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印度总理莫迪和外长苏杰生在公众场合上不断地释放善意信号,说着要与中国“稳定共处”、相互竞争而不冲突。然而,大千世界总是充满了反差,就在言辞间隙,印度却悄然发动了一场装备升级的“大戏”。
3月29日,据“今日俄罗斯”的报道,印度批准了一笔73亿美元的国防采购订单,要从印度斯坦航空公司购买156架“普拉昌德”轻型武装直升机。这一采购协议不仅让人对印度的真实意图产生疑问,也再次将中印关系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那么,为什么“普拉昌德”能吸引如此之多的眼球?这款直升机有个酷炫的外号——“高原杀手”,似乎对高海拔作战颇有自信。它可以在海拔5000米的高原上起飞和降落,尤其是在中印边境这样严酷环境下,更是显示出了其独特的战术优势。
它最大起飞重量为5.8吨,有效载荷1.75吨,最大作战半径500公里。不仅如此,还配备有70毫米火箭弹发射巢、“西北风”空空导弹以及反坦克导弹。听起来性能不错,但也别急着流口水,印度的军事装备嘛,总是带着那么点神秘的“不确定因素”。
尽管看上去形势一片大好,但不可忽视的是,印度军工产业的效率问题。有人估算,把这156架LCH交付完毕至少得2035年,那时候恐怕无人机早已笑傲江湖,LCH除了怀旧之外可能都没有其他用途。这无疑给莫迪的“大制作”泼了一桶冷水。
更何况,想要在高原上大显身手的LCH,必须得做一个艰难的取舍,削减防护能力以换取高海拔性能。这就使得这些直升机变得脆弱,实战成绩能否达到预期,恐怕要画一个问号。
那面对这种尴尬局面,莫迪究竟在盘算什么呢?这次巨额采购犹如他的政治宣言:虽说与中国要和平共处,但印度可不会因友好而掉以轻心,尤其是在中印边境这个长期问题上。其实,这种对内的“政治秀”对于莫迪来说并不陌生,通过采购来显示他对国家安全的重视,维持国内民族情绪的高涨,为他在政坛上增添筹码。然而,兵者诡道,玩多了未免不灵光,到头来可能还是一场空。
这样的策略似乎有点用意明显:一方面,安抚国内鹰派所可能带来的压力,另一方面,通过装备快速扩充来暗示实力,以期在谈判中不处于鱼肉的地位。但这样的策略,也可能让莫迪政府陷入一个“吃力不讨好”的境地。实际上,与其说这些装备是为了在战场上取得优势,不如说这更像是印度的一种“战略姿态”,向内外展示其加强国防力量的决心。
如全球趋势所示,未来战争智能化是大势所趋。智能无人机等高科技装备会逐渐成为战场上的主角。而印度继续押注传统的大型装备,未免有些逆潮流而行。同时,现代军事力量的强大靠的不是参数,而是可靠性与技术创新。对于印度而言,如何缩短造舰、造机时间,提升军工的质量才是实实在在的问题。