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鸢都潍坊,一场以家长课程为突破点,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的行动正焕发蓬勃生机。作为全国家庭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先行者,潍坊市从家长课程上求突破,将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在空间上进行链接、功能上进行互补、内容上进行协同,构建起“人人、事事、时时、处处”的协同育人“教联体”,不断落实全环境立德树人。
一、以课程为突破,从普及到精准,构建家长成长阶梯
潍坊市教育局局长王霞表示:“‘教联体’建设的核心在于学校的圆心定位和作用发挥,要充分发挥学校主导作用和专业指导优势,主要路径和形式就是家长课程”。潍坊市教育局以“教联体”建设为抓手,构建了“普及、针对、专题、线上”四维课程体系,实现家庭教育从“碎片化指导”向“系统性赋能”跨越式转型。
1.普及课程:全域覆盖,科学引领
潍坊市率先提出1年4次8课时家长课程标准,研发全国首套分年龄、成体系的家长课程读本《牵手两代 幸福路上》,围绕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共性话题,邀请每一位家长到校共同探讨,确保家长教育与孩子成长同频共振。
潍坊市大力推进课程规范化,先后制定《潍坊市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学校建设标准》《潍坊市家长课程标准》等14项标准,并建立起课程公示、调停课审批备案、课程巡查等制度,每学年初汇总学校家长课程开课计划,面向全市家长进行网上公示,对遇到特殊情况需要调课、停课的,由县市区教体局审批后报市级备案,市教育局定期对开课情况进行巡查通报,竭力为家长提供优质丰富的家庭教育资源。
2.针对课程:聚焦痛点,靶向突破
针对农村家庭教育资源薄弱问题,开展“家庭教育乡村行”宣讲,每两年一届历时16年共举办了8届,提供专家报告1065场,受益家长达200万人次,有效提升了农村家长的家庭教育能力,被誉为“新时代农村讲习所”。针对城区家长对家庭教育专业知识的学习需求,开设了市县校三级“父母大讲堂”公益讲座,线上线下参与选修家长达800万人次。针对学段衔接的特定需求,开展“四个一”(幼儿园小班、小一、初一、高一)家庭教育衔接课程,精准化解家长教育困惑。
3.专题课程:紧跟需求,适时推出
结合关键时间节点,紧扣家长教养需求,适时开展“开学季”“传统文化与春节”“暑假生活指导”等专题性课程,潍坊家长的目光所及之处,一定有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跟随。
4.线上课程:场景延伸,资源融通
推进家庭教育数智化进程,研发家庭教育线上服务平台“幸福路”APP,集“课程、咨询、测评、家校沟通和数据管理”五大功能于一体,上线5000余节课程,320万潍坊家长可根据个性化需要,随时随地随心学习。推出家庭教育人工智能内容生成平台“明智家长”,数字人教师24小时在线解答家长困惑,提供“一对一”教养方案,让专业家庭教育指导触手可及。
二、以学校为阵地,从单项输出到双向赋能,构建协同育人新格局
学校不仅是家长课程的实施主体,更是链接家庭与社区的枢纽。潍坊市通过机制创新与资源整合,将家长课程转化为社会关系重构的起点,实现教育共同体的深度融合。
1.需求导向,精准供给
学校通过专项问卷调研、幸福路平台大数据分析等方式,动态捕捉家长关注热点,确保课程内容“既解当下之惑,又育长远之力”。
2.家长主体,五步赋能
创新家庭教育“五步教学法”,通过视频导课环节呈现教育规律,问题研讨环节引导家长碰撞观点,课堂总结环节凝练教育方法,作业巩固环节加强家长实践应用,微课延伸环节促进家长持续学习,最终通过推广“五步教学法”,让班主任从家长课程的“讲授者”转变成“组织者”,大大降低了班主任“无时间备课、缺理论支持、少经验加持”的备课压力,让家长从家长课程的“听众”转变成“主人”,有效提高了家长的参与度和体验感。
三、以社区为延伸,从家长受助到家长互助,持续拓展育人半径
山东省泰山教育创新研究院王清林院长说:“‘教联体’建设主要是关系的建立,我们的家长课程不仅是传递知识,更是让家长彼此之间建立起紧密的关系,并在课程之外得以延续,成为‘教联体’建设的催化剂”。
1.从“陌生个体”到“互助小组”。家长课程中通过分组研讨、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家长从陌生到熟悉。这样的关系在家长课后走出校门、回到社区后仍没有间断,在学校的组织下,成立了小区年级家委会、自组织学习体等团体,让相互学习、互动互助成为常态,形成稳定的育人联动网络。
2.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除了家长自发建立的团体,潍坊市早在2014年就成立了全国第一家民政部门注册的社会组织潍坊市中小学家长联合会,目前已形成6+1级家长委员会组织,建立校级家委会3194个、祖辈家委会648个,制定《潍坊好家长标准》,组织开展“家长陪餐”“爱心护航”“家长进课堂”等活动,家长从教育的跟随者、同行者,转变为引领者、共建者,从家长角度不断呼吁全社会关心关注育人事业。
3.从“教育场域”到“治理平台”。潍坊市将家长课程实施延伸至社区,开设社区家长课程、家长微课堂,并不断拓展社会育人阵地,在全市建成1599处校门口“家长驿站”,聘任1111名社区教育协调员,实施家校社协同育人“双百”工程,建设百处镇街家庭教育公益指导服务中心和百处亲子共成长实践基地,构建“15分钟家庭教育服务圈”,让专业家庭教育指导走出校门,走进群众心中,形成“教育+文化+治理”的协同育人生态网。
目前,潍坊正在全域打造的鹿非马社区成长中心也成为社会参与育人的一大亮点,家长可以在这里打卡带娃、拉家常、同成长,让教育场景生动呈现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将教育赋能与社区治理相结合,实现“育一人、惠一家、暖一区”的辐射效应。
四、以机制建设为保障,从“就事论事”到盘活根本,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支持系统
潍坊市不断加强包含组织、队伍、活动、评价在内的协同育人机制建设,为保障家长课程高质量实施,撬动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保障家校社协同育人可持续发展。
1.坚持党政统领,完善协同机制。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潍坊市教育局等30多个部门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目前已建立市级“教联体”1个,县级“教联体”9个、校级“教联体”326个,并将于2025年上半年实现市县镇校四级“教联体”全覆盖。先后印发了《潍坊市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潍坊市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潍坊市家庭教育指导大纲》等制度文件,确保“教联体”发挥实效。
2.建强队伍体系,强化专业支撑。潍坊市前瞻性构建“高校专家+本土名师+家长导师”专家资源库,组建涵盖专家、名师、骨干教师、志愿者四个层面的10支20万人本土梯队式工作团队,与山东省泰山教育创新研究院深度合作,形成“理论研究+课程开发+师资培训+评价诊断”的完整链条。
3.创新活动形式,激活内生动力。潍坊市深入开展各类活动,将抽象的协同共育理念、措施、方法变成听得懂、看得见、摸得着的行动,连续10年开展“爱家”“书香之家”“践行家风家训好少年”等品牌活动,定期开展家长课程优质课例展示、情景剧展演等特色活动,通过活动提高家长和学生参与度,扩大社会影响力,让家庭教育理念成为社会上人人熟知、喜闻乐见的育人共识,成为夯实协同育人的载体。
4.健全评价保障,持续改进迭代。将“教联体”建设和家校社协同育人成效纳入市对县教育履职评价重要内容,县市区教育工委书记述职必述家校社协同育人,纳入文明城市创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考核体系,纳入市政府教学成果奖、育人自主创新奖、立德树人标兵、优质课等重大奖项评选范围,以评价促进协同育人“教联体”刚性落实。
当潍坊市的家长们在社区广场分享育儿经验,当孩子们在鹿非马社区成长中心里自由探索,这些场景正在印证着潍坊“教联体建设的深层价值”——当教育突破校园围墙,当知识学习升维为生命共长,真正的教育生态便自然生长。这种以课程为纽带、以关系重构为内核的协同育人模式,不仅为破解“教育焦虑”提供现实路径,更在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中书写着教育的时代答卷。
声明
本文来 源于潍坊市教育局。以 上图 文,贵在分享,版权 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仅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 众号立场。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本文编辑:Sunshine
责任编辑:林美妮
山东教育发布 |
| | | |
投稿/新闻线索/爆料视频
一经采用将获得线索奖励
点转发
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