yun.com/vr/81fjkdmmsm7)
本次展览基于线下展厅与大数据的协同合作,通过云平台的设计与制作等步骤,搭建摄影展的全景影像“云展厅”,实现各项展览的轮播展示,令线上观众可以身临其境地参与到展览中,拓展观展体验方式,丰富视觉影像传播渠道。
图 7 全景影像应用
3.3.2 展览整体满意度分析
为收集和整理观众对本次展览的意见和感受,并将具有针对性的优化信息反馈给策展人员,为后续展览设计积累经验。研究人员在天津展区现场发布调查问卷,根据问卷统计分析并结合评分法对本次展览整体满意度评价做出分析。(问卷见附录)
结果表明,展览的主题(4.73)得分较高,其次是作品质量(4.65),这说明观众对于本次“工业风与城市潮——京津双城记” 摄影展的主题较为感兴趣,同时对于参展作品的质量及效果认可度很高。在具体的展陈空间评价上,展览规模布局的评价较高(4.26),其次是内部流线(4.12),而环境氛围(3.78)的得分较低,表明观众认为展厅的空间布局及板块设置做得不错,但在展厅工业氛围的营造方面做的还不够。在展厅区位交通中,展厅区位的得分较高(4.31),展厅公共交通便捷程度(3.96)和停车便捷程度得分(3.62)均较低,总体而言,展厅位于天津意风区,是城市中心地段,但外部交通便利度则稍欠缺。
表 5 展览满意度评分表
总体而言,本次展览的工业风主题是所有指标中得分最高的,但展览的环境氛围得分较低,说明观众对于工业遗产的现状与保护利用这一主题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展览中对于工业氛围的营造还有待加强。在后续的展览中,将融入具有工业特色的互动性展品或装置、打造交互空间从而塑造能够吸引人停留的场所是提升展厅氛围的有效手段。
3.4 论坛组织
为深化本次展览的理论内涵,在举办影像展的同时,也策划举办《京津双城工业遗产的低碳更新理论与实践》专家论坛,经过反复研讨,论坛邀请徐苏斌、廖正昕、陶滔三位专家分别从不同维度展开主题讲座——依次为《中国工业遗产研究概况》、《回眸与展望——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规划考量》和《工业化的时代记忆》。各主题鲜明丰富且层层递进,专家们对于工业遗产文化从具职业素养角度的传承工作探讨,再到城市规划维度中规划从业者如何保护利用工业遗产文化,最后回归于摄影师的角度认识参与工业建筑的更新与视觉创造。
图 8 《京津双城工业遗产的低碳更新理论与实践》专家论坛合影照片
图 9 主要策展人之一侯鑫副教授主持专家论坛;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影像专委会主任委员同济大学王伟强教授致辞
徐苏斌从工业遗产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的维度,对国际化视野下中国的工业近代化研究、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数据库建构、工业遗产排名价值评估、工业遗产再利用策略研究和从工业遗产保护到文化产业发展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廖正昕以从规划视角下的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出发,剖析世界遗产价值研究方法,构建北京历史文化价值体系。
陶滔探讨了个体对于工业建筑的更新与视觉创造。他以工业化、时代、记忆为引,对工业化进程中的城市化与产业升级、工业化遗迹与城市记忆的融合和工业景观与艺术表现交融三方面分析工业遗产文化与普通公民之间深厚的联结。
工业遗产文化中,保护传承工作、规划视角和公众,三者缺一不可,相互促进,共同反哺于工业遗产文化的发展壮大。三位专家在不同维度不同视角下丰富了本次展览的内涵。
图 10 专家论坛现场
(从左至右依次为天津大学讲席教授、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徐苏斌、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廖正昕、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影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陶滔)
3.5 问卷调查
为进一步探究存量规划时代下城市影像策展与公众工业文化遗产认知的关系,本研究采用了问卷与访谈等调研方式,问卷调查面向在北京与天津地区居住和生活的市民,线上征集问卷与线下展厅手工发放问卷相结合。
问卷调查最终共发出问卷137份,其中手工发放问卷68份,收回68份。网上通过问卷星征集到69份问卷,回收的问卷中无效问卷2份,有效问卷占收回问卷的98.5%。
本次调查从大众对工业文化遗产的印象开始,通过对大众对具体事物的定位来检验其对工业文化遗产概念的认识。调研发现线下工业文化遗产摄影展览更有利于加深大众对工业文化遗产的正确印象。
表 6 调查问卷结果统计
同时,公众更看重工业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认为工业遗产的存在对于保留城市历史记忆、增强文化认同有积极意义。因此,京津双城影像展对于提升公众对北京天津工业文化遗产了解程度有明显作用。
表 7 调查问卷结果统计
线下观展后,公众认为有工业遗产具有保护价值的占比人数显著提高,工业遗产规划展对于公众认识工业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起促进作用。公众认为工业遗产的保护应当由政府与社会公众投入的比例升高,体现存量规划时代下公众参与需求度的提高,也反映出当前在公众工业遗产保护认知中公众主体意识的提高。在聆听完城市规划学会城市影像专业委员会的专家论坛后,公众对个领域专家建言献策的重要性认知大幅提高,体现出城市影像策展对公众参与的促进以及专家理论普及的重要性。
表 8 调查问卷结果统计
3.6 后续巡展及论坛
“京津双城记”城市影像展览在京津同步举办后,于2024年3月17日在天津市和平区津投广场举行为期一月的巡回展览,同时开设“城市影像与文化传播”摄影论坛暨京津双城影像展巡回展开幕式。
图 11 论坛及巡展现场
04
结 语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以存量规划为主题的城市策展,通过展示城市文化,唤起人们对存量如何更新与合理利用的思考。未来存量规划的城市主题策展应在发现并解决城市问题、宣传城市建设、推广城市规划理念、推动市民参与城市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以“城市策展”更好地促进城市建设与发展。
参考文献(上滑查看全部)
[1]王檬檬. 1989-2000:策展推动下的中国当代艺术[D].西安美术学院,2017.
[2]曹璐馨.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主题选择与呈现[D].天津大学,2015.
[3]刘忠刚,刘洋. 文化遗产视角下的工业遗产保护价值评价探析——以沈阳东北制药总厂南厂区为例 [J]. 中国名城, 2020, (09): 54-60. DOI:10.19924/j.cnki.1674-4144.2020.09.009.
[4]龙彬,余航.基于思维方式变迁的存量规划研究转向[J].
[5]孙志敏,张浩宇,李晓松. 基于扎根理论的工业遗产的社会价值研究——以大庆石油工业遗产为例 [J]. 城市建筑, 2024, 21 (01): 135-140+167. DOI:10.19892/j.cnki.csjz.2024.01.31.
[6]高珊. 线上虚拟展厅打造观展新模式 [J]. 商展经济, 2023, (21): 8-10. DOI:10.19995/j.cnki.CN10-1617/F7.2023.21.008.
[7]李世杰,王鹤洋,陈光. 基于使用后评价的工业遗产活力提升策略研究——以广州太古仓为例 [J]. 装饰, 2023, (08): 130-132. DOI:10.16272/j.cnki.cn11-1392/j.2023.08.021.
[8]廖雨翔. 基于使用后评价(POE)的深圳市香蜜公园研究 [J]. 城市建筑, 2022, 19 (18): 92-94. DOI:10.19892/j.cnki.csjz.2022.18.28.
[9]苗力,蔡洁,李冰. 国内工业遗产地段保护与更新研究综述 [J]. 低温建筑技术, 2023, 45 (09): 10-13. DOI:10.13905/j.cnki.dwjz.2023.9.003.
[10]曾志涵. 新生于旧——策展事件对城市更新的影响[C]//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人民城市,规划赋能——202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2城市更新).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建筑学院;, 2023: 10. DOI:10.26914/c.cnkihy.2023.052267.
[11]吴嘉琦,杨潇,郑颖. 欧洲城市形态学研究综述:存量规划下城市设计转型的理论支撑 [J]. 城市建筑, 2023, 20 (03): 34-40. DOI:10.19892/j.cnki.csjz.2023.03.08.
[12]周晋. 行动规划理念下的存量型城市设计策划方法与实践研究[D].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
[13]李欣建,汤黎明,赵渺希. 存量规划背景下城市设计策略框架初探[C]//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沈阳市人民政府. 规划60年:成就与挑战——201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6城市设计与详细规划).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城乡规划系;, 2016: 9.
附 录
工业文化遗产与摄影展相关问题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向右滑动查看更多)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项目批准号:23YJA630032)
*本文为202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发布的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以任何形式进行牟利。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协商版权问题或删除内容。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理论研究 | 王明田:县城体检指标与方法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理论研究 | 共享城市理念下城中村更新改造研究——以成都伏龙小区为例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理论研究 | 更新空间,更新生活:外滩街道山北街区更新和治理一体化机制探索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