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健康是重要根基。医疗是老百姓幸福生活的保障,乡村医生则是最贴近农村居民的健康“守门人”。去年刚刚毕业的罗曼,是第二批由首都医科大学定向培养的大学生乡村医生,2024年3月,她来到了巨各庄镇东白岩村卫生室,正式开始了乡村医生的职业生涯。


据罗曼回忆,当她初次踏入即将工作的卫生室时,迎面看到的是斑驳的墙面、磨损的家具和昏黄的灯光,心中不禁涌起一丝失落感,再加上从哪里着手工作、怎么与村民建立良好关系、村民们会不会不信任我,这些问题一直都困扰着罗曼,让她不免心生胆怯。但值得庆幸的是,村卫生室还工作着一位土生土长的老乡医任大夫,已从事此岗位52年,通过“传帮带”的形式,快速帮助罗曼了解当地村民的健康情况,尽快帮她完成了身份的转换。

东白岩村现有常住人口1900余人,大多数是中老年人。老乡医任大夫有一本陈旧的台帐,上面详细记录着当地村民的健康情况,谁有什么基础病他都一清二楚,在他的影响和帮助下,罗曼也开始建立起自己的“备忘录”,认真梳理和记录在册村民的身体情况,对卫生室的工作也有了新的体会与感悟。


每当闲暇的时候,罗曼便会走街串巷,主动融入村民的“生活圈”,与他们聊聊家常,顺便介绍一下自己,递上自己的乡医“名片”。若在沟通中发现健康问题,便用一些通俗易懂的话语和实际案例,告知他们要提高关注,遇到哪些情况就要及时就医,必要时会带着他们来到村卫生室,做一些常规检查,避免疾病的延误。


例如,村里的任大姐从去年10月发现血压升高,生活中总是小心翼翼,处处透露着不安与担忧。在一次闲聊时,罗曼得知了她平时饮食口味偏重、喜酒,便向她科普了高血压的危害,以及如何通过改变饮食习惯、适当运动、定期监测等方法合理控制血压,经过两个月的持续改善,任大姐血压逐渐恢复正常,脸上的愁容也随之不见。日常,村民到卫生室主要是解决一些头痛脑热的小毛病,但就是这些小病痛,也时刻影响着他们的生活与心情,在帮助他们解决病痛、恢复健康的过程中,罗曼坦言也收获了极大的幸福与满足,这也让她更加坚定了留在乡村行医的决心。


乡村医生,不仅需要掌握日常诊疗技能,还必须具备应对紧急突发状况的能力。记得一天上午,诊室内的电话骤然响起,村里的张爷爷突然出现呼吸困难,挂断电话后,罗曼和任大夫拿上医疗箱起身奔赴现场,经过简单的问诊和检查后,一边联系上级医院,一边安抚病人及家人的情绪,直到张爷爷被救护车接走的那一刻,罗曼悬着的心才稍稍放下。那一刻,她深刻感受到自己责任的重大,每一分钟、每一个决策,都关乎着一条生命。张爷爷出院后,任大夫便带着罗曼到家里为他进行了全面的身体检查,并叮嘱了注意事项。此次的经历让罗曼领悟到,今后要时刻加强专业知识的储备,面对一些复杂病情时,能够迅速准确地做出判断,给予初步的处理,为后续的医疗救治赢得宝贵时间。


一直以来,村民们习惯了小病拖、大病扛,疾病预防的概念更无从谈起,如何引导他们主动地将慢性病管理起来,对罗曼来说也是一件富有挑战的事。通过入户走访看诊、家医签约、科普知识讲座以及日常宣教等方式,渐渐地村民们对她刮目相看,逐渐收获了信任与肯定。很多时候她还没来得及电话通知,村民便自己记住时间,主动来到村卫生室进行随访。在随访中也确实帮助村民提前发现了一些潜在问题,比如,魏大爷是一名顽固高血压患者,血压总是控制不到位,罗曼通过案例及绘画的方式,生动形象地告诉魏大爷引起血压升高的几种原因,并在日常生活方式上给予指导。“我是三天两头来报到,目前血压控制得很好,还是要感谢咱们的小罗大夫。”魏大爷感激地说道。

每一次帮助村民减轻病痛,每一次看到他们恢复健康后的笑容,都让罗曼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在未来的日子里,她将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医者仁心的真谛,也用自己的爱和坚守在乡村路上绽放着青春之花,书写着新时代乡村医生的职责和担当。

以上内容来自健康密云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头条

密云资讯

1

2

3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