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政府近期悄然调整对俄战略,暂停了多个针对俄罗斯混合战争的反制项目。
国家安全委员会牵头的情报协调机制被搁置,联邦调查局与欧洲盟友的联合行动陷入停滞。
这一系列动作与美国解散俄寡头资产追缴小组、取消选举干预专项调查等决策形成呼应,被外界解读为向莫斯科释放缓和信号。
历史总是惊人相似——2018年美国单方面退出《伊朗核协议》时,也曾不顾盟友反对削弱对伊朗监控,最终导致中东局势恶化。
而今对俄策略的调整,再次让欧洲嗅到了“单边主义”的危机。
大西洋彼岸的北约盟友此刻正陷入焦虑。
英国情报部门透露,尽管基础情报共享未断,但缺乏统一协调已导致防御漏洞。德国和法国试图牵头组建独立反破坏联盟,却因缺失美国技术支援举步维艰。
波兰曾在2024年依靠美方卫星数据挫败俄特工对天然气管道的破坏,如今这类合作中断后,波罗的海三国直言如同“被蒙上双眼”。
前线国家的担忧并非杞人忧天——俄罗斯针对乌克兰电网的无人机攻击频率较去年同期上升47%,而北约的预警系统反应时间却延长了12分钟。
这场战略调整背后,暗藏着将网络安全武器化的外交算计。
有分析指出,美国可能效仿冷战时期美苏《中导条约》谈判的“信任试探”模式,通过减少对俄网络行动的干扰换取外交筹码。
这种策略在2023年朝鲜半岛危机中曾有先例,当时美国以暂停军演换取对话窗口。
但俄乌战场远比东北亚复杂:普京虽口头接受临时停火,俄军却在协议达成次日突袭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铁路系统,导致正在转运的伤员列车险遭二次打击。
泽连斯基办公室痛斥此举“将停火变成军事集结的遮羞布”,而类似戏码在哈尔科夫战役中早已上演——俄方曾借“人道主义停火”向顿巴斯增派三个装甲师。
美国的战略摇摆正引发连锁反应。
德国防长安妮格雷特·克兰普-卡伦鲍尔公开质疑:“当网络安全成为交易品,北约第五条共同防御条款还剩多少可信度?”更耐人寻味的是,波兰已开始与中国接触,探讨引入“北斗”卫星系统填补监控空白。
智库“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最新报告指出,北约内部对美信任度降至冷战结束以来最低点,27个成员国中已有14国启动备用通讯系统建设。
这场博弈的深层矛盾在于战略目标的错位。
白宫试图通过对俄示好换取乌克兰问题突破,却忽视了克里姆林宫的战略惯性——正如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安德烈·苏兹达利采夫所言:“俄罗斯视混合战争为生存方式,而非谈判筹码。”
当美国暂停反破坏行动的消息传出后,俄联邦安全局随即加大了对爱沙尼亚电网的渗透测试。
历史经验表明,1987年《中导条约》的成功建立在双方对等裁军基础上,而当前单方面收缩防御的姿态,或许正在重蹈1938年《慕尼黑协定》的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